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是波浪、潮汐和激流,它一股接一股地推動時代前進,有的成為澎湃的天波,改寫歷史;有的只是驟起的連漪,隨風而逝。
台灣正處於波瀾壯闊的局面。戒嚴令解除、權威領導告終、兩岸關係解凍、外匯堆積如山……,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個層面變化的速度,幾乎比過去三十年的總和還快。
翻轉的變動像巨浪般拍打著人心。無論是時勢造英雄或英雄造時勢,不爭的事實是,這是一個創造歷史性新趨勢的大時代。
他們是一群造勢的人。有的站在浪頭上領導趨勢,地位尊如元首;有的是中流祇柱,在趨勢中扮演骨幹角色;也有的只是大浪裡的水花,力道雖不明顯,仍有推波助瀾之功。
潮勢裡的浪頭
政治方面。蔣經國總統去世,蔣家父子兩代連續六十年的道統畫符終止。強人時代已成退落的潮汐,制度化民主議會政治的氣勢緩緩升起。然而「強人」與「制度化」之間,呈現著青黃不接的矛盾、尷尬。
李登輝總統是政治轉型的關鍵時刻,最具關鍵性的人物。他集名器與權力於一身,所發揮的影響力,足以決定國家未來走向。
民主議會政治終於在中華民國的舞台上領銜擔綱,由於缺乏詳細的遊戲規則,舞台上的要角--部分民意代表問政時,愈來愈有濫用職權以飽私利的趨向。這股洪流像一股兇猛的巨獸,將吞噬一般民眾及弱勢團體的權益。
經濟方面。台灣在民間長期保持三五~四0%的儲蓄率,整體經濟成長年居八~一0%的情勢下,四竄的錢潮漸由涓滴細流匯成江河,淹人腳目。
一場錢追錢、錢咬錢的金錢遊戲,如燎原之火燒遍台灣大地。火勢一發難遏,舉凡股票、房地產、六合彩……,在在引人若癡似狂。如今富可敵國的國泰人壽董事長蔡萬霖,是這道澎湃浪頭上最亮眼的贏家。
經濟實力綽綽有餘,再加上政治體制的民主化,給企業界造就了一個影響決策,影響社會的新機會--創辦研究公共政策的思想庫。
由王永慶、趙廷箴、柯文昌等企業家,和政、學界人士共組的「二十一世紀基金會」,以及長榮集團董事長張榮發獨資興辦的「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是開創這個趨勢的兩支先頭部隊。
勾畫時代的形貌
社會方面,在台灣亟待建立新秩序的現階段,新聞媒體足以造勢。有識之士殷切期望,除了傳播正確消息、監督政府、制衡民意、提供娛樂之外,媒體還能為眾說紛紜的社會形成共識。
美國總統傑佛遜早有名言說明媒體的重要:「如果沒有政府而有報紙,和沒有報紙而有政府相比,我寧願選擇前者。」目前在很多國家,政府已變為弱者,新聞媒體成為強者。
台灣新聞界的「勢」將如何?新一代媒體領導人中,被公認為最有鬥志與創意的聯合報總編輯黃年,是造勢的指標人物。
社會運動蓬勃發展。一九八0年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成立、已實際代表了一個「利用群體力量形成壓力,逼迫原結構改造」的新階段來臨。
初期的社會運動以身分為號召,如環境保護者、勞工、農民……;近來則有議題化的趨勢,如反五輕、反核四廠。桃園客運的司機曾茂興,是一個被社會運動浪潮沖到第一線的工運尖兵,也是無數烘托這個趨勢的水花之一。
文化方面。開放大陸探親的腳步,同時開啟了「文化中國」的尋根熱。他們小心地行走,避免踏入政治漩渦,但仍戮力建立良好管道,讓彼此能全面、客觀地相互觀摩交流,彌補兩岸隔絕四十年的斷層。
藝術經紀人許博允,希望居中穿針引線,使這個趨勢開花結果。
在有人翹首北望的同時,也有人低頭沈吟,歌頌本土文化的真、善、美。這樣的意識透過台語的再度流行,大力翻醒。
擁有廣大聽眾群的講古人吳樂天,是本土意識翻醒的波濤中,一股衝勁十足的大浪。他什麼角色都想做,而每個角色都跟「發揚台灣文化、提高台灣人的地位」有關。
無論是大人物或小角色,在時勢所趨的浪潮裡,都只能算是浪頭上的一個小點。重要的是浪潮寫下的趨勢,它將勾畫出這個時代的歷史形貌,永遠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