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物價指數CPI降到0%,但仍不能說中國出現通縮。面對內需如此低迷,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為何不能像金融海嘯時一樣、大撒「四萬億」刺激消費救市?
經濟學界有一句形容,如果把通貨膨脹視為一場重感冒,通貨緊縮就是得了癌症。由此可見,通縮對經濟的殺傷力,遠勝於通膨。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大陸的通貨膨脹率從2023年3月的0.7%,一路螺旋下滑至6月的0%,會引發全世界對於中國大陸經濟前景的擔憂。
但嚴格說起來,中國大陸尚未進入通縮時代,因為根據定義,CPI連續六個月負增長,才被正式認定是通縮。
「當前大陸經濟其實還算不上通縮,只是進入通縮的疑慮愈來愈加劇,」資深產業顧問陳子昂說。
許多中西方媒體以此直接推斷大陸經濟邁入衰退期,可能也是過於武斷。
經濟衰退意味著GDP成長率為負值,大陸在歷史上經歷過3次比較明顯的通縮,但當時的GDP成長率依然是正成長。事實上,大陸的年度經濟成長率始終處在向上週期,從未跳水過。
為何大陸人要「報復性存款」?
過去一、兩年疫情期間,通貨膨脹是全球的主旋律,以美國為首的大多數施行量化寬鬆的經濟體,包括台灣,政府為了對抗通脹無不傷透腦筋。
正當各國央行因高通膨而焦頭爛額之際,大陸不但沒有這方面的困擾,通貨膨脹率的排名,竟然還在各大經濟體之間排倒數第一,現象實在詭異。
真相是,物價指數持續維持在低水位,反而將為大陸經濟帶來比高通膨更大的壓力。
銀科控股首席經濟學家夏春指出,物價指數向著0%趨近,背後反映了大陸的內部需求不足,這才是當前大陸經濟最值得擔憂之處。
別的國家和地區在疫情解封過後,展開的是報復性消費,大陸恰恰相反,是「報復性存款」。
人民幣存款在2023年1月再度創下新高,國民儲蓄金額增加6.2兆人民幣(約新台幣27兆元),同比多增7900億元。
中國人民銀行2022年第4季的問卷調查也顯示,傾向「更多儲蓄」的大陸人來到61.8%的比例,同樣創下這項例行性調查的新高。
人們之所以對存錢有如此高的熱情,主因是基於對未來景氣的悲觀,自發性地減少消費,將省下來的錢放在銀行裡,因應不知哪一天會發生的意外風險。
消費觀從「買買買」變「斷捨離」
市況真的差了許多。以出門叫計程車為例,App叫車軟體的用戶活躍度下降了3/4,換句話說,1/4的人可能是改乘大眾運輸系統「能省則省」。
消費觀也發生了改變,從以往的「買買買」變成如今的「斷捨離」。有民眾苦笑著抱怨:「買不起的東西在降價,買得起的東西在漲價。」
大陸房價也在加速下跌,深圳下跌幅度18%,鄭州、青島、天津房價跌了20%以上,溫州跌最凶,36%。
「這樣的話,每個人更覺得自己財富縮水了,所以會盡量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開支,」夏春指出。
低欲望社會,對2023年3月才正式上任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而言,無疑頗具挑戰,尤其出口又因歐美市場需求疲軟而不振。
李強三大新政尚未奏效
喚醒居民的購買力,李強其實也下了功夫。
研究兩岸經濟逾30年的陳子昂,觀察李強推出三大新政,一是擴大內需,其次是挽救房地產,第三是解決青年失業。
「最近也放寬了共同富裕的政策,這是擴大內需的手段之一,」陳子昂說。
平心而論,三大新政算是對症下藥,只是偏偏此刻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浮上水面:地方政府的債務竟然已經達到GDP總額的300%。
地方政府債務為何急遽攀升?陳子昂判斷應是地方政府為了對抗新冠疫情,動態清零花費了太多錢,已經掏空財政。
地方政府的兩大財政收入,一是出售土地,一是企業繳交所得稅。前者因房地產不景氣,土地價格下跌而收入大減;後者因歐美市場也不景氣,企業高喊「2023活下去」,又哪來的盈餘繳稅呢?
大手大腳花錢,財源卻難以為繼,李強若想靠地方政府投資基礎建設來提振經濟,恐怕也是有心無力。
目前看來,李強的經濟政策似乎還沒發揮效果。
觀察家們分析,如果接下來大陸政府再不推出更強而有力的刺激經濟政策,2023年明訂5%經濟成長率的目標,要「保五」的任務或將十分挑戰。
債務恐懼症纏身,不敢再度「四萬億」
那麼,更強而有力的刺激經濟政策又是什麼呢?難道是仿照2008年金融海嘯來襲時,以「四萬億」大撒幣應對?
「可能那是最後一招了,因為大陸現在有一種債務恐懼症,」陳子昂解釋,當年的四萬億投資計畫,陸續推出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措施,確實營造出利好氛圍,卻也埋下日後政府債務狂飆的惡果至今。
現在的中國大陸,應該不想重蹈覆轍,同時地方政府財政困難,一時也拿不出這多麼錢。
未來,大陸比較可能使用的政策工具是繼續降息和降準。
考量點是,利率一旦再度降低,可以刺激民眾買房。畢竟房地產之於大陸,一直是拉升經濟的最大引擎,救市的力道大於補貼民眾購買電動車。
只不過,再怎麼寬鬆的貨幣政策,可能也比不上重建民眾和企業對經濟前景的信心來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