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凱吉斯/冷面清官
如果將麥可.杜凱吉斯比做汽車,他一定是一輛裕隆速利--方正、經濟、實用,卻毫無趣味。
杜凱吉斯從小生長在一個鼓勵競爭的環境中。他的父母是希臘移民,像所有第一代移民一樣,他們追求成功,也要求下一代出人頭地。他們規定小孩要用功讀書、做好家事、聽話、誠實、有禮,而麥可正是這種教養下的模範小孩。
天生的領袖人物
他生性獨立,爭強好勝。他的母親說他幼年時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自己來。」他的童年玩伴也說他從小就是孩子王,遊戲由他挑,同伴由他「分國」。
在學校裡,他不但學業成績優異,在各種社團活動方面,也都積極、活躍,是個天生的領袖人物。他跟每個人都相處得來,老師喜歡他,同學尊敬他,但是他沒有親密的朋友,高中時的一位同學分析:「被朋友認同的需要,在他看來只是人性的弱點,根本不屑一顧。」
在他的性格中,獨立、理性就是全部。他這一生的每一步都經過事先評估,決定後就勇往直前,敗亦不餒,
他在高中時就愛上了政治,因此畢業後並未如一般人所預期地進入哈佛大學,卻選擇了風氣嚴肅、思想自由的史渥斯摩學院。他在此開始認同民主黨的理想,認為政府是為人民解決問題,而非製造問題;這種「大有為政府」的理想日後一直跟著他到了麻州州長廳,甚至還可能帶進白宮。
大學畢業,經過得失評估,他決定先入伍,以免在讀研究所時被徵召。退伍後,他進入哈佛法學院,因為對一個立志從政的年輕人而言,哈佛學歷意謂著強大的校友力量,可以助其一臂之力。他認為這是進入政壇前一個必要的策略。
就讀法學院的同時,他結合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彼此奧援,爭取社區政壇的職位。
杜凱吉斯對「廉潔政府」的堅定信念即奠基於此時。對這群生長於波士頓布魯克蘭區(一個中上階級住宅區)的年輕人而言,他們的父母靠著努力而獲致成就的經歷,驗證了成就出自實力,而非家族或後門的奧援。他們相信政府需要優秀的新血投入,嚴格執法,杜絕賄賂。
理性與冷酷之間
從任何角度看,杜凱吉斯都是一個美國政治自由主義的信徒,但是他同時也是理性主義的信徒,深信辯論和投票才是理性而有效率的決策方式;如果這兩個方式都不能達到目的,也許表示時機未到,不必氣餒,先推動其他的政策,不必浪費時間在情緒化、非理性的街頭抗議活動上。
歷經六0、七0年代的動亂,當其他麻州政客都淹沒在反戰、民權運動等收治熱潮中時,他堅守理性、務實的作風卻絲毫不受影響,令所有識與不識者驚奇。他的大學同窗好友說他像一顆子彈,對準標的直射,沒有任何事物能使他分心。
諷刺的是,堅持理性也是他的弱點之一。由於他本身幾乎從不感情用事,因此很難理解別人為何做不到。
他有一個哥哥,史台連,跟他一樣優秀,但是溫柔、善感。史台連在大二時,因失戀自殺未遂,此後情緒始終起伏不定,在一九七三年因車禍死亡。麥可從不道他哥哥的長短,對他而言,「他是個煩惱的傢伙,但是他也是我的手足,我拿他無可奈何。」或許更確切地說,他看史台連只是一個可憐的失敗者。 一九六九年,他與政壇好友柯恩聯線競選.他角逐首席檢查官,柯恩競選副州長,二人約定比肩作戰,互相助選。然而選戰開始不久,選情發生變化,他臨陣易策,轉而與友為敵,競選副州長、令柯恩大怒,而他竟表示對好友之怒甚感困惑,因為「在當時的選情下,我做的是理智的抉擇。」
杜凱吉斯一生中為了自己的「原則」,曾多次背叛或傷害朋友,這個事例只是其中之一,雖然在理上他絕對站得住腳,但是在情上,他秉公處事到了近乎冷酷的地步。他的一位部下曾說,與他共事有毛骨悚然之感。
不畏豪門與財閥
他的朋友分析:「他相信自己永遠是對的,他拒絕了我,還要讓我尊敬他。」雖然大部分被他傷害過的朋友,事後都承認他有常人所欠缺的智慧和氣質而願意原諒他;但是超乎常理的正直和清廉、難免使他在現實政治中碰得頭破血流。
一九七四年,他首度獲選為麻州州長。麻州政壇素為豪門和財閥所把持。他上任後,雷厲風行。革除賄賂和政客私相授受,連暑假短工的職位都要公開抽籤,為他助選的友人全被拒於千里之外,一位友人說他連道謝的電話都不肯打。他的朋友即使符合某項公職的條件,也絕不錄用,因為他耍樹立內舉避親的典範。
他和州議會的關係更是水火不容;一位議員回憶,因為大家討厭他,明知他不言歡聞菸味,而故意在跟他開會時,人人點上一支來氣他。
眾叛親離的結果是在競選連任時慘遭滑鐵盧。這次失敗對他打擊很大,他至此才發現別人未必能夠接受他的純對標準。他承認自己學到了痛苦的教訓,不再自是真理的化身。
四年後他捲土重來,獲得大勝。這一回他變得較有彈性,雖仍嚴禁貪污賄賂,但對政客間的私相授受,採取了睜一眼閉一眼的妥協作風,他決定專注於行政實務,至於那些「必要的罪惡」,均委由一位特聘的長袖善舞顧問全權處理,他自己寧可不知、不見、不聞。
撇開人際政治的牽絆後,他在行政改革上獲致可觀的成就。他的主要政策有二:強化稅務稽徵和失業者職業訓練,前者配合了麻州高科技工業區的繁榮,使州政府稅收大增,雖支出遽增七三%,仍有餘裕可實施減稅。最近兩年,在各種民意測驗中,他的政績都領先其他各州州長,獲得肯定。
硬漢也有低頭的時候
雖然政績可觀,批評者卻認為,他只是一個實務專家,能夠有效處理行政,未必能有遠大的見識和處理危機的能力,他過於自信,甚至流於剛愎自用的毛病,也使人懷疑他是否真正瞭解一般人的需要。
從感性的觀點有,杜凱吉斯冷漠、不有苟笑令人難以親近;從理性的觀點看,他正直、清廉、能幹,幾乎無可挑剔。然而經驗證明,在這個並非全然理性的世界裡,硬漢也有低頭的時候。在這次的大選中,他是否會再一次低頭,就要有他所篤信的「大有為政府」理念,能否感化美國的芸芸眾生了。
布希/太平紳士
所有認識布希的人一致同意,他謙和、親切、風趣,更重要的是,他服從、負責、忠實,因此上司、部屬、親友無不喜歡他。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父親、菲利浦.安朵佛中學和二次大戰的參戰經驗,造就他成為一位優秀的「童子軍」。
他出生於高貴家庭,父親是國會參議員,母親是網壇名將。老布希對兒女要求嚴格,而布希對父親則是敬畏無比。有人問他,是不是覺得很難跟父親相比,他的答覆是:「我從未想到與父親比較;他高高在上,而我只是他腳下的小不點。」
初中和高中,他進入崇尚犧牲奉獻精坤的菲利浦.安朵佛中學。他的學業成績並不出色,但是父親從小灌輸的服從和負責觀念,使他在社團和體育活動中表現優異。
曾在農場做苦工
安朵佛中學認為學生必須在不斷的嚴酷打擊下,才能鍛鍊出自信和自尊,因此這些富家子弟在暑假中都被送去打工。布希的考驗是在農場做苦工,包括清理馬糞。農場主人至今仍然稱許他的勤勞刻苦。
服從和刻苦一直是他的美德。他十七歲就迫不及待,提前入伍,成為最年輕的海軍飛行員。他的座機曾四次因引擎故障或被敵炮擊中而墜入海中,每次他都毫無怨言地回到戰場。
戰後,他像其他富家子弟一樣,輕鬆地進入耶魯大學,輕鬆地畢業。畢業後,他選擇前往離家千里的德州。照他自己的說法,是決心放棄家族的庇蔭,考驗自己的獨立能力;事實上,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他父親擔任董事的一家石油公司,第二份工作是與人合夥投資,資本借自叔叔。
不過布希的一生並非一帆風順,他在從政生涯中,不斷遭到挫折,甚至羞辱。或許是天生的柔順和後天訓練的服從,使他成為好好先生,從不拂逆別人的要求。他自道:「我的弱點就是太信任別人,從來不相信人家會有心害我,我缺乏防人之心。」
一九六四年,他在德州競選參議員,因一心想獲得德州人的認同和贏取選戰,拚命向保守派靠攏,結果努力過火,不但輸了選舉,還成為政壇笑柄。但是他的表現引起了尼克森的注意,將他納入麾下。此後十多年,布希成為尼氏的忠實部下,為他玩弄於股掌之中。
一九七0年,尼克森派他出任駐聯合國大使。布希遵照既定政策,傾全力維護中華民國的會籍,卻渾然不知尼氏和季辛吉結交中共的祕密行動。日後當被問起是否覺得被人出賣,「我不覺得這是出賣,」他回答:「我當然希望能早一點知道……,但不是出賣,這個字眼太嚴重了。」
一九七二年尼克森競選連任大獲全勝,志得意滿之餘,開革了許多部下,留下的全是「沒有頭腦,只有忠貞」的人,布希是其中之一。
總統的忠實部屬
當時布希嚮往的職位是助理國務卿,尼氏以此為餌,誘使他列出在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團中,效忠尼克森與反對尼克森的人員名單;布希竟然照做了,卻只獲派擔任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
他上任後不久,水門案爆發,由於尼氏再三向他保證絕無隱瞞,絕對清白,因此他風塵僕僕,巡迥全國演說,為尼克森辯護。今天記者再問他是否覺得被人出賣,「呃,我覺得非常……」他遲疑著,「我不想用出賣這個字眼,但他這麼做,確實不對,」
布希以為憑他忠心耿耿的表現,接任的福特總統定會挑選他擔任副總統,豈料福特卻派了一個令他尷尬的職務--駐北京辦事處主任,稍後又調他回來整頓因水門案而鬧得烏煙庫氣的中央情報局,因為他是常時共和黨僅存的一個清白者, 一九八0年,他終於決定自已出馬競選總統,結果敗在雷根手下,做了他的副手。
布希在這些職位上表現都相當稱職,但總像是任人擺布,勉為其難,似乎他尋求與長官認同和歸屬的意願,更甚於他個人的成就感。
他對上司的服從與忠貞簡直到了令人不可思議的程度。一九八四年,他親口說:「我支持雷根--盲目的支持他。」為了支持上司,他可以隨時變更自己的意見,教人摸不清他真正的主張。批評者指稱他缺乏明確的意識型態,一般民眾也認為他缺乏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更沒有堅持原則的魄力;他自己則辯稱:「我是講求實際的人,喜歡採取行得通的辦法。」但是在政治上過於著重權宜行事,難免招徠「軟弱」之譏。
不認輸的一面
然而從另,個角度看,布希又絕非軟弱之輩。他有一股超級強韌的毅力,不認輸,且不達目的誓不甘休。
一九八0年,他競選共和黨總統提名;雖早已注定落敗,卻仍苦苦追趕至最後一刻,而終獲雷根提名為副總統,在今年的運舉中,他也是由劣勢中反敗為勝,贏得共和黨提名。
做為一個普通人,布希近乎完美。他誠心支持長官,絲毫沒有矯飾;他熱愛朋友,即使身居要津,仍然隨和、體貼;他在部屬間的親和力和鼓舞十氣的能力,鮮有人能比。
做為一個領導群倫的政治領袖--如果世界局勢託雷根強硬外交的餘蔭而保持安定,如果美國國內經濟危機不立即爆發--則以布希擅於組織和招聚人才的長處,不難維持一個小康之局;如若不然,他可能就需要他所篤信的上帝的保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