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遠見會員
免費瀏覽更多專題好文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文章
特輯
訂閱
特色頻道
關於我們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服務時間:週一 ~ 週五 9:00~12:30;13:30~17:00
服務信箱:gvm@cwgv.com.tw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後的首次氣候大會,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3屆締約方大會(COP23)在德國波昂舉行,本專題報導將會收集此次來自各國高官和氣候專家於會議談判桌上擦出的新觀點。
未來氣候談判必須突破的兩大關卡:財務&難民
由於中東和非洲局勢的動盪,難民成為歐洲政府最頭疼的燙手山芋,更麻煩的是根據研究,氣候變遷導致的天災 (乾旱、水災、暴風等)和人禍(糧食短缺、失業率攀高、戰爭等),未來十年可能引發上千萬的難民潮。
斐濟主席國,COP23的焦點議題——人類移動
人類移動(human mobility)的詞彙正式確立並納入人權、氣候調適的談判脈絡與過程。
波昂會場上的四種「台灣」身影
縱然台灣的官方代表無法坐上談判桌,但民間社會並沒有放棄參與,從環保團體、技術單位、城市組織、到企業,COP23會場處處可見到來自台灣的身影和音量。
關乎減碳卻避而不談 COP23氣候大會最禁忌話題
(圖說:研究顯示,如果所有美國人都將牛肉消費換成豆類,那麼美國2020年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可會達到46%到74%。圖片來源:Loma Linda University)非營利媒體「歐盟觀察家」(EUobserver)報導,波昂氣候大會(COP23)的與會者於11月13日一場邊會中,討論了比交通運輸產
未來領袖齊發聲!我們需要更有氣候觀的教育體系
來自加州的15歲女孩 Zuriel Oduwole 質疑:「只會傳授舊知識的課堂,如何讓孩子們培養出面對極端氣候威脅的生存能力呢?」
「公正轉型」澳洲案例,燃煤電廠勞工何去何從?
儘管Just Transition在國內仍未引起討論,但未來政府將大幅提高再生能源比重,加上核電廠陸續除役,勢必對電力產業產生結構性的影響。
蘋果、魚燈、貝多芬,波昂會議第二週精彩圖輯
COP23結束了,繼上次公開第一週會議照片,這次再來跟我們回味一下有趣的第二週展場花絮吧!
能源變革風潮下的媒體識讀
(圖說:示意圖,修改自SARAH ROGERS/THE DAILY BEAST)媒體文本不外乎呈現三種內容:資料、邏輯論證、觀點,「媒體識讀」即是針對文本分析,找出這些撰寫者隱藏、或忽略的邏輯和觀點。一年一度的聯合國氣候會議剛在波昂落幕,除了眾所矚目的官方談判成果,今天讓筆者來介紹一個有趣的題材--
來自波昂現場的青年行動觀察
青年世代的關注面向有幾個大主題:終止「化石燃料」、訴求「氣候正義」、並且消除排放「緩衝期」。
川普不在,我們還在!加州帶頭讓美國不缺席COP23
2015~2016短短一年間,加州規範的產業排碳量減少5%,而且有效降低了火力發電的比重。更重要的是,即使不斷開發再生能源,但加州的綠電價格卻越來越便宜,經濟發展力道更未因此減弱,證明地方政府也有帶領氣候行動的資格。
將極端氣候搬到眼前!影視科技入侵波昂氣候會議
在德國波昂舉辦的COP23,討論的是當代人類所面對的最大挑戰—氣候變遷,會場可見許多有趣的互動科技,從火紅的VR到每天滑不停的社交媒體,在這裡都看得到。
No USA, no problem! 德、法兩國領袖hold住《巴黎協定》
梅克爾指出,德國會把減碳工作重點放在「建築」和「交通」領域,因為該兩大部門一直是佔據德國多數排碳量的來源。
顧氣候目標也要顧腹肚 給脫煤者的公正轉型建言
(圖說:英國氣候變化與工業部長佩里16日在英國角公布英國「潔淨成長策略」(Clean Growth Strategies),重點之一是讓英國在2025年前擺脫煤電。)全球超過四成的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來自於燒煤,擺脫對燃煤電廠的依賴是減緩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的要務。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UNEP)
民權益寫進波昂文件 對抗氣候變遷必先問過這群人
(圖說:COP23會場一角,站立者左至右為來自巴西亞馬遜部落亞夏尼加族(Ashaninka)的Benki Piyãko、氣候聯盟(Climate Alliance)執行長博澤(Thomas Brose)、德國科隆市長沃特(Andreas Wolter)/圖片來源:Climate Alliance)原
全球評比:減碳資優生從缺 台與美、俄並列後段班
(圖說:國際非營利組織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15日發表最新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圖片提供:高思齊)國際非營利組織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發表最新減碳評比,台灣今年依舊表現不佳,排名第52名。在56個國家和歐盟間是倒數第七。目前人在波昂參加COP23氣候大會的環境品質文教基金
平穩曲線不復!2017年排碳量持續增加
〈2017年全球碳預算報告〉發現今年很可能增加2%、來到368億噸,再創全球排碳量新高記錄。
COP23長怎樣?波昂會議第一週圖輯
COP23在德國波昂熱烈召開,台灣新聞報導並不多。大家好奇這一屆氣候會議是何模樣嗎?以下公開第一週展場精彩圖輯,帶您親臨現場、一睹為快!
幾乎翻倍 暖化威脅世界自然遺產 三年增至62個
(圖說:葉門索科特拉島(Socotra Island)2015年時罕見遭颶風襲擊。圖片來源:Ismail Mohammed/IUCN。)從美國大沼澤地到澳洲大堡礁,許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正遭受氣候變遷的破壞。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13日在德國波昂COP23上發表最新報告指出,過去三年間,受全
一個美國,三種聲音:波昂氣候變遷會議裡的美國論戰
不管代表美國的聲音多麼分歧、川普政府擁護化石燃料產業和利益的行動讓多少人嗤之以鼻,「川普的所作所為將影響地球上的每一個人」。
COP23能源日加碼轉型 讓電動車成為「新日常」
Climate Group發起的EV100計畫是一個全球性的電動運輸計畫,計畫內容是開發全球電動車的購買力,加速電動車與相關基礎建設發展,最終目標是讓電動車成為「新的日常」。
與國際NGO共辦邊會 台灣青年擬想巴黎協定對策
TWYCC在會場與他國非政府組織共同舉辦「邊會」,於正式會議外聚焦議題討論、增進資訊與技術交換,探討巴黎協定執行方案的跨世代對話
「還要讓多少人死於空污?」 彭博出15億助全球脫煤
(圖說:COP23會場上的美國承諾(America's Pledge)倡議。圖片來源:UNclimatechange(CC BY-NC-SA 2.0))英國衛報報導,前紐約市長、聯合國氣候變遷特使彭博9日宣布出資5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5億元)助歐洲和全世界脫煤。早在2010年彭博就出資1億640
COP23場外 德反煤行動千人佔領森林、礦場
(圖說:常被譽為氣候領袖的德國,排放量卻自2009年來一直沒有下降,給了公民社會動員的理由。圖片來源:Christoph Hedtke/Ende Gelände(CC BY-NC-SA 2.0))今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3在德國波昂舉行,然而距離議場不到一個小時車程處,就是德國環境成績單上的一大汙
波昂氣候大會怎樣才算成功?
(圖說:COP23今年於11月6日-17日在德國波昂舉辦。圖片來源:Max Thabiso Edkins/Connect4Climate。) COP23到底在幹嘛?COP23全名叫做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從島嶼、難民、建築、到交通,波昂會議探討面向更多元
若您還記得的話,2016年是人類有氣象統計資訊以來,全球平均氣溫最高的一年,邁入2017年春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便突破410 ppm,再度寫下新高記錄。面對高燒不退的地球,國際社群無不引頸期盼加速《巴黎協定》的談判進程,讓各國盡快遵照一個國際通則來動員氣候行動、並檢視實施成效。島國主導,「氣候難
敘利亞加入《巴黎協定》!澳洲反覆態度遭環團酸
(圖說:澳洲政府能源政策反覆不定,COP23第一天就被環團頒獎酸了一頓。 (PHILIPP GUELLAND / EPA))最新一屆的氣候會議COP23剛在德國波昂召開,現場立馬傳來好消息!過去五年受到內戰及ISIS侵擾的敘利亞,正式宣布將於近期加入《巴黎協定》,加入全球減碳競賽場內。敘利亞也挺巴,
Bula! Bonn! 新一輪氣候談判在波昂展開,「島國」話題成焦點
(圖說:COP23為首次由島嶼國家取得主辦權的氣候會議,中立者為斐濟首相Frank Bainimarama。 來源:COP大會)台灣時間11月6日下午五點,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3屆締約方大會(COP23)在德國波昂(Bonn)揭開序幕。這是第一次由島國(斐濟)取得主辦權的氣候會議,同時也是美國總統川
請登入會員
此為會員限定功能立即登入
今天準備好明天的競爭力!精選國際、產經時事,快速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