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橫跨1萬公里當「外勞」?傳教士查理:這是我愛台灣人的方式

曾子軒
user

曾子軒

2023-06-08

瀏覽數 20,900+

圖/查理平常總是西裝筆挺,這套藍西裝,陪伴他遠渡重洋。曾子軒攝
圖/查理平常總是西裝筆挺,這套藍西裝,陪伴他遠渡重洋。曾子軒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今年4月,專注分享台美文化差異的人氣粉專「外國倫看台灣」,登了一篇「查理」在士林地區交流的自介文。沒想到這篇文章分享數破千、按讚數更達到8千以上,吸引到粉專原先粉絲以外的讀者。
查理在文章裡面寫著,他能夠替人們打掃、還可以替鋼琴調音。「外國倫」用半戲謔的口吻說「又來了一個免費的外勞,」玩笑背後,有著敬意。 來台的傳教士很多,為什麼查理的故事能夠打動人? 

走進位在迴龍的教會,馬上見到身穿全套藍西裝、胸口掛著「貝長老」名牌的查理(Charlie Blodgett )和同伴雷長老一起親切迎接《遠見》記者。 

查理來自美國,今年才19歲。他正是在「外國倫看台灣」粉專上被介紹為「免費外勞」的人士。這篇貼文內容輕鬆中發人省思,粉專版主一開頭便戲謔地說:「當我看到 Charlie 的廣告,我忍不住笑了,我心想: 又來了一個免費的外勞。」 

文中貼出了查理手機號碼,還有他親切微笑的半身照。至於他的「免費外勞工作項目」,則多得驚人,舉凡刷油漆、陪老人聊天等雜工;到相對專業的調鋼琴、鋸樹都有。

分享文章的版主進一步解釋,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台灣,他常常遇到這些「查理(Charlie)們」,雖然他試著告訴這群人:你只要努力用功唸書,將來就可以出人頭地,就可以當醫生、賺錢…。但是這群「查理們」聽不懂,他們只想當免費的外勞。

確實,這位名叫查理的美國大男孩,身上有許多版主所言的特質。他,大學已申請到知名的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獎學金,並且準備念醫學預科。

他至今接觸中文不到一年時間,已能流利對談,並寫出通順文章,說明資質優異。這樣的查理,卻放下一切來台灣,不計代價接觸所有人。

有趣的是,當貼文開始在網上迅速擴散,網友留言展現的驚嘆與擔憂也各半。有人讚他是潛力人才,也許磨練幾年「就是下任AIT處長」;但有更多人擔心,純真的查理「會被貪小便宜的台灣人利用」、畢竟他會的事情太多,態度又太好。 

確實,查理為何在傳教時,會被以「外勞」身分推銷?他如此投入,背後有什麼特別想法?對台灣又有什麼觀感?

從未聽過台灣的他,努力學好中文  

查理出生於美國密西西比(Mississippi),因為父親工作和家庭因素,一直都在遷徙,總共搬家7次,住過密蘇里(Missouri)、猶他(Utah)、維吉尼亞(Virginia),也曾舉家遷往德國。 

查理的父母篤信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舊稱摩門教,現已正名),但他說家人沒有給予壓力,讓他自己選擇是否要入教,至少到14歲以前,他還沒有信仰。

開始相信的契機始於國中的青春時光,查理回憶,當時自己找不太到生命的價值,在那段黑暗期中,自覺一直沒有前進,他試著禱告,沒想到徬徨少年就此在宗教中覓得歸宿。

後期聖徒教會的信徒,可以在18至26歲之間選擇外出傳教,女性服務1年半、男性服務2年,從台灣到荷蘭、英國到印尼,這些都是傳教士走動的土地。服務地點由教會決定,也會舉辦語言課程讓傳教士們準備。  

首次接觸,就是因為要來台灣

查理第一次和台灣的接觸,就是在接到教會的「召喚」,得知自己即將前往台灣。彼時的他只會講「你好我是查理」,也根本不知道台灣在哪裡,但他相信這是神給他的考驗。

查理說,自己當時網上搜尋以後,發現台灣是一個下很多雨的地方,文化很酷、也很尊重祖先,對家庭的看重很特別。這些線索讓他對台灣產生好奇。

然而,來台灣前,他得在短短7周內,培養與人日常對話的語言能力,於是查理下載了語言學習程式Duolinguo,並和教會派來的傳教士學習中文。每天早上6點半至10半上課,餘下的時間則研讀中文經文,也讀文法書、記誦字卡,不輟地苦讀。

查理坦承,學習中文無疑是困難的,但他仍想學好,除了想要傳達他篤信的真理外,他也想清楚用中文告訴台灣人,「我是愛你們的。」

活用社群媒體突圍,增加接觸

至於,到台灣以後,查理如何傳教,又為何最終選擇用扮演免費外勞的方式來達成?

查理表示,在美國受訓時,就有學到可以利用社群媒體觸及人們。他來到台灣以後,也在自己的臉書頁面上傳彈鋼琴的影片,吸引有興趣的民眾。

查理很喜歡彈鋼琴和唱歌,他也在教會現場演奏鋼琴。曾子軒攝

查理很喜歡彈鋼琴和唱歌,他也在教會現場演奏鋼琴。曾子軒攝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他在台灣宣教的地點由教會負責分派,以6週為一期。剛到台灣時,他與西班牙的同伴一起,首先派往他口中「路人會打招呼的」友善花蓮;6周過後他前往士林並待了13週,因為別處的傳教士身體有恙,他被緊急調派至林口,因此和雷長老結伴。

在士林時,傳教士朋友建議他可以在地區交流版發文,可以接觸更多受眾。查理決定嘗試,他認為臉書很有用,因為「路上只可以跟一個人講話,臉書上可以發給很多人看。」

因為服務文章被「外國倫看台灣」讀到,對方約了他聊天,寫下這段因緣,意外地觸及更多人。

誠如「外國倫」所說,查理的服務內容多元到驚人程度:他曾幫佛教老師協助整理書籍與CD,完全不在乎是幫忙其他宗教;另外,他也曾替學生練習升大學的備審資料和面試。

「他們想要我的幫助,我願意做」  

無論是路上宣傳或者線上溝通,查理依然嘗盡了人情冷暖,有些人會婉拒然後離開,有些則明確地表達惡感。另外,也確實有台灣人大方接受免費服務,但不想被傳教。

查理說,被拒絕了還是會努力分享與愛人,雖然有時會氣餒,但他因此懂得調整心態、保持感恩。

「一個傳教士,沒有人願意聽(自己的話)不會有懲罰。我們需要盡力分享真理,但是要不要接受,一定是他們(民眾)的選擇,自由很重要。」查理強調,對教會來說,傳教士的成功不在於讓人聽福音、延攬人入教,而是「服務神、愛別人。」

不過,難道不會有被利用(take advantage of)的感覺嗎?查理說自己從沒有這樣想過。「他們想要我的幫助,我願意做。」他會清楚傳達,自己沒辦法每天打掃同一個人的家,但會盡己所能。 

查理的台灣經驗:曾不愛吃米,現在紫米飯成新歡 

至於來台灣以後,有否因為入境隨俗帶來新體驗?例如老外最愛的台灣美食。查理坦承,自己本來不太愛吃米飯,現在愛上了紫米飯;肉食中他最喜歡吃包子,早餐除了燕麥以外,他偏好吃蛋餅,其他的心愛食物還有花生麵包、地瓜、鳳梨等。行程很滿的時候,會在便利商店解決,雷長老在旁補充「實在太方便了。」

在美國主要以經文學中文,查理說來到台灣後,想多認識一些在地的單字,例如吃宵夜。圖/在美國主要以經文學中文,查理說來到台灣後,想多認識一些在地的單字,例如吃宵夜。曾子軒攝。

在美國主要以經文學中文,查理說來到台灣後,想多認識一些在地的單字,例如吃宵夜。圖/在美國主要以經文學中文,查理說來到台灣後,想多認識一些在地的單字,例如吃宵夜。曾子軒攝。

查理不只將寶貴的青春花來異鄉宣道,彰顯自己的信仰,他更要自費來台。預計在台灣待上兩年,這段期間的生活費,一半由父母支出,另一半是他在高中時打工,當收銀員、替農具製造商做事所攢下。

兩年後回美國,查理預計就讀楊百翰大學,並準備修習醫學院預科(pre-med),因為他「感受到神想要我幫助別人。」查理也想組屬於自己的家庭,雖然還不知道會跟誰一起。

來到台灣,查理放棄許多事物。他不再有時間維繫打網球、跑步、唱歌等興趣,跟家人分離很令人心碎,和自己相差一屆、仍在就讀高中的女朋友相隔兩地更是如此。為了專心宣教,傳教士們每週一次可以和朋友傳訊息、與家人視訊,此外只能收訊、不能發出訊息。

對外人來說,很難理解為什麼「查理們」願意割捨許多,為自己的信仰服務至此。這個問題對查理來說,倒是不用猶豫便能回答:「我離開家庭兩年,因為我想要別人可以有永恆的家庭。」

即使沒有相同信仰,甚至不用相信宗教,也能感受到查理溫和的笑語背後,有著非常真摯的心。

這幾年來台灣的外國人逐漸增加,一些人更成了A級網紅。也因此,網上對於在台外國人的觀察,正反兩方觀點紛呈。有人嫉妒在台歐美老外,常享特權待遇;但也有人感謝他們努力宣傳台灣,是盡了不少心力。

查理的傳教旅程會繼續順利下去嗎?也許該問問,當國人在路上遇到老外時,是希望展現台灣人的友善,還是只想獵奇。

查理說,家庭是生命中最為美好的事物,即使人們不記得他的信仰,他也希望大家重視家庭。曾子軒攝

查理說,家庭是生命中最為美好的事物,即使人們不記得他的信仰,他也希望大家重視家庭。曾子軒攝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延伸閱讀

AI與永續 迎向2030安居樂業新北城
數位專題

AI與永續 迎向2030安居樂業新北城

新北市,一座追求永續與智慧發展的城市,是全球首座完整認證智慧城市。 生活在這裡,安居樂業不只是生活體驗,更是正在實現的事實。迎接AI時代,新北超前部署打造韌性永續、安居樂業的智慧宜居城。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