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歡慶39週年 歡慶39週年 全年最低訂閱優惠全面啟動!只要 2.5 折起

常溫常壓超導體突破在哪?概念股會漲?一文搞懂

曾子軒
user

曾子軒

2023-07-31

瀏覽數 62,650+

上週韓國團隊發表「常溫常壓超導體」,引全球熱議,現在已有各國團隊群起重現韓國團隊做法、連OpenAI執行長奧特曼都發言關注。取自曼徹斯特大學
上週韓國團隊發表「常溫常壓超導體」,引全球熱議,現在已有各國團隊群起重現韓國團隊做法、連OpenAI執行長奧特曼都發言關注。取自曼徹斯特大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上週韓國團隊發表「常溫常壓超導體」,引全球各國團隊重現檢驗中。7月31日美國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已模擬計算確認,認原理上可行!也引發市場點名超導體概念股。然而概念股真會漲?技術成真是否仍存在疑慮?《遠見》一文全解析。

8/1 更新:美國隸屬於能源部的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BNL)團隊,以超級電腦模擬計算韓國團隊作法,認為使用LK-99理論上可行,並已經於7月31日將論文上傳論文預印本網站「arXiv」(https://arxiv.org/abs/2307.16892)。不過,因為是理論上可行,仍有待其他科研團隊在實務上重現結果,方能完整驗證。

超導體是什麼?

常溫常壓超導體研究的突破之處,主要在於前面的「常溫」與「常壓」兩字,代表在一般生活中的環境中,就能夠達到超導體的狀態?

那麼,什麼是超導體(superconductor)呢?

先退一步談,國高中的物理化學課堂中,都會提到導體。導體就是電阻小、方便電流通過傳導的物體,生活中最常見的導體就是金屬,例如銀、銅、鋁等都是電阻率低、電導率高的導體。

不過,不只有金屬能導電,電解質溶液也是導體,但金屬導電不會牽涉到化學反應,電解質溶液導電實則會有化學反應。

雖然金屬的導電率高,但它的電阻率仍舊不為零,也就是說,在通電過程中,仍然會發生能量耗損。

正因導體有能量耗損,科學家們紛紛尋求減少能耗的可能方向。若是沒有能耗,將可以徹底顛覆世界。

而超導體,或者說超導現象,就是科學家的答案。

將時間點拉回20世紀初,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歐那斯(Heike Onnes)團隊發現,在4.2K(約為攝氏零下269℃)的條件下,汞的電阻會突然下降至趨近於零。這個電阻為零的狀態,就被稱為「超導狀態」(superconducting state),而讓物質轉為超導體的溫度,則被「臨界溫度」。

科學家們也陸續找出其他物質的臨界溫度,至於歐那斯本人,則在1913年因此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處在超導狀態的超導體,除了電阻為零,因此能夠讓電流不會損耗地流動以外,還會呈現反磁現象,也就是排除磁場,讓磁力線無法通過,這個現象被稱為麥斯納效應(The Meissner Effect)。

在常溫超導體之前,曾發現的高溫超導體又是什麼?台灣出身科學家曾參與?

不過,儘管發現許多元素、化合物都能夠展現出超導體特性,但因為要達到的臨界溫度都太低,無法從研究落實到產業中,因此提升臨界溫度就成了重大課題。1986年,物理學家貝德諾茲(Georg Bednorz)和穆勒(Alex Muller)研究導電性時,意外發現本該是絕緣體的陶瓷材料,竟然在35K(約為攝氏零下238℃)時會出現超導狀態。

隔年(1987)台灣出身的朱經武和吳茂昆,便讓全球超導體研究再往前推:突破77K的障壁,找出臨界溫度在90K以上的材料。

8/17賴佩霞新書分享會 | 在基隆塔來一場心靈對話,立即報名!

朱經武與吳茂昆發現的77K障壁是什麼?為何重要?因為過往發現的超導體臨界溫度很低,需要耗費大量金錢降溫,科學家們希望找到能夠有著相對較高(relatively higher)臨界溫度材料,這樣只要使用便宜的液態氦(liquid nitrogen)就能當作冷卻劑。這也就是科學研究中,「高溫超導體」的高溫意涵,也和之前臨界溫度較低的「傳統/低溫超導體」對比。

1987年,台灣出身的朱經武和吳茂昆,便讓全球超導體研究再往前推:突破77K的障壁,找出臨界溫度在90K以上的材料。圖為朱經武。蘇義傑攝。

1987年,台灣出身的朱經武和吳茂昆,便讓全球超導體研究再往前推:突破77K的障壁,找出臨界溫度在90K以上的材料。圖為朱經武。蘇義傑攝。

因此,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有一天不再需要特別冷卻,在室溫下就能出現超導現象,則例如在電網的運用上,就能夠大幅改善能耗效率;前面提到的反磁現象,則讓磁浮列車提升速度。這就是為何「室溫超導體」受關注的原因。

不過,不只有溫度會影響,因為壓力會影響物質結構,在實驗室中,科學家會同時調整溫度與壓力,藉此探索物質的超導性。像上面提到的高溫超導體,實驗情境下壓力時常達到常壓的幾百倍之高,這也距離生活有著巨大的鴻溝,不在實驗室中難以達成。

常溫常壓超導體最新發展?除韓國還有哪些人研究?

在這次韓國科學家提出新發現前,最近一次的科學突破,發生在2020年與2023年。

美國羅切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教授迪雅茲(Ranga Dias)在2020年時,以一篇常溫(約15℃)、267萬個大氣壓的室溫超導體研究(room-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s),登上頂級期刊《Nature》,雖然其實驗環境下設置了極高壓力,但能做到室溫,就足夠轟動全球。

不過,遺憾的是這篇論文去年被《Nature》宣佈撤稿(retraction),《Nature》的新聞團隊更在上週表示,迪雅茲2021年的另一篇論文也被撤稿,撤稿期刊認為論文可能有偽造資料。

無懼爭議,今年3月迪雅茲研究團隊更近一步宣布,發現「常溫、近常壓超導體」(約1萬個大氣壓),雖然近常壓的壓力還是巨大,但又是一次重大突破。

根據另一份頂級期刊《科學》報導,迪雅茲的研究還有突破,因為他申請了一份關於常壓環境下超導體的研究專利,這比起他在論文中的近常壓環境,更進一階。不過,該研究尚未得到其他團隊複製(replicate,指按照他人研究中所提的步驟,重現研究結果),因此仍受到懷疑是否為真。

事實上,這次韓國科學家提出新發現的厲害之處,和迪雅茲申請專利類似,就是不僅做到在常溫環境下,連壓力部分都從近常壓下降到常壓(ambient-pressure)。在研究團隊公布的常溫常壓超導體影片,可以清楚看到實驗材料展現出抗磁性的性質。

根據團隊發表的論文,它們利用調整過的鉛磷灰石(lead-apetite)結構,成功在400K(約127℃)與常壓下,達到超導狀態,也就是電阻為零又有抗磁性質。

目前,各國科學家都在緊鑼密鼓地嘗試複製結果。

常溫常壓超導體若成真,如何解決能源危機?台灣半導體業不再憂慮缺電?

《遠見》曾專訪鈺創科技創辦人盧超群,他曾提到若常溫超導體出現,將可以大幅改善能源消耗,對半導產業重鎮的台灣來說,將是一大福音。

鈺創科技創辦人盧超群曾提到,若常溫超導體出現,將可以大幅改善能源消耗。蘇義傑攝

鈺創科技創辦人盧超群曾提到,若常溫超導體出現,將可以大幅改善能源消耗。蘇義傑攝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