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問題,遠離漂綠基金。講到健康食材,「假有機」意識不時在心中響起警報;提到濃郁果香繚繞的醉人紅酒,「偽酒」新聞時有所聞。就連時下最夯的永續投資,伴隨而來的「漂綠(Greenwashing)」也不是陌生字眼。漂綠,指的是「以友善環境為名義,遮蓋掩護其產品、政策、或行動」。當投資人重視企業是否破壞環境
以美國為核心的西方集團主要包括歐盟、英國、日本和加拿大、澳紐,既成就了美國霸權,也支撐了國際組織的運作,占全世界總產值60%,影響百餘國的票源,掌握各項規則的制定權。歐盟、英國加上日本提供全球近七成的官方援助,幫美國穩住了第三世界,不致倒向敵對陣營。而美國的核震懾和防衛承諾,則支撐了盟邦抗拒來自俄羅
近日獲得交大名譽博士的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是企業界的傑出經營者。從大學時期便深耕管理學的他,如何開創嶄新的經營模式,從專業通路商概念出發,一步步打造聯強帝國?1970年,聯強總裁杜書伍成為大學新鮮人,進入國立交通大學(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計算與控制工程系就讀。50年後,他成為交大在台復校後的第80
《遠見》本月「國際大師.台灣連線」專欄主角,為美國知名公共知識份子、CNN國際新聞評論主持人札卡瑞亞,深入分析後疫情時代與拜登上台後的國際新局。在網紅與意見領袖崛起,眾聲喧嘩的年代,法理德.札卡瑞亞(Fareed Zakaria)是極少數兼具洞見與人氣的公共知識份子。美國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2021台灣國際扣件展」為國內唯一扣件業B2B 專業展,將於9月1日至9月3日在高雄展覽館舉行, 完整呈現臺灣高度整合之扣件產業供應鏈。本屆展覽規劃新型態線上結合線下(O2O)虛實整合展覽模式,包含以實體展會結合「線上展」、「線上論壇」、「海外線上說明會」、「線上採購洽談會」與「展場直擊」等系列加
永續投資吹響號角,除日本外,台灣 ESG 基金投資規模大幅成長成為亞洲第二大註1,是口號?是泡沫?是特定族群的新目標?三大迷思完整揭露。2020年,ESG概念橫掃全球金融市場,遵循ESG(Environmental 環境;Social社會;Governance公司治理)為選股原則的共同基金和ETF募
在美國新總統就任前夕,美中競爭已是一個結構性發展之際,歐盟不顧美國壓力,仍與中國大陸在2020年12月30日簽署全面投資協定(CAI),震撼全球。首先,代表歐盟對川普過去四年單邊主義的反擊,對美國全球領袖地位的不信任。2010年後歐盟危機不斷,經濟重創,內需不振,急需透過對外經貿連結重振經濟,遂與歐
時序來到12月底,歷經了新冠肺炎的風波,IMF(國際貨幣基金)預估2020年全球GDP將是-4.4%。疫情至今並未消滅,但伴隨各大央行接連寬鬆、財政擴大支出、疫苗出世等,經濟逐步走向復甦,而新一波的疫情又帶來哪些重大的影響?展望2021年,我們將經歷三個重大趨勢的時代:一、實質負利率的時代在疫情之下
匯聚臺灣學術界、企業界與政府機構管理能量的管理科學學會,於109年12月5日召開第8屆第1次會員代表大會。會中除頒贈本年度管理獎章、李國鼎管理獎章、呂鳳章先生紀念獎章、管理學報論文獎及管理學報最佳審查人獎等獎項,以表揚對管理有卓越貢獻之人士外,並進行專題演講及兩場主題研討會和管理學報學術工作坊、臺灣
全球經濟要復甦,疫情控制絕對是當務之急。但弔詭的是,疫情控制不見得對所有產業都會是好消息。上個月,包括輝瑞等藥廠宣布開發出90%有效的疫苗,消息讓全世界振奮。不過,在與美國科技廠連動最密切的S&P 500股市,當日股價僅僅上升1.2%。《經濟學人》認為,原因首先在於預期心理:投資人早就料到會
對於政府該不該救股市,經濟學家意見向來分歧。對於反對的經濟學家來說,救股市有個嚴重的後遺症,那就是難以評估股市真正健康狀況。2021年初,疫情再次肆虐全球,各國政府又再次面臨了類似的兩難困境。評估全球經濟狀況,首先從美國開始,而美國,經濟學家關注的焦點,往往脫離不了就業數字。今年6月,美國聯準會經濟
你的2020關鍵字是什麼?原本各國暢行無阻且自詡地球村公民的我們,突然間一個個被隔離、被封城、被鎖國,於是最能代表2020年的關鍵字,無疑就是「COVID-19」;但在資產管理界與投資人的2020年熱門搜索排行冠軍,則非「ESG」莫屬。根據Broadridge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ESG基金規模已
出口成長頂住經濟成長,後疫情時代,在微妙的區域經濟氛圍下,貿易環境怎麼變?凡此種種,正在全面影響2021年台灣產業發展。出口貿易依存度極高的台灣,以往,國際關係與全球景氣,向來是左右經濟良窳的兩大關鍵元素,但2020年,則呈現大相逕庭的格局。過去,國際局勢和睦之際,台灣受惠其中,出口暢旺。但美中矛盾
即將進入尾聲的2020年,充滿了變數,新冠肺炎重創各國經濟,疫情至今尚未緩解。反觀台灣,由於防疫有成,經濟逆勢成長,與全球相比宛如平行宇宙。然而,置身世界變局中,2021年仍有四大生存關卡,台灣絕不能掉以輕心。 初冬的北風挾著微雨,時而流瀉乍寒還暖的溫度,宛若為詭譎多變的2020年,言定終
一場世紀瘟疫刮起巨浪,迫使世界面臨未知變局。台灣史上最悠久、規格最高的華人國際型年會——遠見高峰會,今年突破疫情與國界的限制,邀集各領域精英齊聚台北,為期兩天的大會中,眾人打造出33場知識饗宴,一同探討後疫情時代,解封重啟、轉型求生、再創巔峰之道。困頓難安的2020年,即將步入尾聲,疫後的新世界,將
為期兩天的2020第18屆遠見高峰會(以下簡稱2020遠見高峰會)於今(6日)晚圓滿閉幕,最後由本次大會主席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暨CEO王力行閉幕致詞。「高峰會上,大家談到21世紀以來的科技衝擊、新冠肺炎疫情,兩者真的讓許多人驚慌失措。」王力行說。但,經過2020遠見高峰會8場觀點分享、13場
「2020第18屆遠見高峰會」於今晚(6日)閉幕,特邀行政院前院長張善政擔任贈獎貴賓,他發表致詞,並頒發「遠見終身成就獎」給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潘冀,以及美商中經合集團董事長劉宇環;「遠見傑出領袖獎」得主則由大成集團董事長韓家宇獲得;「遠見青年傑出創業獎」則是頒給小鎮文創創辦人何培鈞。【獲獎名
智慧科技發展突飛猛進!AI、物聯網、機器人等科技,已快速改變全球產業面貌。誰能掌握智慧科技應用,誰就是下一世代的贏家!2020第18屆遠見高峰會第七場論壇,以「智慧科技應用的下一步」為題,由中興大學資管、應經系所合聘教授許志義主持,並邀請台灣電力公司董事長楊偉甫、上銀集團總裁卓永財。許志義:疫情時代
受到今年新冠疫情影響,韓國第二季的GDP出現22年來最大跌幅,也是2003年以來首見的經濟負成長。不過,面對經濟動能疲弱,韓國政府一直傷腦筋的,是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其中,女性勞動力則是關鍵。以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各國當中男女薪資差距來看,韓國名列第一,主要是就業環境不佳,拉低了女性的就業參
誰是「00世代」?他們是1998~2002年誕生的台灣年輕人。「00世代」是什麼模樣?他們不輕信權威說法,勇於查核;他們沒歷史包袱,冷靜看待局勢變化;他們是數位原生代,習慣與全球同步。這群台灣新世代大軍,是當下政治、經濟、文化的新興勢力。但,正因為他們活在一個與其他世代截然不同的環境,來不及參與和感
10月16日,英國和歐盟先後宣布延長脫歐談判,引發市場震動,英鎊下跌。英國脫歐要處理的層面廣泛而複雜,包括:如何管控英屬北愛爾蘭和南方愛爾蘭共和國間的疆界;如何劃分未來海上的漁場權益;又如何切割雙方間的財政分攤。其中愛蘭爾島疆界管控最棘手,稍有不慎極可能激起仇恨,甚至重燃戰火。但是,雙方最核心的衝突
新銳歷史學家哈拉瑞,以全球暢銷逾2750萬冊的「人類三部曲」奠定地位,他為何在首部曲、《人類大歷史》出版八週年之際,出版同名知識漫畫?什麼?!全球最紅的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竟然出版漫畫書了?今年10月底,哈拉瑞的第一本漫畫書《人類大歷史:知識漫畫1——人類誕生》在全球
二十一世紀的頭20年(2000~2020),大陸持續推動改革開放,經濟上已變成全球經濟第二大國;台灣20年來,內有朝野對立與內鬥,外有兩岸關係的僵持,近有美國政府強力主導下,變成被利用的棋子,主動地與被動地購買超過能力的大量軍火,陷入方向迷失,成長失落。幸有蔡總統在雙十文告中指出:願與北京對話,討論
前新加坡駐聯合國大使馬凱碩發表的新書《中國贏了嗎?——挑戰美國的強權領導》,書中強調,有三條存在數千年之久的地緣政治鐵律(iron laws),是包括台灣在內所有的小國,都必須銘記在心的。地緣政治的第一條鐵律:沒有一個大國,會容許在它周邊有敵對的勢力存在。舉例來說,1983年10月25日,雷根總統決
33年新加坡外交官經歷的馬凱碩,見證無數強權大國欺壓小國的歷史事件。接受《遠見》獨家專訪,馬凱碩從美中台關係詭譎多變當中,深刻剖析小國生存之道!自川普當政後,不論是貿易戰、華為禁令等,都讓中美之間的矛盾不斷被激化。而在這兩大強權夾縫中生存的台灣,如今要尋求到未來最佳的自保暨發展模式,愈發困難。此時,
安倍任日本首相八年,經歷全球金融動盪,與鄰國的歷史恩怨和領土糾紛,川普貿易戰,乃至於美中雙方不斷升高的對抗。但是,安倍仍成功領航,建構了一個極有利日本的亞太經貿網絡。 日本接手領導「跨太平洋伙伴協定」 首先,面對川普發動貿易戰,安倍立即採取了兩個策略。
《遠見》本月「國際大師.台灣連線」專欄主角,為前白宮科技創新顧問亞歷克.羅斯。身為趨勢專家,羅斯觀察疫情加速數位發展,也呼籲企業領袖該懂地緣政治,才能在巨變的疫後世界掌握先機!難熬的2020年終於進入最後一季,但今年的冬天仍然不會平靜,甚至可能會掀起全球波瀾。衝擊全球政經局勢的美國大選,進入倒數,而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是我們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最膾炙人口的一句名言,源自經濟學諺語,意謂著,凡是免費的東西,往往會透由暗藏或番外的成本,讓人付出代價,亦有提醒「使用者要付費」的正面寓意。殊不知,在當今詭譎多變的地緣政治下,這句話竟一舉掀開了國際間暗黑現實的遮羞布,將機關算盡的利益交換,針砭得拳拳到位。
新冠疫情大舉顛覆全球職場生態,伴隨而來的遠距工作熱潮,對擁擠的高科技重鎮矽谷而言,將產生哪些不同的影響?《遠見》為你帶來第一手觀察。自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人們進行遠距上班已逾半年,多年來住在擁擠的矽谷的上班族,有些已習慣在家上班,卻也有不少人考慮到別州工作。以華爾街曾報導過的案例來
金融市場及經濟環境早已大風吹,無論是FinTech、區塊鏈、數位審計、第三方支付等,在在改變了我們習以為常的產業生態,利用科技改善金融業的效率與便利性,打破了傳統的框架,也使得財金領域產生大量的跨域人才缺口。在跨界創新的同時,世界優秀人才也不斷快速進行跨國移動中。一些具有國際準則的行業,如會計、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