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市場上持續關心兩年的人民幣,終於在7月21日自1美元兌換8.27人民幣的價位,調升至1美元兌換8.11人民幣,升值幅度2%。這是自1994年來最大幅度的變化;原採取釘住美元的人民幣固定匯率,也在7月21日當日起改為「參考」一籃子貨幣的管理浮動匯率制,此舉普遍被認為是向改為浮動匯率制的長遠目標邁出第一步。
雖然人民幣擺脫十年來的不動如山,在全球殷殷期盼下終於升值;但2%的幅度,與國際市場上的預期實有相當大的落差。今年3月,中國大陸總理溫家寶公開宣稱人民幣將在「無預警」的情況下升值,其後市場上的猜測,除了人民幣升值的時間點外,更多的是對於升值幅度大小之預測。
在各種預測差異性中,包括幅度及速度的不同。例如瑞銀香港認為可能是小幅度搭配階段性的調整,高盛則認為3%到5%中幅度調整,搭配其後更大幅度的調整,當然也有預測認為可能一次升值10%以上。這些不同的意見,反映在無本金交割遠匯(NDF)的價格上。
相較於這些預測,2%的升值幅度,象徵意義可能遠高於實質意義。其後可能引發資金進一步流入中國大陸,甚至亞洲,這也是現在觀察的重點。
升值因素1:政經雙重壓力
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來自於政治經濟的雙重考量。政治面而言,兩年前以美國為首,歐盟及日本亦同時加入聯盟陣線,在2003年8月起即給予中國大陸政治上相當大的壓力,要求人民幣升值,並改採管理浮動匯率。當時歐、美、日等國將其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以及各國失業攀升,經濟復甦無力等問題,皆歸責於人民幣價位過低,制度不夠靈活。但若純粹從政治面來看,這些壓力並不是很有道理。因為固定匯率制、管理浮動匯率制、或是浮動匯率制,自1973年以來,屬於一個國家主權範圍內可自行決定的制度,而非由國際組織訂下的共同規範。
另外從經濟面來看,人民幣升值對大陸的經濟影響有得有失,而且在不同時間點,其得與失的大小更會有所改變。例如兩年前,人民幣若升值,極可能弊多於利,這也是為什麼雖然當時政治人物都主張人民幣升值,但國際著名經濟專家,包括幾位諾貝爾獎得主,幾乎全面反對的原因。
升值因素2:WTO影響明朗化
兩年前,大陸加入WTO僅一年多的時間,入會對大陸出口的影響尚未完全顯示,全球經濟學界普遍認為,大陸若須同時因應入會與人民幣升值的改變,有可能衝擊過大,進而引發經濟成長的硬著陸,使原本的失業問題更加嚴重,並引爆企業倒閉及金融壞帳問題。因此當時經濟學界對人民幣升值持反對立場。但兩年過去了,中國大陸與各國貿易摩擦愈來愈嚴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心理所帶動的資金流入,也使得中國大陸要維持釘住美元政策的代價愈來愈高。
另一方面,對入會後的觀察,已逐漸明朗化。加入WTO不但沒有造成中國貿易出口的傷害,反而使出超愈發地增加。美國在去年(2004)對中國大陸逆差為1700億美元,不僅是美國當年度逆差總額的四分之一,且創下美國有史以來對任何單一國家的逆差紀錄。
為解決與各國貿易逆差,中國大陸做出不少努力。例如今年1月1日起,因WTO規定各國紡織業取消進口配額限制,中國大陸對美國及歐盟紡織品的出口已經對歐美紡織業者產生巨大壓力,大陸因此自行加徵「出口關稅」,但仍然無法遏止出口的成長。美歐的貿易保護主義大大抬頭,甚至將提出採取對大陸貿易制裁的報復行為。
升值因素3:全球熱錢湧入
不斷流入的熱錢,也讓大陸經濟面臨另一個危機。中國大陸的外匯存底快速成長至今年6月底的7100億美元,其中除貿易出超及外人直接投資(FDI)資金外,亦有大量資金是為賺取匯差而流入,雖有資金流入的管制,但資金仍藉著種種名義流入,尤其投入房地產,使宏觀調控效果打折。
整體來說,人民幣升值時間點的拿捏,可能也是不宜再延遲。不論從何種角度考量,人民幣的升值勢所難免。但是此次因幅度甚小,其後須觀察的幾個重點為(1)是否引發預期,造成更進一步資金效應,進而予以人民幣升值更大的壓力?(2)人民幣的升值,對貿易的磨損是否產生任何影響?若無影響,政治壓力必會繼續抬頭,甚至造成貿易制裁等違背WTO的行為,引發緊張氣氛,(3)亞洲熱錢的流入及流出,(4)亞洲貨幣隨之升值的可能。未來幾個月,將是國際金融上的重要轉捩點。(作者為立法委員、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