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要電一定要電廠?

符芝瑛
user

符芝瑛

1988-10-15

瀏覽數 17,200+

要電一定要電廠?
 

本文出自 1988 / 11月號雜誌 第029期遠見雜誌

所謂「要電就一定要電廠」的說法有無值得商榷之處?是不是有其他選擇?

廖東林:要電一定要蓋電廠,沒有其他方式可以取代。這兩年沒有新的電廠,民國七十八到八十年之間就會遭遇電源不足的情形,可能造成全省性限電。

現在很多人都在提倡「汽電共生」(利用燃料燃燒後產全的高壓蒸汽,推動渦輪發電機發電),根據能源委員會的估計,在未來十三年內,汽電共生平均每年只能產生十二萬七千瓩電力,而今年的負載就比去年增加了一百二十萬瓩,相形之下,汽電共生產生的電,連個零頭都不到,只有蓋電廠才能滿足負載增加的需要。

許志義:「缺電」的原因有很多種,不一定都和電廠不足有直接關係;電廠不足造成的「缺電」主要發生在夏天,其他時間如果機組本身出問題而跳機也會造成停電;颱風、雷害也可能破壞變電所或電線而造成停電。

夏天電不夠可以用負載管理(如「可停電力」、「季節電價」等)來改善,並非只有蓋電廠才能解決,據美國電力研究院估計,「負載管理」可以取代未來百分二十到百分之四十的電力。

有人指出,台電如能加強「負載管理」,或減少輸送過程中流失的電力,就可以不必急著蓋電廠,你的看法如何?

廖:有關負載管理,目前台電也在推行貯冰式空調、蓄電池蓄能的改善、轉移夏季農業灌溉尖峰用電、二段式時間電價、擴大可停電力等,但節省下來的電比起負載增加的速度還是杯水車薪。

談到輸送過程中電力流失的問題,首先必須瞭解,電廠如果愈靠近負載中心(用電戶最集中的地區),輸電損失愈小;愈遠離負載中心,輸電損失愈大。目前我們輸電損失為百分之五點幾,和世界標準相比並不算高。何況現在電廠幾乎都不可能蓋在負載中心附近,電必須從遠處送來,自然增加了輸電損失。

許:這牽涉到負載成長的速度和可負載管理的電力大小之間的比例問題,如果負載成長很快,而可以節省的電力卻很有限,那麼還是必須立即蓋新電廠;如果負載成長沒有那麼快,節省一部分電力則會有很大幫助,也就不必急著立刻蓋電廠。這裡強調的是:電廠要蓋得「時機適當」,才能充分利用資源,這必須由供需兩方面去仔細評估。

值得檢討的是,近兩年貨載為什麼會成長得那麼快?據我瞭解,民國七十四年一月一日至七十七年六月三十日,電價打折措施是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對鋼鐵業打、八折,對製造業打八折。有打折廠商自然會浪費電、負載成長就快,另外,時間電價由原來強制性的改為目前選擇性的亦有關係,以目前台灣蓋電廠碰到諸多困難來看,如何減少不正當的用電、我想是最重要的問題。

台電的負載管理做得不夠好,電價打折是一個例子。說起來台電自己還搞不清楚到底負載管理的重點在那裡,因為目前台電只知道每年賣掉多少電,至於這些電是怎麼被用掉的,台電實在並不清楚。在蓋電廠如此困難、資源日趨寶貴的今天,台電一定要調查清楚電力需求的「負載特性」,以瞭解被用掉的電中那一部分是可以做負載管理;那一部分是不可以做負載管理的。

以一個國營電業來說,善用資源是它的責任。目前台灣百分之七十的電是由百分之三的工業用戶用掉的,針對那百分之三的用戶調查起來並不會很困難。

現在蓋一座電廠至少要花數百億乃至數千億元,做這種調查大概不需要一億元吧!但卻可以幫助台電取得非常車要的資訊。沒有這些資訊,要談負載管理實在很困難,現在應該有一個強有力的制度來要求台電做好負載管理,因為基本上電力公司為了擴張其事業,「主動」推行負載管理的意願並不高,這不能全怪台電公司,政府監督的制度應先加強。

至於輸送過程中的電力流失,全世界電力公司都有這種現象,以目前的技術一定會有這麼多流失,要改善就必須另外投入資金和技術,而此投資自然會反應在電價裡,經不經濟還值得慎重研究。

最近幾年,台電計畫興建的火力、水力、核能電廠,甚至變電所,都遭到民眾反對,其中原因是什麼?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廖:第一個原因是社會大眾環保意識的覺醒,第二個原因是部分有心人士為了反對而反對,或是藉此在地方上爭取選票。

環保的考慮,我們可以完全克服,只是將來必須把環保的投資算進發電成本裡,電價一定會提高。至於有心人士的反對就比較麻煩,幾乎逼得我們無路可走。

許:主要導火線是環保意識,講得遠一點和政治因素也有關,因為台電是國營的,許多人把台電和執政黨連在一起,把台電的事當成政治上的事,因為反對執政黨也就反對台電。

有人批評台電由於作風老大,過去蓋電廠均未和當地民眾充分溝通,累積了民眾不滿的情緒,才造成現在的局面,你的看法如何?

廖:以前根本沒有公共參與的環境影響評估嘛!現在不同了,我們蓋出廠一定會先做環境影響評估,邀請專家學者組成諮詢委員會,也聽取當地民眾的意見,按照監測計畫逐條照做。但中國人有句老話:「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台電說的話他們都不相信,所以我們一直希塑有第三者站出來,公正客觀的說話。 有人講「先把你以前的污染改善好再建廠」,我想這個說法不正確。因為建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廠應該先建,但可以規定在過去污染未改善之前不能運轉。否則這樣拖下去,電馬上就供應不上來了。

我希望對蓋電廠這件事不要有情緒性的反對,任何環境上的要求條件都可以講出來,台電甚至願意和他們約法三章,如果達不到要求,我們寧願關廠。

許:解嚴以後環境變得太快,以前不成問題的,現在都有了問題。其實歐美、日本在十多年前就遭遇過同樣的情況,現在這些國家反核的聲浪也仍然很高,但其供電品質一直很好。台電不妨參考別人的經驗,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

台電給人的印象不是一天造成的,改變印象雖不容易,但也不是絕不可能。先進國家好的電力公司都很注重公關,通常由副總負責,而他們都是比較具開明形象和溝通能力的人。台電新任董事長王昭明一向對外應付能力比較好,希望他上任之後能使台電與外界的溝通更好一點。

以前台電只管供給面,現在時代不同了,一定要考慮需求面。瞭解消費者的需求型態與偏好,才能使台電和消費者的利益相結合。

台電是台灣唯一的國營供電系統,如果允許民間設立一些中小型電力公司,是不是可以形成競爭,或有助於調節電力?

廖:台電自己內部已經在做調節的工作了。目前我們的基本負載占二五%,使用燃煤電廠及核能電廠去供電,以維持低廉的電價;至於中間負載,以燃油的電廠去供給,因為燃油價錢比較貴;尖峰負載以汽渦輪機組和水力去供給。找出各種發電系統之間的最佳組合方式,一直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何況就算另外有人想成立電力公司,不容易找地方蓋電廠的問題仍然存在。

許:我不同意這種看法。電力的獨占是自然獨占,在台灣這個小區域中不太可能讓兩三家電力公司去競爭,因為達不到經濟規模。我主張在現有獨占的情況下增加市場競爭的機制,例如設立一些小的「汽電共生」廠,規定台電必須以合理的價格向汽電廠收購電力。

台灣可不可能發生類似一九七七年紐約大停電的狀況?台電有沒有任何危機處理方案?

廖:我可以肯定的說,台灣絕不會發生像紐約那樣的大停電,因為我們已有事先預防,當負載超過一定程度,發電設備馬上會自動跳脫,和用戶切開,只會局部停電,不會整個台灣一下子全部停電。

許:台灣最可能發生這種情況的期間是在農曆年前後,因為工廠都停工了,離峰用電時間用一個大型的發電機組供電的百分比很高,萬一跳機了,就會發生嚴重的停電問題。

我相信台電本身絕對有一個危機處理方案,如果沒有就太離譜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