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勢已經大變,從今年起,海峽兩岸的關係進入了一個吉凶未卜的新階段。
政治上,曾代中共「國家主席」楊尚昆傳送親筆密函,企圖遊說蔣經國總統開啟「國共和談」的中間人沈誠,獲法院宣判無罪。同時,一向強烈反共的國民黨籍資深立委胡秋原不顧黨的勸止逕赴大陸,與中共統戰單位共同宣揚兩岸談判,導致統、獨的情緒同時升高。
新「戰爭」
外交上,由央行總裁張繼正率領的代表團重新出席亞銀年會,與中共代表團同堂共議。「漢賊不兩立」外交政策已作局部修改。
社會上,十幾萬人次的「台胞」前往大陸,他們下榻旅館的電話,隨時可以直通台灣。記者也紛紛組團訪問大陸,計畫中最大的一個考察團,團員多達三十人。台灣記者並公開訪問中共政協主席李先念、「總理」李鵬。大陸,終於不再只是地理名詞。
文化上,兩岸文藝及學術作品幾近全面開放,連鄧小平的女兒鄧林,也要在台灣展出作品。
最大的改變還是在經濟上。現在台北的大餐廳裡,很容易聽到商人興致高昂的討論大陸投資。以往偷偷摸摸的走私船,最近乾脆排出定期班次,經第三國象徵式繞道的定期商船、班機穿梭兩岸。預估兩岸今年「轉口」貿易金額將超過二十二億美元,大陸成為台灣第四大貿易對手。反映在立法院裡,愈來愈多增額立委為開放兩岸直接通航、通商而大聲疾呼。
兩岸未來最大的可能
這種局面,在兩年前誰能想像?雖然輿論大多讚揚開放兩岸民間交流,但順著這股浩浩蕩蕩的潮流往下推,即使是兩年後,海峽兩岸關係可能是一如舊貫,但也可能是誰也無法預測的一翻驚天動地。一位大陸投資研究班的班主任被學生問及這個極為重要的問題時,也只能說:「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
官員對這類問題更是敬而遠之,像學者到大陸開會、記者到大陸採訪、大陸留學生來台灣訪問,官員今天的政策性談話,沒幾個月就被現實推翻。甚至連最強硬的「三不政策」,也沒有例外。
一位曾在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的學人分析,台灣原始的「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本來是政府民間一體適用。漸漸,「三不」卻變成只適用於政府;而政策部分也出現多次「小妥協」。所以,「嚴格來說「三不」政策只剩下「三分之一不」」。
進一步從明年往公元二千年推算,經濟利益肯定是兩岸關係發展中最強烈的催化劑。
台灣的地緣,處於大陸與海峽之分界點。過去由於國際、軍事上的強烈敵對,台灣經濟體系在國際政治力與經濟力推拉下,面向海洋,朝歐美、日本等方向發展,成功的以貿易帶動經濟成長。
但未來經濟的推力和拉力方向正在改變,似乎要把台灣經濟推向大陸。推力的構成包括:外在歐美國家日漸興盛的貿易保護主義;內在台灣經濟轉型,勞工缺乏,工資急步上揚。這兩重力量正把調適不良的傳統中小企業推向大陸。
「大中華經濟強權」
拉力方面,如香港「九十年代」雜誌總編輯李怡分析,大陸經濟改革及對外開放後,全世界都把大陸十億人看成是「世界上唯一尚未開發而潛力豐富的市場」。加上大陸從政治觀點特惠台灣商人,形成吸引台商的拉力。
於是商人早已振振有辭的說:「我們不上,南韓會上,南韓已經把大陸鎖定為二十一世紀最大的國外市場,」商人要與大陸做生意的意圖,隨著中華民國國會結構新陳代謝,在一九九0年代無疑將透過立法院的利益派系充分表露,影響決策。
連外國人也覺得台商和大陸經濟交流是難以拒絕的誘惑。最近一期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就以「大中華經濟強權」為題製作專題報導,認為透過商人逐利的本性,自然會結合台灣的資金與經濟、香港的金融服務與交通設施、大陸的科技(從人造衛星到超級電腦)、原料及廉價勞工,組成亞洲除日本以外最大的經濟強權。「政治把這三個地方分開,但經濟會把他們拉在一起。」商業周刊的專文預言。
兩種複雜的情緒
然而,讀歷史的人仍記得,只要中共從併吞的立場看待台灣問題,台灣對大陸經濟多一分依賴,就多一分風險。就像鄭成功據台灣抗清,終因貿易上對大陸依賴過度,滿清政府一旦下令中斷貿易,台灣經濟立即受到沈重打擊,是促成明鄭滅亡的主因。
綜合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及國際貨幣基金(IMF)估計,如果大陸往後二十年經濟每年平均溫和成長八%,到公元二00五年,大陸的國內總生產額(GDP)將逐步超過義大利、英國、法國、西德,成為世界經濟強權。這種趨勢不但影響海峽兩岸的關係,也引起台灣大陸研究人員的兩種複雜情緒。
希望大陸經濟改革成功的一派認為,大陸改革成功將帶來人民經濟上的獨立及政治上的獨立,朝向多元化的社會,是民主政治的溫床。
大陸經濟問題專家趙崗博士並進一步界定,觀察這個趨勢的重要指標是中共會不會放鬆「所有制」,「所有制將是大陸共產經濟的最後防線。」趙崗預言,如果私人企業被允許在大陸生存,私人企業的競爭力將逐一擊垮缺乏效率的國營企業,最後獲得支配地位。「和一九五0、六0年代台灣經濟的發展模式相類似」。而一個走向多元化、民主化的大陸,對中國、對台灣都是利多於弊。
另一派對「統一問題上,時間站在中共那一邊」的說法極為擔憂,反而希望中共經濟改革失敗,台灣才不必最終面對一個經濟力強大的敵對政權。至於一個動盪不安的政權,最後會不會像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和日本,經濟不安導致軍國主義復興,對外用武,這派認為可能不大。
若從政治面推測台海兩岸未來的發展,的確有幾個明顯的特徵,一些有潛在危險的陷阱。
翻開近十年來海峽兩岸關係的歷史,中共確實開展了一系列和平統一行動。
天下沒有白白的讓步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十七日,共軍停止對金門和馬祖的炮擊。使得從一九二七年朱德、周恩來、賀龍在蘇聯主使下發動「南昌暴動」以來,歷時五十一年的國共武裝衝突暫告停止。一九八一年雙十國慶,中共發表「葉劍英九條」,呼籲國共第三次合作。一九八四年,中共在金門國軍大炮射程內擴大「廈門經濟特區」,一九八六年交還華航貨機。一九八八年取消給予台灣投共軍人獎金制度等。
表面上,中共有所讓步,但日後公開的資料顯示,這些「讓步」卻使中共在外交戰場上大有收獲,可做為台灣難得的教訓。
一九七八年,中共停止炮轟金門等行動,成為同時期中共對美國秘密外交談判上的有力籌碼,加速中美斷交。
一九八一中共發表的「葉九條」,當時算是中共對台灣最「寬大」的承諾,承諾內容大致類似即將實行於香港的「一國兩制」。但「葉九條」發表不到一個月,中共即與美國開始「八一七公報」的秘密談判,次年公報結果,美國讓步,同意「逐步減少對台武器之銷售,並經由一段時間導致最終解決」。
把這兩次經驗用諸未來,在熊玠「傳話」,中共統戰部門加強對台示好的今天,中共和美國之間是否會有另一場秘密談判,將是中共對台策略的另一次考驗。預計在美國大選之後一段時期,便會揭開答案。
萬一談判時該怎麼辦
將來,不管是出現類似華航貨機的意外,或者在某些特殊情形下,兩岸官方要坐下來談判(也許五年,也許五十年之後),台灣朝野又需要那些實質及心理上的準備?
香港前途談判,對台灣是活生生的教訓。一位專門研究中共、港、澳前途談判的政大東亞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總結這次過程說:「除非台灣有隨時不談下去的把握,否則千萬不要坐上談判桌。」
一九八三年當英國與中共在香港前途談判上僵持不下時,中共看準港英弱點施重手,談判中途突然官布在一九八四年九月前雙方不達成協議,中共將片面宣布一九九七年收回香港的全面計畫。
這項宣布立即引發香港股市及外匯暴跌,經濟動搖,人人自危,有辦法的人紛紛動身離開香港,在龐大壓力下,英國人只好再回到談判桌,一一接受中共開出的條件。
在中共對台基本政策沒改變以前,堅決反對兩岸作高層政治談判的一位大陸問題研究員指出,一旦上了談判桌,台灣再不想談下去,可能已經太遲,因為除了考慮內部動盪之外,還得看當時美國人的態度。歷史顯示,大陸及南越淪陷以前,國民政府和阮文紹政府就是在美國壓力下,無法離開談判桌。
及早未雨綢繆
若干年前,鄧小平會見義大利名記者法拉奇時,曾訕笑美國人在外交戰場上根本不是蘇聯的敵手。因為蘇聯辦外交是一聲令下,步調一致;美國則民意、黨派內部眾說紛云,沒有一致的看法與共同力量。
鄧小平看透民主國家外交上的先天劣勢,又何嘗不適用於今天的台灣。
海峽那邊,共產黨最近也是一聲令下,所有統戰部門、黨派、政協、學術單位……立即大整合,組成「和平統一促進會」,集中統戰事權。
海峽這邊,單是應不應該參加大陸體育文化活動問題上,今天的行政院就和昨天的外交部唱反調;民間對大陸也是意見分歧,有人要統一,有人要獨立;一件胡秋原事件就滿城風雨。
一位曾在大陸停留一個多月,採訪上百位不同階層人物的記者感嘆,台灣社會價值觀混亂,共識不立,如果他是共幹,只要設計幾件事(如傳話風波),就可使台北政界吵作一團,從而洞悉台灣政策意向。
這種政策混亂,還必須經歷一段時間,原因是:李登輝先生才在「十三全」正式當選國民黨「真主席」,但仍不算大權在握的「真總統」;後年,他獲選「真總統」,才能委任一批新的行政院長、部長、秘書長,屆時,經國先生逝世後政策多頭馬車的現象,才有改善的可能。在此以前,不容易產生整套前瞻性的大陸性策。
然而,如果社會大眾對中共未來動向一無所知,對台海兩岸的未來關係也沒有深刻的研究、思考與朝野共識,所謂「前瞻性」又從何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