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想退都退不了!」6月30日剛走馬上任的復華金控董事長顏慶章,道出了金融界退休人才重掌金融機構的心情,他也對高齡七十一歲的前台開信託董事長陳棠出任精聯集團總裁,感到訝異。
今年6月,董事會一一召開,當各銀行、金控董事長名單開出時,大家赫然發現「老董怎麼都是熟面孔?」
群雄復出
包括已經兩度退休、又三度擔任董事長的建華金控董事長簡弘道,已經七十三歲高齡的他,是其中年紀最長的一位;還有前財政部長現任復華金控董事長顏慶章;前富邦銀行總經理王全喜,擔任台南企銀董事長一職,而已退休三年的中國信託執行長林博義,也出任華泰銀行副董事長等等。
他們都已年過耳順,為何仍然無法退休?
金融人才培養不易,經驗愈老道,人愈有價值,金融界的大股東們也紛紛放棄董事長之位,誠心邀請金融前輩坐鎮指揮大營。
金融業進入整併時期,競爭激烈,小銀行為了求生存,發展自己的利基,需要專業經理人帶領走向「小而美」的銀行,或是體質不佳的銀行需要大刀闊斧改革,如蘇德建進入台開信託,擔起改造台開不良資產之大計。
另外,金控轉型、合併風潮在政府金控減半的政策推動之下如火如荼地進行,金控所有者為了保住「前段班」的地位,而虛心地將董事長的寶座讓給專業經理人,新光銀行董事長梁成金就是一例。而復華金控董座顏慶章,更被外界譽為是元大馬家跨出金控成功的第一步。
築巢引鳥
還有一點,請到德高望重的金融前輩,可收「築巢引鳥」之效,老董事長也可以替退休部屬找到新的發展空間,如林博義就找來十幾位以前在中國信託一同工作的老同事,在一起工作十幾年,下屬的個性,林博義都摸得一清二楚,他認為,只要找對人才,成功就到達了一大半。不過,他強調,他只延攬退休或離職的中信員工,絕不挖角現職的行員。
無論他們之中的哪一位,在金融圈的資歷都有二、三十年以上,單見復華金控董事長辦公室的樓層,祝賀盆栽長長地排在走道兩側,看不到盡頭,就知道顏慶章的人脈有多廣。
三顧茅廬
為了請來已退休的董事長坐鎮,金控的大股東們發揮三顧茅廬的精神,只要請到心目中的「諸葛孔明」,就算是成功了一半。
前財政部長、第一任駐WTO大使顏慶章,本來已準備退休,被馬志玲夫婦聽到風聲,在極短的時間內延攬他,顏慶章被他們三顧茅廬的誠意感動,接下復華金控董事長職位,他笑著說:「沒辦法,我是被逼的。」
由於女兒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念書,與女兒感情甚篤的顏慶章,在2000年時便已興起到威斯康辛大學任教的念頭,但後來被委任為財政部長及駐WTO大使,工作一直十分忙碌。今年初他正打算到威斯康辛任教時,馬志玲夫婦飛到日內瓦延攬顏慶章,並對他說:「元大現在做得不錯,已經不是當年邀請你的小券商了!」
原來,顏慶章在財政部政務次長任內,在很短的時間內,替證券業者解決了綜合證券商所得免稅衍生出的問題,令證券業者刮目相看。2000年政黨輪替時,馬志玲便曾延攬過他,顏慶章客氣地回絕,當時兩人幾乎沒有私交。
有趣的是,顏慶章的夫人羅月卿女士,在台灣中小企業銀行任職,二十多年退休之後,在慶豐銀行力邀之下,出任董事,也算是重出江湖的金融前輩之一。
臨危受命
林博義的狀況就更特殊了。侃侃而談、談笑風生、誓言三年內打遍世界一百個高爾夫場的林博義,若他自己不提,別人看不出來,他已經是罹患肝炎三十多年的患者,久病成良醫,別人問候起他的病情,他能將肝炎症狀如數家珍,詳細的在紙上邊畫邊解說。
在中國信託從專員做到執行副總,是辜濂松器重的得力左右手,工作三十多年才因肝炎惡化為肝癌而退休的林博義,打算將三十多年在中國信託從二十人打拚到四千多人的老手經驗,重新用於改造華泰銀。
「其實我的身體狀況是不能出來工作的,」林博義苦笑著說:「我要命、不要錢啊!」不過,華泰銀行董事長林敏雄誠心誠意,甚至要請他擔任華泰商銀的董事長,原本只答應作「顧問」的林博義,拗不過林敏雄的盛情相邀,只好點頭允諾,坐上副董事長職位,擔起改造華泰商銀的重責大任。
當年中國信託的改造計畫就是由林博義與當時中信銀的財務長王振興一手主導的,目前王振興也已轉任日盛銀行的總經理。手握中國信託「五年改造計畫」完整葵花寶典,林博義早已訂下華泰商銀五年改造計畫。
至於之前引發委託書之爭的建華金控,台北國際商銀董事長何壽川則是請出前華南銀行董事長簡弘道前來坐鎮,據簡弘道自己說,他退休後沒有看報,並不清楚台灣金融版圖的最新狀況。就算如此,各界還是對他出掌建華金頗為看好。
不過,也有像台開信託董事長蘇德建,不是自願退休,而是在台銀擔任總稽核期間,被誤與金融弊案有關,一度被降為資深專員,在陽明山上度過三百多個日子。
這段時間,他也沒閒著,專心書寫著作,也不忘到台大上EMBA充實自己,他表示,董事長職位任重道遠,對於台開信託棘手的財務問題,他有信心可以用過去在台銀累積的經驗,重振台開這塊招牌。
重披戰袍
退休的金融前輩們,原本都有一套自己完整的退休生活規劃,顏慶章原本打算到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任教、寫書;林博義要教書、打高爾夫球;台開信託董事長蘇德建正計畫出書,誰知機會上門,所有的計畫都被打亂?
一股對台灣金融未來任重道遠的使命感,驅使他們重披戰袍,林博義就說:「會的東西把它藏起來,實在很可惜,我還要試試看,以前的經驗靈不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