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電動車供應鏈進入戰國時代,輪胎也駛進風起雲湧的賽道中。全球化戰略及本土輪胎廠的頹勢如何解?普利司通台灣總經理石井聡人接受專訪,分享因應之道。
萬眾矚目的鴻海科技日上,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腳踏油門,從舞台後緩緩駛出自家電動新車時,鎂光燈齊發。但除了看熱鬧,更多人好奇,流線的車體誰造?座艙的大螢幕,又獎落何家?堪稱造車勢力最不願缺席的大「車拚」。
其中,一個讓新車款「落地」,過去卻十分沉默的零組件:輪胎,也捲入全球電動車供應鏈的戰國,駛進風起雲湧的賽道。
「強烈聚焦」啟動世代轉型
過去一年,本土輪胎雙雄中的建大,忙著赴美設立研發中心;正新旗下的輪胎品牌瑪吉斯(Maxxis),則首度發表專用於電動車的新品,搶攻電動車售後市場(after market)。
然而,規模小、來不及海外布局的台廠,則陷入後全球化泥淖,面對美國提高關稅,不得不結束台灣產能,向稅率更低的國家遷徙。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