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專訪》李飛飛回應7大AI關鍵問題,你焦慮的都有解

羅之盈
user

羅之盈

2023-04-27

瀏覽數 38,400+

AI科學家李飛飛。陳之俊攝
AI科學家李飛飛。陳之俊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面對AI浪潮,期待、擁抱、害怕、恐慌瀰漫社會,該如何應對?該如何自處?著名AI科學家李飛飛接受《遠見》專訪,回應 7 大關鍵問題。

2023年迎來AI人工智慧的潑天大浪,相較2012年軟體產業揚起的旗幟「深度學習元年」,顯得巨大而深刻。

《遠見雜誌》專訪AI科學家李飛飛,她是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以人為本人工智慧研究院(HAI,Human-Centered AI Institute)院長,探討AI發展進程中,如何帶入更多社會文化素養,更多「人」的存在哲學。

「這一波AI 浪潮,確實是一個Inflection point(轉捩點),」李飛飛分析,ChatGPT、Midjourney這類生成式AI,把過去10年積累的資料,極致應用,再加上演算法和算力的進展,全部加起來,達到讓大眾驚豔的成果,「我覺得它最大的能力,就是『喚醒大眾』。」

過去大眾認為AI是一門好高深的技術,跟自己沒有關係,但現在大家透過使用ChatGPT、Midjourney,意識到AI無所不在,生活裡到處都是AI、企業更是無法忽視AI、工作者也全面關注。

「甚至小朋友都突然覺得,有工具可以幫忙寫作業了,」李飛飛表示,今年對AI領域來說,絕對是特別的時刻,AI已經不是非常狹窄科學領域了,而是每個人都該關注的事。

被喚醒之後的大眾,瀰漫著驚訝與驚艷、期待與恐慌。究竟人們該如何面對AI即將帶來的世界變化?李飛飛回應了七個關鍵問題:

Q1:人人都該關注無所不在的AI,但我們該如何應對它?

A:我並不是說每個人都需要去程式設計,或者是甚至去創造AI產品,那不一定,但是就像人類每一次重大工具發明,不管是火的發明,還是蒸汽發明、電的應用、車的發明,這些技術都是對每一個人的生活,工作樣貌,或是他的人際關係,從社區到社會文化和生活形態,都產生深遠影響,我們需要更多元的討論它的變化。

醫學領域的探討,比較鮮明。所以我們做些假設當你生病的時候,你想要人類的醫生,還是AI的醫生?我的朋友比較想要AI醫生,但是如果是重症,就不一定了。假設你需要一個心理醫生,有人不想跟人類說私密的話,而選擇AI醫生,但是如果系統把這些私密話,變成大數據的一部分,告訴別人呢?

這就如同太平洋是不是台灣和哥斯大黎加的分界?顯然是,但確切在哪?或者也可以說宜蘭龜山島,是兩國的分界。所以AI發展需要更多人參與討論,讓AI發展切入正面的方向。

Q2:這波熱議話題之一是:自己會不會被「取代」?我們該怎麼看待這個議題?

社會面對技術革命的時候,都必須思考「文明的變遷」,這是幾千年來人類文明的必經之路,也就是生產力的變化。歷史上因為技術變化,帶來社會恐慌、焦慮,我們也看到了樂觀與進步,這些都是技術革命的一部分,你不能說不應該恐慌,也不能說不應該樂觀,不能說恐慌是錯的,或是樂觀是錯的,都不是,而是我們需要創造一個討論的思想平台,所有人一起設定人與機器的邊界。

關於取代,大家都擔心,這種恐慌是肯定會出現的,很正常。其實我不是沒有焦慮,而且我覺得我們也必須焦慮,但是這種焦慮,最後給我帶來的就是一種動力,去參與AI的治理。

歷來強大的技術就是需要治理的,包括火,包括電,現在看來都是很普通的技術,可是它也非常的強大。也許原始人開始使用火的時候,有曾造成一些傷亡,我估計原始人爸爸,肯定會在孩子剛走路的時候,就告訴他不受傷但好好使用火的知識,即便是今天的媽媽,也都必須如此,還別說的是AI,這不光是個人的管理管制,還是大到國家、國際協作的管理管制,都是必要的。

遠見39週年|訂兩年送一年、訂一年送半年 再送超級好書《黃仁勳傳》、《為什麼要睡覺》、《看得見的高效思考》

Q3:這次技術革新帶來的社會恐慌感,與歷史上的時代是不是不同?

我自己發現,人們喜歡把AI「擬人化」,這點我個人不太贊同,尤其是在技術早期已經帶來那麼多恐慌的時候,如果大家再帶入更多好萊塢電影的想像,其實傳遞的是一個不準確的資訊,「因為AI就是一個工具」。

這也不是怪大家,因為AI領域很多詞彙,聽起來就很擬人化,比如說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訓練」模型等,只是說我們要小心,因為它真的就只是一個工具。

AI是一個理解資料的演算法機器,「以人為本」的AI概念,不是要機器像人類一樣懂得倫理,而是讓整個運算規則,保持有人的參與,從資料的收集到最後做出產品,人可以在整個系統裡,加入倫理的邊界、法律的邊界。

Q4:你自2018年起擔任史丹佛以人為本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這些年來您認為什麼形式或作為,對變遷影響帶來幫助?

教育,這個形式我還是很認可的,當然不等於就做夠了,也許還有新的形式。教育的過程,實際上也是「育人」的過程,這是任何一個社會文明前進的根本。例如公眾教育很重要,如果光是聽企業的聲音,是不夠多元的,因為企業都是有盈利目的。另外教育「政策制定者」也非常重要,在美國,我們很專注這群人,過去四年是長期與華府合作,設定議題,讓更多族群參與 AI對話。

李飛飛是史丹佛大學以人為本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探討AI發展過程如何帶入更多社會文化素養,更多「人」的存在哲學。陳之俊攝

李飛飛是史丹佛大學以人為本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探討AI發展過程如何帶入更多社會文化素養,更多「人」的存在哲學。陳之俊攝

Q5:這波議題中,年紀更小的族群也是被討論的焦點,我們該教育他們如何應對AI新世界?

青少年,甚至更小的孩子,我覺得才是這波AI議題裡真正的主角,他們是我們的未來。我們並不是要告訴孩子,要不要擁抱AI,或是要不要害怕AI,害怕和不害怕是來自於「理解AI」。至少我作為一個教育者,我的目的並不是去告訴他們怎麼想,而是告訴他們可以看見什麼,可以理解什麼,所以其實就是提供更多的資訊,提供一種「思考的方法論」。

所以青少年教育,其實是多面的,他們畢竟還在知識的積累階段,可以累積理解AI的基礎知識,如果是一個熱愛舞蹈的青少年,或者是喜歡寫作的、想做律師的,或者是想當醫生的,讓他們多瞭解以後,他們會發現自己都可以參與,只要開始想,AI就跟你有關了,這是最重要的。

Q6:你曾分析 AI是「增強」(enhance)人類,而不是取代人類,但是人類有千千萬萬種,如果強大的AI工具落入瘋狂的人,是不是也增強了邪惡與恐怖?現階段AI發展的趨勢,它可以被管理嗎?

我覺得不管技術多麼複雜,治理都是可能。不過也可反過來說,如果AI不治理的話,那是很可怕的。但怎麼治理,誰治理?怎麼 smart(聰明)地去治理,這才是關鍵,我雖然比一般大眾多懂一些,但是也不能說什麼都懂,所以要有更多共議平台,100個、1000個去討論,是我們應對的方式。

Q7:AI好像無所不能,AI到底有什麼做不到?

我覺得AI最難取得的是人類之間的愛,這對我來說是絕對是最最最最難取代的(笑)。人類的情緒和情感,信仰和愛,包括仇恨,這些負面的感受,這些的意義、產生的方式,都是AI還沒有觸及的邊界。 它可能只是一種projection(投射),僅僅是個影子,不見得是真實。

比如說ChatGPT說,我愛你、我恨你,它的整個路徑,是由一堆軟體組成,就像鸚鵡學舌似地,AI的路徑和人類表達出這些文字的路徑與意義,完全不一樣。

人類表達的路徑是有生命的,有情感在裡面,因此產生了愛的情緒、恨的情緒,這些情緒對你的生命,以及相連地其他生命,都是息息相關,這不是AI所能觸及的維度,所以我們得深刻地意識到這一點,這也是為什麼回過頭來說,不要擬人化AI,因為擬人化,就會不自覺把這些都包括在內了。

你可能也喜歡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數位專題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AI晶片巨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勢不可擋!1993年創立輝達以來,公司市值近來創下歷史新高,黃仁勳身價更是破千億美元榮登全球前15大富豪。隨著Computex 2024登場,他帶來的A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