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議題愈發嚴峻,多年來,如沒有南部地區的「南電北送」,每年輸出340至380萬瓩的電力給北、中、東三區使用,早就天天限電了。其中,又以高雄的貢獻最多,而且全是燃氣跟燃煤的火力電廠,堪稱拿高雄人的「肺」發電,救台灣的經濟。總統蔡英文實在對不起高雄人,錯誤的能源政策引發缺電危機,連高雄大林五號機組除役了,還得轉成緊急備用電力設施,隨時要上場救援發電……。
近年來,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持續關注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四接)的議題,並提出多項數據打臉台電的說帖。這幾天,四接環評的爭議更為白熱化,環保署決定7月7日以同一份環評書續審,讓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召集人王醒之氣憤地說,環保署自甘墮落,球員兼裁判,從黑手變打手,毫不遮掩護航台電、掃除障礙。將發起民眾在環保署集會遊行,展現基隆人的決心!
為何台電十萬火急要通過四接環評?說穿了,就是電力不足,更精準的說法是:協和電廠一定要興建,否則北部用電更吃緊,恐怕連總統府都要熄燈了。
根據台電發布的「台灣地區北中南年度區域發╱用電量占比統計」顯示,長期以來,北部的用電量占比都是全國第一,得靠南部地區發電供應,就是所謂的「南電北送」。
台電以超高壓變電所為區域劃分原則,大致上,北部地區包含台北、新北、基隆、桃園、新竹縣市、宜蘭縣;中部地區包含台中、苗栗、彰化、南投與雲林縣;南部地區為高雄、台南、嘉義縣市與屏東縣;東部地區是花蓮與台東縣。
由於電力引接至超高壓變電所的關係,依據變電所的位置,有幾個較為特殊的劃分,分別是花蓮的和平電廠被歸在北區、麥寮塑化汽電共生廠屬於中區;麥寮發電廠被劃入南區。
只要南部的電廠發生問題,全國都會變「黑燈」
能源專家陳立誠以2022年為例指出,北部用電量占比為34.6%,但發電量僅31.6%,不足3%,完全要靠南部補給。南部不僅自給自足,還多出4.3%的發電量(發電量38.9%-用電量34.6%=4.3%);中部這幾年也開始用到南部的電,2019年缺電3.5%、2020短少2.4%、2021年缺了1.1%的電力,去年(2022)才降至0.3%;東部雖然用電量不高,但每年均會短缺1%左右的電力,都要靠南部地區供電。
所以南部的發電是重中之重,如果南部的電廠發生問題,全國都會變「黑燈」。
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葉宗洸指出,每天南部大概要輸送340萬至380萬瓩的電力供其他縣市使用。他看了一下7月3日中午11:40的即時發電/用電數據,北部地區用電量1414.4萬瓩、發電量1075.3萬瓩,短缺339.1萬瓩;中部用電量1025.6萬瓩、發電量1014.2萬瓩,短少11.4萬瓩;東部用電量53.1萬瓩、發電量21.7萬瓩,少了31.4萬瓩,南部發電量1593.3萬瓩、用電量1234.2萬瓩,多出359.1萬瓩,「南部不只北送,還中送、東送」。
依據台電的資料顯示,扣除南部的小型民營電廠、水力電廠、太陽光電廠不計,扛起南部發電重責大任的是,台電的三座火力電廠、核三廠(裝置容量190萬瓩,位於屏東),以及麥寮民營電廠(裝置容量180萬瓩)。
而且三座火力電廠全部落腳高雄。葉宗洸說,共計有6部燃煤、10部燃氣機組。其中,興達火力發電廠有4部燃煤機組、5部燃氣機組,裝置容量約432.6萬瓩、南部火力發電廠有4部燃氣機組,總裝置容量111.8萬瓩,是台電唯一座落大都會的火力發電廠;大林有2部燃煤機組及六號機燃氣機組,裝置容量215萬瓩。
核四封存造成北部電力不足,只能靠南部救援
高雄市議員、國民黨立委候選人陳美雅說,錯誤的能源政策,造成高雄的發電機組都重押在天然氣,天然氣也是火力機組,也有碳排放及空汙問題,高雄地區多處的空品指標都亮紅色警示。
最令她生氣的是,大林五號機去年12月31日除役,卻加註:緊急備用電力設施。她質詢高雄市長陳其邁,「政府告訴人民台灣不會缺電,為何大林五號機組要轉為緊急備用電力設施?緊急啟用由誰決定?權責單位是誰?需不需要得到高雄市政府的同意?」
陳其邁回覆,大林電廠五號機若有突發狀況讓電力備載低於8%,將啟用備用電力,相關權責單位為經濟部。
陳美雅希望陳其邁能向中央反映,高雄市民不希望大林五號機組再度啟用;興達電廠三、四號燃煤機組將於明年9月30日到期,卻轉為備用、後年才會除役,若備用機組隨時可啟用,除役將變成欺騙老百姓的美麗謊言,要求立即停止燃煤發電,勿讓老舊機組繼續污染高雄的天空。
為何高雄的興達燃煤電廠即將除役,卻規劃要改為燃氣廠繼續發電;連大林除役的機組也變成緊急備用電力設施?答案就是:北部嚴重缺電。
葉宗洸分析,馬英九總統時代,評估核一廠、核二廠陸續除役後,北部的電力缺口將愈來愈大,所以規劃用核四(發電量270萬瓩)來填補核一、核二除役後的不足,但因反核的關係,核四被迫封存,造成北部電力供需失衡,只能調度南部的電力供北部使用。
台積到高雄設廠,用電量相當核一廠的總發電量
核四封存後,台電重新規劃電力來源,決定用大潭電廠(225萬瓩)、深澳電廠(燃煤)來補北部的缺口。但,深奧在居民反對下,胎死腹中。
加上必須配合蔡政府的能源政策「五成燃氣、三成燃煤、二成綠電」,台電只好在大潭電廠再新增燃氣機組、並將明年底除役的協和燃煤電廠改建為燃氣電廠(發電量260萬瓩)以彌補北部用電缺口。
2021年底,第三座天然氣接收站(三接)成功闖關,大潭電廠可望加入供電行列;但,協和的四接環評還未通過,能否如期供電,仍是未知數。
假設大潭跟協和都能正常供電,北部缺電問題就能緩解,但,卻是付出龐大代價所換來的。畢竟天然氣運輸不易、價格波動劇烈;接收站、天然氣儲存槽設置成本高,還有安全的疑慮。
就算北部可自給自足,高雄依舊無法減少發電,因為台積電將落腳高雄設廠。葉宗洸指出,台積電分三期設廠,第一期預計需要38萬瓩的電力、第二期需要52萬瓩、第三期36萬瓩,共計126萬瓩的電力,相當於核一廠的發電量(127萬瓩)。
由於煤炭跟天然氣都是化石燃料,會產生溫室效應氣體、帶來空汙(PM2.5)與酸雨,造成全球氣候變遷,並影響生態環境及人體健康。蔡政府押重兵在燃氣、燃煤電廠,後遺症已然浮現。
台灣供電會陷入「捉襟見肘」的窘境,甚至危及產業、經濟發展,陳立誠直指,罪魁禍首就是蔡政府的能源政策,硬要將核電歸零,燃氣增至五成、綠電占二成,讓供電處於不穩定的狀態,應儘早檢討核能發電的配置,否則不僅有缺電危機,蔡政府設定「2030年要達到減排24%的目標」更是天方夜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