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董陽孜的「字在自在」

王力行
user

王力行

2005-01-27

瀏覽數 55,400+

董陽孜的「字在自在」
 

本文出自 2005 / 1月號雜誌 第223期遠見雜誌

處處見到她的書法,從火車站、書店,到國家音樂廳,但是她口口聲聲說自己是平凡的主婦;不肯上電視,不樂意接受採訪。

知道藝術展演需要財物資助,為別人的表演,她義無反顧,為自己的展覽,她常常難以啟齒。

這就是董陽孜。

成長在傳統家教甚嚴的家庭,八歲開始學習書法,中學就得過國際書法獎。留美進修藝術中,仍不忘中國的書法,而且能融匯東西文化走出自己的風格。

年輕時的董陽孜,始終活在親人的期盼、和自我的實現中,有矛盾,有掙扎。但畢竟也走出自己得以揮灑的一片空間。

她的創作空間和格局深受臺靜農老師的影響。她曾經說過一個小故事。年少時,她常向臺靜農老師請教,有一回,臺老談得興起,就在一方小紙片上寫下八個字交給她,並且慎重地告訴她,這是張大千的老師清道人(李瑞清,清末著名書法家)傳授給張大千的寫字祕訣:「胸有全紙,目無全字」。多年後,她看自己的作品,覺得比較滿意的,也就是符合這八個字的意境。

近年來,一向低調的董陽孜專注兩件事。

一是她感覺體力隨著年齡的上升成反比地下降。她要追趕著時間,儘量書寫「大字」。在她全神貫注、汗如雨下的大筆揮灑下,一件件大作品就展現在人們眼前。

另一個是憂慮,她感受到中國文字與書法在電腦取代書寫的潮流下日趨凋零,急切地想喚起年輕人重視中國文字的美和價值。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她用新觀念辦展覽,並延伸設計一個個與文字書寫相關的「對話」。

一通電話,熟識與不熟識的藝文界朋友,應聲相助,一如她幫助藝文朋友一般。

以「字在自在」為主軸,2003年的「書法與空間的對話」,2004年的「詩與空間的對話」,就這樣辦了十六場對話。

即將上市的《字在自在:三十位學者書法‧空間‧詩的對話 》一書,就是她邀集了三十位學者專家的紀錄。對談者包括:白先勇vs.曾繁城、余光中、王文興vs.姚仁祿、辜懷群vs.石守謙、林谷芳vs.賴聲川、吳清友vs.黃永松、姚仁祿vs.張元茜、李明明vs.王文興、姚仁喜vs.鄭培凱、喻肇青vs.陳義芝、胡碩峰vs.羅智成、王惠君vs.許悔之、顏忠賢vs.尹玲、黃聲遠vs.黎煥雄、黃永洪vs.蔣勳、夏鑄九vs.楊澤。

這些有影響力的文化人,在台北誠品書店開放的場所,在年輕的學子面前,陳述生命中有關文字的重要經驗,透過文學、音樂、戲劇、建築、美術的跨界激盪,揚起聽眾對文字、對書法、對空間探索的熱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