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感受新東方花藝大師 - 凌宗湧的生活美學

他們為什麼入這行?

王梅
user

王梅

1988-09-15

瀏覽數 14,550+

他們為什麼入這行?
 

本文出自 1988 / 10月號雜誌 第028期遠見雜誌

在台灣,很少有任何一個行業像證券業一樣,能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吸引這麼龐大的就業人口。保守估計,到今年底為止,由於證券商的開放,至少增加了五千個就業機會。

證券業求才若渴,使得新、舊證券商之間互相跳槽、挖角風氣盛行,頻頻玩「大風吹」遊戲。重慶南路一家二十餘年的老號子,財務部一口氣就被挖走十五個人。而這股旋風,震央更波及財政部證管會、交易所、證券發展基金會及金融銀行界。

白俊男就是一個例子。從交通銀行副總經理的職務,轉任到太平洋證券擔任總經理,很多人都覺得意外,包括他的家人都認為放棄以前的基礎很可惜。

外商銀行不再吃香 

「我比較喜歡做開創性的工作,」白俊男在金融界服務近十年,曾經帶頭銀行做風險性投資,擴大了銀行業務發展的範圍。「我覺得證券市場是一塊很大的處女地,這裡還有很大的空間發揮。」這位經濟博士顯得興味昂然。 中華證券投資信託公司總經理胡定吾,形容這次證券商開放是台灣金融史上第一次「完全競爭」。他回憶五年前頂著美國耶魯大學碩士、華頓管理學院MBA的頭銜,回國加入證券業服務、「很多人以為我瘋了!」

那時候,搞股票的人往往被批評為「雞鳴狗盜」之徒、現在卻變成最熱門的行業。

胡定吾用價有急促、宏亮的語調說:「時代變得太快了!這簡直不可思議。」

政大銀行系主任殷乃平感受尤其強烈。

政大銀行系今年的畢業生,有三分之一進了證券業。「從前大家搶著進外商銀行,現在反而搶著進證券行。」他說。

0902蕭菊貞空中沙龍|《造山者》親自與你分享台灣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證券發展基金會最近替很多業者訓練新進人員,基金會副秘書長陳松興觀察,這些人大都對證券業抱著憧憬而來。

三十歲的王錦樹,是政大經研所的碩士,進入證券業工作僅一年半,目前已是一家證券公司研究發展部的經理。

王錦樹不諱言,證券市場是一個可以快速得到名利的行業,「只要「時機」抓對了,要想在一、兩年內賺個幾千萬,毫無問題。」

求名得名,求利得利 

無疑地,薪水高、具發展性和挑戰性是這個行業最大的誘因。一位證券商透露,通常一個營業員,一個月至少賺七、八萬,「我們上個月的交易金額超過八百億,每個員工都領到十個月的薪水。不過,」他繼續補充說道:「情況也是最近一、兩年才好,我們以前也苦過啊!」

目前的證券業似乎可以讓人求名得名,求利得利,不免讓人想到,這樣的工作價值觀,是否會誤導社會?

胡定吾對這點倒不擔心。他舉美國為例:「政府裡很多頂尖人物,都出自證券業。」如前任財政部長黎根,原是全世界最大的證券商--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的董事長;美國總統身旁的經濟顧問大都出身證券業。

「在美國,這個行業的待遇最高,因此能夠吸引第一流人才,這是自然現象。」胡定吾相信,台灣也會逐漸往這條路發展,「至少,到我這裡來做事的人,素質比以前都高。」

亞洲證券管理部經理陳素華,原本是大學講師,加入證券業兩年來頗多感觸:「以前這個行業真的是沒什麼人才,大家只把注意力放在黑板上的數字(股市行情)。現在知道要注重經營管理,我們的身價也不一樣了。」

證券業從前是被人「斜眼瞄」,現在終於被人「正眼瞧」,白俊男強調,一個錯誤的觀念不應該讓它繼續錯誤下去。他說:「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來炒股票的,我也不是為了某一個財團做事,我是替整個社會經營事業。」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