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似乎一切都在解體與重組。
政治上--黨政分裂、派系崛起、國會內鬨,行政、立法陷入膠著。「到底誰當家作主、誰應該負責、誰應該作決定,都搞不清楚了。」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副秘書長宋楚瑜說。
經濟上--股票風暴、林園事件、台幣升值,景氣環境詭譎。「愈是對問題缺乏瞭解或與本身利益有密切關係的人士,發言的聲音便愈大,愈有影響力。」台大教授王作榮說。
社會上--清流萎縮、投機瀰漫、共識鬆懈,誰也不服誰。「誰能代表民意?誰真正瞭解民意?這實在很難講,因此現在別輕言民意。」總統府資政孫運璿說。
這塊大多數人要賴以「安身立命」的土地,竟然在短短幾個月之內,所有價值、規範、準則都落入內外環境劇變的迷宮中。
大多數人都相信,或只好相信:這陣子的混亂只是一段過渡期,過渡期結束,一切會雨過天青。
大多數人也相信,或只能相信;經過這番內部鬥爭與激烈抗辯,最終必有比較一致的結論,國家也將因此重新獲得共識。 在這個關鍵點上,台灣有必要回顧過去,重新檢視下面這些含著淚、流著汗打拚,共同累積的資產:
--所有言論基本上都能免除政治上的恐懼,政黨活躍,民主化為大勢所趨。
--教育普及、資金豐盈二大經濟成長動力依然強盛。
--失業率極低,四分之三家庭有自己的住宅和土地。
--經濟、政治、國防的綜合力量,仍能拒敵於門外。
--不論本省、外省人,都和這片土地結成了親,愛這塊土地。
如果要建立共識,早日度過紛亂的過渡期,也許大家都要問:好好的台灣,為什麼要內鬥?
如果要目標一致,快速度過痛苦的重整期,也許大家都要思考;歷史的鬧劇,可不要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