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一加一就等於二?

宋秉忠
user

宋秉忠

2005-06-01

瀏覽數 17,050+

一加一就等於二?
 

本文出自 2005 / 6月號雜誌 台灣企業最需要的獎

兩年前,交大管理學院院長黎漢林到上海交大參加一場EMBA論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代表在自我介紹時表示,「我們30%的老師是國外留學的博士。」

黎漢林接著報告時則表示,「我們九成以上的老師是英美一流名校畢業的博士。」

去年底,黎漢林訪問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時發現,最近兩年,光華學院有三成的老師被辭退,換上新老師。

「兩年前,我敢說交大的師資比北大好,但下次去,我就不敢說了,」黎漢林對於大陸大學進步的速度感到驚訝。

十年教改,台灣大學生變多了,大學的競爭力卻削弱了。

過去十年,國內大學五十八所增加到一百四十五所,大學生人數變成原來的三倍,由三十四萬增加到一百零五萬。台灣幾乎每一千人中就有五十一人擁有高等教育文憑,全球僅次於南韓。

贊成1:擠入全球前一百大

高等教育資源就這樣被快速膨脹的大學生稀釋。台灣大專生每年分配到的教育經費在2002年時只有3800多美元,甚至比不上大陸1999年5700多美元的水準。(見頁112表二)

面對來自全球,特別是大陸的競爭,有人提議把清華、交通大學合併,然後以台大、清交,對抗大陸的大學。

去年10月,前行政院長游錫?在會見清大校長徐遐生和交大校長張俊彥後,特別召開記者會宣布,未來五年將投入新台幣500億元,幫助經由合併達到一定規模的一到三所大學,在未來十年內,擠入全球大學前一百大。

政府的立意雖美,問題是清交真有條件合併嗎?合併後真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嗎?

贊成合併的人,如中研院長李遠哲認為,台灣教育資源只夠支持一兩所一流大學,清交合併後就是最適合的候選者。

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也認為,有些大型儀器非常昂貴,清交兩校各自購買,可能買不起,但合併後,兩校可以集中經費合買。而且,清交合併後具有足以與台大匹敵的學術實力(只差醫學院),如此一來,可以刺激台大動起來。

反對1:優勢削弱綜效不大

而且,清交校園相隔不到一百公尺,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有合併計畫,後來雖未合併,但幾年來合作的密切程度遠非其他學校可比。例如雙方學生可以互相選課、共享圖書資訊,兩校也合聘老師等。但如清大校長徐遐生所言,合作即使再密切,也是兩校、兩種想法,不如併成一校、一種想法。

但對於清交兩所理工型大學來說,有九成的科系重複,唯一不同的是清大有人文社會學院和原子科學院,合併就像清大前校長沈君山所引述的話:「像兩個男人結婚!」很難產生一加一等於二的效果。

至於合併後是否會裁員?校友的認同及捐贈是否會減少?國科會專題研究經費是否會減少?兩校的獨特校風是否消逝?良性競爭是否不在?則是兩校老師質疑清交合併的心理障礙。

兩校老師更擔心合併將削弱兩校原本的優勢,就像交大教師會所形容的:把兩台跑車綁在一起,變成一台大客車,值得嗎?

不論清交是否能合併,此次合併的爭議,反映出台灣大學教育出現嚴重問題。

很難想像清交這兩所知名大學,光是柴米油鹽的日常開支就應付不了,合併後能得到一年30億補助,幾乎是兩校半年的開支,這也是兩校校長支持合併的主因。

贊成2:一年30億補助款

徐遐生剛接清大校長時,整天最煩心的是電費付不出來。他估算:維持清大一年的運作需要40億元,去年教育部按學生人數提撥的經費是13億5000萬元,光教職員薪水就去掉11億,水電費要1億,圖書館購書要1億,剩下的全要學校自己想辦法。

由於父親徐賢修曾任清大校長,徐遐生對清大自有一番體認。他認為,清大有一個優良的傳統,老師和學生只要願意,都可以住校,因此在餐廳、課後,都可以坐在一起聊聊天。

但是十多年來,由於經費不足,大概只有六成師生有宿舍可以住,過去那種氣氛現在已經不可想像。

交大校長張俊彥也說,有錢不一定能辦好大學,但沒錢絕對無法辦好大學。

像擁有三萬學生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學生人數是交大的三倍,但一年經費新台幣450億元,卻是交大的九倍(交大去年經費48億元)。

柏克萊教授年薪2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650萬元。張俊彥說,交大最好的老師薪水加獎金,一年不超過新台幣135萬,讓他都覺得「對不起老師」。

沒有一流的待遇,哪來一流的師資?沒有一流的師資,哪來一流的大學?

在2004年上海交大的世界大學五百大排名中,國內大學只有三所入榜。台大一百七十四名、清大三百五十三名、成大四百一十名,2003年排名四百八十九的交大則是未入榜。相形之下,大陸大學有七所進入全球五百大。(見頁111表一)

反對2:人多未必是好大學

教育部堅持清交兩校必須先合併才能享受每年額外的補助,其實也是面對大學資源過度分散的必要作法。

事實上,在提議清交合併的同時,中興大學與台中師院、高雄師大與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雲林科技大學與虎尾科技大學、花蓮師院與東華大學,都在醞釀合併。

不過,人多的大學就一定是好大學嗎?

像墨西哥大學有二十七萬學生,卻少為人知。交大校友、聯電副董事長宣明智更開玩笑說:「乾脆全台灣的大學合併成一所好了!」

交大電子物理系教授李威儀分析世界前一百大名校成功的原因,研究型大學的競爭力關鍵其實是老師,包括人數、研究成果、資源、生師比等。

如果單純要建立一流研究型大學,李威儀認為,政府大可以把30億元分給清交各15億元,不必大費周章地進行合併。

清交的兩位校長也都認為,研究型大學的成功關鍵在老師人數。

徐遐生強調,全球前一百大的大學,只有加州理工學院老師不到一千人(三百四十人),但他們只有兩千一百位學生,生師比是六比一,所以要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一千名老師是必要的。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目前清交兩校專任老師各自都只有五百四十人左右,分到二十幾個系所,平均每個系所只有不到二十七位專任老師,大約只有美國知名大學的一半左右。

借鏡香港:多溝通慎處理

如此一來,每位老師在他的專業領域很難找到能夠互相討論的同事,而且清大的生師比將近二十比一,每位老師的授課壓力很大,如何有能力再進行研究。

但政府目前對公立大學的補助,是統一按各校學生人數計算,在「不增加學生就不能增加老師」的情況下,只能透過合併,把兩校各約五百四十名的專任老師集中起來。

即使清交的行政主管和師生對於合併的內容、條件、時程並不是很清楚。4月16日,第一次到校公開說明合併案的教育部次長呂木琳與高教司長陳德華仍然表示,要爭取五年500億元預算,須先完成同意整併意向書,6月中旬送計畫書,8月完成核定。

相形之下,香港教育統籌局推動的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合併雖然破局,但前後兩年推動期間,教育統籌局多次與兩間學校溝通,往來的文書都公布在網站上,如果列印成冊堆在一起,高度將近六十公分。

香港教育主管對於大學合併過程的慎重,以及對兩校的尊重,實在值得台灣借鏡。

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

清交合併,刺激台大動起來

台灣一些大學有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條件,但因為沒有整合,所以無法產生好成績。

台大的規模夠,有好的傳統,與北京大學競爭落後,主要是因為缺乏競爭者的刺激。

過去推動聯合大學系統就刺激台大動起來,進行內部整合,現在推動清交合併也是要給台大刺激。

我不認為四萬人才能成為一流大學。據我的瞭解,李遠哲院長並未以規模化做為一流大學的條件。

至於得到五年500億特別預算的學校,應該用這筆經費改善基礎建設,例如蓋師生宿舍,不要讓學生每天冒險騎摩托車上學。

像中研院人員能全心投入研究工作,正是因為宿舍就在院區內;如果住在外面,到中研院就像上班打卡,完全談不上是為了自己的志業。(宋秉忠)

清大校長徐遐生:

二十年支持才足夠

政府說五年500億,但是五年要看出一所大學辦學的成效很難,要完全改變至少要二十年。

政府應該清楚表示,會有二十年的長期支持,清楚表示支持研究型大學發展,如此一來,教授們才不會覺得政府在騙人。

從全球前一百所大學的研究中,我發現,要成為一流大學,一千位專任老師是必要條件,但是清大的老師人數不夠。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透過與交大合併才能達到規模化。

現在推動兩校合併的最大困難是時間,校務會議並未討論合併案,也沒有進行表決,主要是因為現在有關合併案的訊息還是不足。我希望政府能夠先把預算撥給兩校,五年後再決定兩校是否合併。(宋秉忠)

交大校長張俊彥:

大學法人化是世界趨勢

從世界大學發展的型態看,蘇聯式的專科式大學已經落伍,綜合性大學才吃香。

例如,交大在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發表的論文數目世界第一,但在世界上卻沒有很大名氣,因為專任老師只有五百多位,只能在有限的領域有突出表現。

像交大這類工科大學要強,一定要加強理學院。麻省理工學院校長就說過,原來該校機械系的排名下滑,在聘請九位物理學教授後,又回到世界第一。

但要請到世界一流的老師,要有很好的待遇,像具有美國科學院士資格的老師,在美國大學年薪至少20萬美元。但現在,請留美的老師回交大任教,只能靠感情,靠他們的愛國心。

大學法人化是世界趨勢,但不應該與合併工作同時進行。李遠哲院長年初寫信給總統就建議,推動法人化方向是對的,但要給學校時間,讓老師們凝聚共識。(宋秉忠)

「五年500億」劫貧濟富?

政府目前計畫給頂尖大學每年100億元的補助,相當於國科會一年給所有科研單位的研究經費(2003年為128億元),是否排擠國家其他的科研經費?100億集中到一到三所大學,是否會妨礙其他大學的發展?100億如果是「選校不選團隊」,是否會保障一流大學的二流團隊?

這些問題正是清交合併,不但兩校校友關心、教育界關心,甚至是全國人民也矚目的原因。

其實台灣大學教育的資源不但「患寡」,也「患不均」。五年500億頂尖計畫將加劇這種不平均。

即使全國大學每位學生得到的政府補助不到4000美元,但是清交和台大、成大一樣,每年都從政府專案研究計畫中獲得額外的經費。

像2003年國科會的專題研究計畫,交通大學申請到6.63億元的補助,每位學生比其他大學生多享受到6萬元的補助;清華大學拿到了7.07億元,每位學生平均多享受到7萬元的補助。

因此,當1月21日立法院通過五年500億特別預算後,八所公私立大學校長立即發表共同宣言,抨擊政府把八成預算分配台大等兩三所大學,對其他學校不公。

如果以台大和合併後的清交來看,100億拔尖計畫中的80億,如果只分配給台大(約兩萬九千名學生)和清交(約兩萬一千名學生),那就等於把80%的國家科研資源,集中到學生總人數只占全國大學總人數5%的兩所學校上。

這種經費運用的集中度,據交大教授李威儀計算,會是日本「二十一世紀大學卓越計畫」(COE)的十倍,會是南韓「二十一世紀智慧韓國頭腦計畫」(BK21)的二十倍。

雖然,教育部高教司長陳德華又於5月21日透露,撥給兩所一流大學的補助降到60%,但是科研經費如此地集中到兩所研究型大學,對於台灣的大學教育無疑又是一次劃時代的改變。(宋秉忠)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