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展望兩三年內的政治趨勢

陶百川
user

陶百川

1988-10-15

瀏覽數 10,100+

展望兩三年內的政治趨勢
 

本文出自 1988 / 11月號雜誌 第029期遠見雜誌

問:照目前趨勢發展下去,未來幾年,海峽兩岸關係可能有那些重大變化?中共最終吞併台灣的可能性有多高?

答:目前趨勢,台北是逐步的放鬆和退讓,而北平則反而「敵疲我打,敵退我進」,並且聲言要「搞點動作」,「加點壓力」。

預測海峽兩岸關係

年來為了減少雙方的敵意,緩和雙方的緊張情勢,以期循序漸進於自由民主均富的和平統一,我們把「三不」、「三拒」的政略政術逐漸修正放鬆了。於是不通郵而通信,不通商而通貨,不通航而通運,甚至進一步不接觸而交流,不談判而談話,不妥協而放鬆。

陳立夫先生和我等三十四位中央評議委員,要求中共放棄四個堅持和武力犯台而後予以五十億到一百億美元低利貸款的提案,更是不計私人利害以突破禁忌的統一試步。

可是中共卻依然高調四個堅持和武力威脅。而且九月十八日民眾日報海外專欄作家孫慶餘先生更報導(照錄原文):

「七月十二日國民黨通過大陸政策案,次日鄧小平召集黨政要員聽取匯報,之後即說:國民黨已有了「鬆動的兆頭」,有個別代表(指陳立夫等人)對促進和平統一提了不少積極性意見,有建議就有商量,可以先作「試探性接觸」」。

「我們逼他們三通,現在形勢發展很快,他們想不通都不行了。但國民黨仍然利用我們的開放作思想反攻,似變非變,以退為進,看來我們不「搞點動作」,不「加點壓力」,國民黨還要翹尾巴,和平統一更沒有希望。」

不受封鎖也當統一

如果中共真的「搞點動作」,「加點壓力」,則相激相盪,後患無窮,遑論和平統一!

至於「中共最後吞併台灣的可能性有多高」,則須看將來中共的力量和決心以及國際的形勢,但最重要的還是我們自身的心態、意志、作法和力量,衡量各種情勢,我預測將會「有驚無險」、「有通無統」。

我順便引述一位黨外前輩,現在大陸任職政協常委的黃順興先生答覆記者的一段話,以供參考。

關於中共是否會用武力犯台?黃順興答:「這還是與台獨的表面化與否有關,目前看來應不是以槍彈,而是用封鎖,因為封鎖是最無奈而最有效的方法。如果退一萬步來說,民進黨執政而且宣布獨立,中共便會採取行動,這是中共任何當權者都會採取的行動。……但是局勢在變化,中共自己也從解放台灣改為一國兩制,這也是遷就事實而無可奈何的讓步。」

我要提醒中共不可輕信和輕言封鎖。因為封鎖必將演成戰爭,而戰爭自必兩敗俱傷,而斷送和平統一。

但拖延也不是上策,統一乃勢所必然。我正想提供一套「全盤規畫整批交易而分段實施」的構想。

應該有李登輝政策

問:李總統就任到如今有沒有呈現出一套「李登輝政策」?他對中華民國未來的國運,將有何影響?你認為他該如何做好國家領導人的角色?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答:我現在還看不清一套所謂「李登輝政策」。因為許多政策還是舊貫。例如充實國會問題,仍採自願退職的原則,而荊棘滿途,未必能夠順利解決。

再如地方自治法制化,其實乃是憲法化,但省主席問題仍擬授權省議會行使同意權,爭議頗烈;而院轄市長怎樣產生,迄無定論。

又如人民團體及其政黨問題,雖依過去規畫訂有組織法草案,但議論很多,遠景不妙。

至於大陸政策,則進退兩難,舉棋不定,而「三不」、「三拒」顯難滿足社會的要求和對抗中共的統戰。

此外,關於蔣經國總統生前交議的改進社會秩序和社會風氣的課題,政府維持社會秩序的努力漸見成效,但社會風氣則淫風瀰漫、盜風熾烈,迄未改善。

更可怕的乃是「法度弛,紀綱壞」,「在上者積寬成柔,積柔成怯,積怯成畏,積畏成廢。在下者積慢成驕,積驕成怨,積怨成橫,積橫成敢。」(明儒呂坤)

但是以上這些問題都是多年累積起來的政治「玉連環」,本來不易解開,何況李總統接事僅八個月,自須假以較長時間,方克有濟。

李總統在國家是元首,在三軍是統帥,在執政黨是主席,在社會是導師,他擁有高超的名器、榮譽和權力,當然也肩負重大的責任和義務及其挑戰。我期待他能發揚大智、大仁、大勇以及大誠、大公、大度的精神,領導全民邁向自由、平等、民主、富裕、團結、安全以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光明大道。

民意機關的病和治

問:很多人擔心,台灣愈民主化,愈走向權錢結合的金權政治,你對這種走勢的看法如何?又能否比較一下,你在監察院時的監委,和現今增額監委的操持有何不同?

為何有此差別?

答:說來話長,而且今天我已經說得太多了,容俟他日。不過現在我可指出一點;這是特殊文化和庸俗潮流的問題,已經形成風氣,而「草上之風必堰」,所以如非特立獨行,一般民意代表很難不受感染。

孔子誕辰剛過,我想到他的矯治之道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是說,孔子主張以德和禮,也就是所謂禮義規範去啟導和約制個人行為和社會風氣,他不主張使用政治方法和刑罰。

但我以為這兩套都有用處,不可偏廢。所以此時此地,不獨須導之以德,也得導之以政;不獨須齊之以禮,也得齊之以刑。

現在各舉一例:

所謂「導之以政」的政,例如為立法院導人政黨政治,改良議事規則;為監察院提高候選人資格,甚或將監委改為普選產生。

所謂「齊之以刑」,例如厲行法治,有過必究,有罪必罰。「君臣上下貴賤皆(服)從法,此之謂大治。」(管子)

所謂「導之以德」和「齊之以禮」的「德」和「禮」,我舉出多年來作為共同校訓的「禮義廉恥」。對民意代表,我特別強調「廉」和「恥」,因為不廉則無恥,而「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豈可不特別恐懼戒慎麼!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