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保制度下,私人經營的小型醫院,在大型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的夾擊下,一一退場熄燈,但在高雄經營醫院二十多年的陳淑芳,卻從逆境中帶領著醫院轉型再轉型,她是如何看見醫療缺口,用愛彌足民眾的需求,情願選擇一條更難的路走?
「以前老一輩的人會說:大隻雞慢啼,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可能是小孩子有語言等發展遲緩問題,家長必須要把握6歲前的黃金期積極治療。」新華醫院執行長陳淑芳語重心長地說道。
在高雄地區經營兩間醫院,在現今醫療體制下地區醫院原就生存不易,而當許多小醫院選擇成為失智或失能的高齡長照機構時,她卻反其道而行,轉型以兒童發展遲緩復健為主,起心動念是來自於一位母親的眼淚。
媽媽的眼淚讓她看見遲緩兒背後的辛酸
回憶轉型契機,陳淑芳有感地說,新華醫院原本是以呼吸重症照護、高齡者復健為主,小兒早療雖然也有但佔比僅有1/10。然而在疫情期間,她湊巧看見有位媽媽帶著孩子在醫院哭泣,一問之下才知道,小朋友來醫院做早療,因為氣喘發作還得趕去小兒科看診,同時家裡還有個小孩等著她回家煮飯,但又無人可幫忙情急之下才無助地哭了。
這位母親的眼淚,讓陳淑芳意識到現在社會上家庭的無奈。「高齡社會醫療資源著重在老人家的照護,然而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和家長呢?如何讓有發展遲緩兒的家庭不要那麼辛苦?」
這樣的感同身受,讓她毅然決然花了三個月將過去醫院發展方向打掉重練,又再耗費半年的時間,不計成本將原本醫院二樓的復健科改造成小兒早療與發展遲緩兒童中心,不僅將醫院改造的更有溫度,更希望成為家屬的支持平台。
專業團隊搭配數位科技,讓孩子的進步更顯著
為了讓孩子擁有更完善的照護,目前新華醫院早期療育團隊共有五位復健科專科醫師協助看診,其中成員也包含有語言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和物理治療師等將近30人,除了設備全面更新,更導入數位科技,透過數位教材與創新教具輔助,幫助慢飛孩子學習與進步。「導入數位是很重要的一步,例如透過平板或數位輔具,可以提高小朋友的興趣,也能增進他們統合力與專注力,事實也證明小朋友進步很快。」
此外,陳淑芳也增設小兒科和身心科,打造新華醫院成為高雄第一家整合遲緩兒童家庭醫療照護的地區醫院。希望透過強化醫療整合,打造一條龍的醫療服務,不只是兒童,就連家長的身心也可以同時被照顧到,讓他們不再疲於奔命。「在醫院可以看見許多家長面容憔悴、肩負許多焦慮與壓力,也因此有設立身心科的想法,希望也能給予心理支持。」
寶貝我們的寶貝,滿足每個遲緩兒家庭的需求
從兒童發展遲緩復健中心成立至今,短短6個月新華醫院兒童早療服務成長了六倍之多,數字的背後也讓陳淑芳看見了醫療的缺口。她表示,在醫學中心做兒童早療搭配語言治療得要排上2-3個月才能上一次課。而在新華醫院目前有5位語言治療師排課容易許多,也能抓緊黃金治療期,讓家長看見孩子的進步。
陳淑芳坦言,少子化之下,我們必須好好思考如何「寶貝我們的寶貝」。她表示:「尤其是這一群發展遲緩的孩子與家屬,如果可以透過早期治療,讓他們盡快和學校、社會接軌,不要被貼上特殊的標籤,相信可以大大降低父母親的壓力,也能幫助解決社會問題。」
從同理心出發,看見病人與家屬的需求,陳淑芳更透過累積學習、思考趨勢,不停在轉型的路上帶領團隊走在正確的道路。在突破醫療瓶頸之餘,她更希望以更有品質、人性化的服務,翻轉地區醫院的價值,更重要的是為家庭、社會帶來改變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