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有人只見中國,有人只見中共

張作錦
user

張作錦

1988-10-15

瀏覽數 9,800+

有人只見中國,有人只見中共
 

本文出自 1988 / 11月號雜誌 第029期遠見雜誌

在「熊玠震撼」之後,在「陳立夫提案」之後,在胡秋原大陸行事件之後,中華民國本來十分謹慎的對大陸開放步伐,終於停滯下來。

明顯的例證是:開放公務員赴大陸探親的案子已被擱置;至於記者去大陸採訪就更不能提了。

大陸政策不見積極作為

其實,這也不使人意外,早在七月間國民黨十三全大會所通過的大陸政策案,已清楚的看出不會有什麼積極的作為。全會所決議的事項,綜合起來,不出三項範圍:

第一、授權從政同志追認既成事實,如台灣地區生產企業得透過間接途徑,進口所需大陸原料,以後透過民間團體,以適當方式便利海峽兩岸民眾書信來往等。

第二、主要目的著眼於「宣傳」上的影響,如透過海內外學術文化活動,團結大陸知識分子,以及支援海外大陸留學生、學人的民主運動等。

第三、只有原則而無內容的說法,如參照國際奧會等國際組織的規定,處理海峽兩岸參與國際性體育技能競賽事宜等。

上述這些,不僅看不出有什麼突破,也看不出有什麼具體的做法。國人固然感到失望,連一位外國朋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黎安友(Andrew Nathan),也在聯合報上撰文,批評它「消極、含糊、空洞」。

消極、含糊、空洞倒也罷了,有些地方恐怕還昧於情勢。拿「支援海外大陸留學生、學人的民主運動」來說,就不合時宜。大陸派出的留學生,以在美國為多,而在美國公開從事「民主運動」的,只有「中國民主團結聯盟」以及它發行的刊物「中國之春」。中共對他們深為忌恨,已公開宣布這個團體為「反動組織」,並且把負責人胡平的護照給吊銷了。

中共這一著是一狠招,因為絕大多數留學生都要回中國大陸,在大陸的政治立場上,「反動」是極嚴重

的罪名,「中國之春」既然是「反動組織」,逼著大家不能不和他畫清界線。

開放政策緊急煞車

大陸留學生發行「中國之春」,向中共爭民主自由,本來是自發性的,非暴力的,也無外人介入的,如果國民黨公然給予「支援」--不管是那一種形式的支援,都坐實了它的「反動」,把它陷入黨派鬥爭的處境,使大陸留學生避之唯恐不及,將大大減損「中國之春」的號召和影響。無論從國民黨的「反共」立場,或者與共產黨「和解」的立場,這樣做都是不智的。

當然,國民黨人也許可以說,這只是聊備一條而已,未必真要去做。這話倒使人相信,因為觀乎各項條文,能做的,或看來準備認真去做的,並不多。

自十三全大會以來,執政黨和政府大陸政策趨向消極、觀望和保留,是毋庸諱言的。其原因也不難理解,就是黨內有力量發言的人,認為開放政策走得太快了,國人對中共的敵意已較往日減低,心防一破,可能樊籬盡撤,所以應該煞車,冷靜一下,不能跑過了頭,惹出亂子。

持這種看法的人,是只看到中共。

這些人有什麼錯嗎?似乎沒有。自台灣開放民眾大陸探親以來,很多對大陸的抵制也跟著放鬆。大陸的消息占了台灣報紙很大的篇幅,大陸作家的書籍可在台灣出版,大陸的錄影帶和錄音帶在台灣隨處可見,兩岸人士在第三國接觸也非常頻繁,看來是一片好景。但是中共對台灣的政策卻一直未變,態度儘管溫和,但立場十分堅定,一句話:一個中國,其他免談。 中共「外長」錢其琛九月底在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他在演講和答覆記者的詢問時,說明了對台灣的政策:

第一、中共雖然贊成以聯邦的形式統一朝鮮半島,但這不是對台灣發出的新訊息,大陸對台灣,只有「一國兩制」。

第二、「亞銀模式」是一特殊例子,不能推廣,台灣不可以這一模式參加其他國際組織。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第三、若兩岸進行談判,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是否可在聯合國為台灣安排某種席位,必須在談判時才能考慮,現在言之過早。

兩岸關係「和戰拖」

錢其琛主管中共對外事務,又在聯合國這一高度敏感的組織場合,且在台灣和大陸交往頻繁之際,他的話不是隨便講的。

從他的話中,我們看不出中共對台灣有什麼讓步。在這種情形下,中華民國政府若提醒其人民,不要有過分「浪漫的憧憬」,也並非不合理之事。

對於這一派人士的謹慎做法,有些人則比較積極,認為大陸已在進行改革,並不像當年那麼僵化,中國不應長期分裂為兩個,在人民的普遍意願下,在中國共同文化的基準上,和大陸可以進行和平統一。

持這種看法的人,是只看到中國。

這些人有什麼錯嗎?似乎也沒有。老實說,中國大陸雖然貧窮落後,但它地廣人眾,再加上在國際強權間有平衡的作用,所以它是一個「大國」是無法否認的。

作為一個「大國」,在統一問題上,時間對它有利,它可慢慢地等,使台灣在國際上更形孤立,逐漸減少末來談判的籌碼,看眼這一觀點的人,心裡自然著急。

再說,台灣內部統獨之爭愈來愈嚴重,不管是「台獨」或「獨台」的想法或行動,當中華民國政府控制不了的時候,可能招致中共的干預,那才是天下災禍。

有些人想得、說得更「坦白」:台灣與大陸的關係,不外三條路:和、戰、拖。戰固然不好,拖也不是長久的法子,只有和才是一勞永逸之計。既然只有這條路好走,為什麼不嘗試著朝和平統一的方向努力呢?

無論是只看到中共的人,或只看到中國的人,都各有說辭,因為都無法實驗,實在很難說誰對誰錯。實際上,今天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我們對大陸的政策,能不能不做的問題。

自從我們退出聯合國,而世界各國多與中共建交又和我們維持實質關係的時候,我們和中共必須面對面的命運已經注定。

底線在那裡

政府的「三不」政策,首先揭櫫「不接觸」,這已經不可能。後來界定為民間接觸,政府不接觸,但自從中央研究院三位官方人士赴北平開會後,這個界定也成了自說自話。政府總是被現實的情況推著走,所以顯得進退失據,窘態畢露。

其實,老百姓也不是不明白事理,政府應該把大陸政策說清楚,底線在那裡,在什麼條件下才能做什麼事,告訴大家,使朝野行事都有個準則可以遵循。現在政府諱莫如深,民間期許過高,於是常有批評怨懟之聲,使政府處境更為困難。

台灣與大陸敵對四十年,也隔絕了四十年,彼此瞭解不夠,信心不夠,再加上大小懸殊,台灣邁出的步伐必須謹慎,這是沒有人可以反對的。

不過謹慎並非觀望,政府表現得積極進取、有活力,才能提振人民的奮鬥精神和勇氣。蹉跎畏縮,不僅在國際上孤立,也將在國內孤立。

大家都知道,必須等到大陸有適度的民主政治後,兩岸和平統一才有希望。以今天的情況來看,如果台灣不積極和大陸接觸,不積極介入大陸事務,以催化大陸的民主化,統一的時間是很難預見的。若是台灣對大陸的步伐停滯不前,顯然與這一目標相違背。

無論眼睛朝著中共,還是朝著中國,我們總要有個政策。所謂政策,是有一個既定的總目標,並有達成這個目標的具體步驟。我們現在經常說「大陸政策」,請問目標是什麼?步驟在那裡?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