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浪子 不為孤兒
閱讀227期張作錦所寫的「今作浪子,明為孤兒」,本人深有感觸。連戰出訪,沸沸騰騰,流血、衝突不斷,這樣瘋狂的抗爭,實在是很難將台灣與「民主」的辭彙,劃上等號。
再者,中國自從加入WTO後,就像是一台超級吸金機,一年吸引的外資就達到1兆3000多億美元,台灣為3000多億美元,僅中國的零頭,且從拜耳案後,外資對台灣更心生怯步;加上前陣子政府對聯電的查緝,不禁讓我懷疑,政府堅決不讓台商外移的政策,就像是綠營在任何議題方面,總是為反對藍營,而不計後果,大家都忘了各黨最初的宗旨,是應該一切以民生為福祉、提高國家競爭力為前提嗎?
如今,政府總是呼喊著「拚經濟」,但是,政黨鬥爭不斷,囿於傳統意識型態,又該如何帶領全民走向另一次的「台灣經濟奇蹟呢」?或許我們的國家,真的需要一個「奇蹟」了!
台北 研究生Alyssa Chang
健保 人民之所託
英國經濟學人信息部(EIU)2000年曾針對全球二十七個主要國家,進行健康情形評比,台灣名列最健康國家第二名。
這樣的結果,不僅讓世界許多國家的人民稱羨,扮演關鍵性的健保制度,更是國人口中的一大德政。但好康的健保,並非天上掉下來的,實際上存在著許多營運問題。
「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健保調漲的問題每年都上演著同樣的戲碼,健保局、醫院、人民各執一辭,但對於健保經費來源仍沒有多大的助益,這或許是資本主義經濟下,所產生的社會福利制度——健保的宿命!
身為健保受益人的我,對於台灣的健保深表肯定。因為從小看著罹患慢性病的親人,受到健保給付之惠,才能讓一個家庭的生活不致陷入困境,並有勇氣活下去。
在這進步的社會,亦有不少家庭,需要這種社會福利政策的幫助。因此,不論健保的走向將如何,都希望能找到一種永續經營的制度,繼續為人民服務。
台北 研究生 張婉如
中華經濟圈 合作共榮
兩岸的經濟已經形成一個互補的效應。唯有合作,才可以創造更大的經濟力量,而這也是一種趨勢。
換句話說,中華民族已經在慢慢崛起了,未來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會愈來愈重要。台灣的資金、人才、創意,再加上中國大陸的低成本人力、廣大資源,及香港、澳門的國際經驗,相信未來這塊經濟區域會非常活絡。
大中華經濟圈成為世界的經濟火車頭,指日可待。
宜蘭 學生 林立偉
更正啟示
227期,頁119文中,hands on(授權),應為(管得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