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正處於轉型階段
閱讀了231期《遠見》,對於中年失業的危機深感認同。面對環境的不確定性,台灣的經濟未來該何去何從,相當值得大家關心及注意。
首先是大環境的變動,面對石油價格不斷上漲,台灣是否會有通貨膨脹之問題?甚至於台灣的投資環境,這幾年也逐漸地退步,吸引不了許多外國廠商來台灣投資。
除此之外,台灣未來十年的明星產業是哪一個?其產業政策定位為何?我們都不清楚;儘管政府鼓勵金融行業的合併,希望金控公司能變大,但是能否成為國際上的知名品牌公司,也是個未知數。
在人力部分,台灣的高等教育已經相當普遍,成為人人都有大學讀的情況。可是所教出來的學生,是否能讓學子畢業後,甫進入企業便能馬上進入狀況,也是個問號。
然而,高等教育的普及也造成了台灣中下階層的工作沒人願意做,大家都想坐在辦公室輕鬆地工作;這種不對稱之景象,也是導致台灣的失業率不斷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未來我們的經濟優勢到底在哪裡?原有的優勢會不會逐漸地流失掉?這是值得大家來思考的。處於結構轉型的十字路口,台灣的經濟應該要被更審慎地訂定正確方向並做好全盤性的評估。
策略也是一種漸進式的變革
策略不只可以看出組織之文化外,還可以看出組織未來的發展方向到底如何。
策略對於組織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為何要這樣說呢?因為對組織的高階主管來說,除了必須去擬訂一項符合組織的策略之外,還要去執行落實此策略;在這過程中,可以看出變革的演化過程。
策略不單單是高階主管的責任罷了,好的組織會讓基層員工適度地表達其想法及意見,而達到組織的目標管理。
而在管理方面上,最重要的就是內部溝通;組織可以透過專案的方式,讓各部門派出對於此專案有瞭解的員工來參與。而大家所討論出來的內容,也就可能成為未來組織策略規劃的方向。
再來,策略無論是對內或者對外,所強調的是要能兩者兼顧。對內方面:組織所追求的是策略能促進內部之效率;對外方面,能去因應外在環境之不確定狀況。透過此兩項之改善,才能使組織在運作與業績上有所增進。
策略對於組織來說,是管理的現代典範。因為組織如果沒去好好地規劃策略,那麼若是組織再遇到問題時,就無法及時地去找出方法及應對。由此可見,策略對於組織來說有多麼地重要。
立德管院國際企業學系 學生 林立偉
礁石遍布,該如何開創藍海?
在231期9月號的《遠見》「你夠藍海策略?」一文中,作者江逸之,以太陽馬戲團、神達電腦、建美電子等企業為例,揭露企業經營的重要資訊,筆者亦有下列幾點看法:
一、避免正面迎敵
企業的前瞻性和創新性固然重要,但仍要積極學習如何避免和競爭對手陷入纏鬥。
這樣的觀念以軍事術語來說,就是在後起之秀一擁而上前,儘快「轉進」新戰場,才能避免在不利的狀況下作戰,並執行新任務(新策略)。
二、跳脫現有市場局限
以往和競爭對手共同切割市場(或分享市場)的觀念應做適當調整。
因為市場資源畢竟有限,鞏固陣地固然重要,經營者仍必須積極學習如何跳脫眼前的戰場(利益),為企業創造更新和更豐厚的利潤及價值。
三、深入瞭解消費者需求
因為消費者的知識層次不同,消費者自以為的需求和真正的需求間,存著些微到無限大的差異,經營者必須深入確認,並能預見此需求發展趨勢。
四、仍須以競爭力為基礎
作者江逸之雖然認為《競爭優勢》一書的作者波特(Michael Porter)過度強調降低成本、改善效率,容易將市場變成「紅色海洋」,但仍然不可以因噎廢食,而忽略此經營過程的重要性。
五、不與敵起舞
中國哲學強調與己競爭和跳脫格局(不隨敵起舞),和《藍海策略》所強調的概念——惟有不甩競爭者,才能超越現有的需求,擺脫既有的競爭局面,為顧客創造有價值的創新的理念——其實不謀而合。
六、隨時準備延伸與機動
企業發展策略,除了實踐願景,還必須具備「延伸和機動」的力量,才能適時並精確結合周邊需求,讓企業不會因為僵化喪失活力。
七、塑造企業文化才能永續經營
差異化、標準化、優質化,是產品出類拔萃的關鍵,而企業本身所具備的文化特質,則發揮畫龍點睛的功效,產品才能歷經時代洗鍊,展現獨特風姿。
藍海無際,礁石遍布,企業經營策略是否能夠發揮無窮戰力獲致成功,端視其後續情資整合分析和有效規劃運用;更何況歧路多亡羊,企業經營者宜勉哉!
雲林縣 企管顧問 劉順杰
更正啟示
1. 229期,頁405,第四段,「進入國立藝術學院(當時為國立藝專)」,括號內應為「(現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2. 231期,頁84,「是『高學費』而幾乎注定會年年被抗議的」,更正為「不是『高學費』而幾乎注定會年年被抗議的」疏漏之處,特向作者黃碧端女士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