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年吃10億顆安眠藥?!專家指除吞藥還有這招

李加祈
user

李加祈

2023-01-10

瀏覽數 31,000+

改善睡眠不只依靠醫療與藥物的介入,生活習慣的調整也有所幫助。pexels
改善睡眠不只依靠醫療與藥物的介入,生活習慣的調整也有所幫助。pexels

每10人就有6人睡不好!寂靜的夜晚,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已經吃了安眠藥,奈何意識仍頑固地清醒著。失眠像是現代人的緊箍咒,愈努力就愈清醒,愈掙扎也愈痛苦。吃安眠藥還是睡不著,是許多睡眠障礙患者的終極困擾。

以往,治療睡眠障礙必須到睡眠中心掛號,等待兩、三個月,並在醫院睡一個晚上,才能完成睡眠檢測,耗時又耗力。現在,台北榮總與陽明交大團隊(簡稱榮陽團隊)研發出居家睡眠檢測平台,在家檢測即可掌握睡眠狀況。除了醫學治療,醫師更建議飽受失眠所苦的民眾把握年假期間,藉由調整作息與呼吸,來解除失眠魔咒。

失眠已是現代常見的文明病,健保署資料顯示,2021年全年就診人數441萬人,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因睡眠問題就醫。而新冠疫情持續延燒,國人失眠比例更節節攀升。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22 年台灣 COVID-19 影響國人睡眠調查」顯示,高達19.5%的民眾對自身的睡眠滿意度表示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而有失眠症狀的比例,更從疫情前的42.9%上升至59.7%。

失眠僅治標,安眠藥嚴重濫用

睡眠障礙就醫常填寫的睡眠量表,僅能檢測睡眠障礙「程度」,無法得知症狀以及原因。unsplash

睡眠障礙就醫常填寫的睡眠量表,僅能檢測睡眠障礙「程度」,無法得知症狀以及原因。unsplash

「睡不好其實原因很多,」北榮睡眠障礙門診醫師、陽明交大數位醫學暨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楊智傑提到,睡眠跟精神、生活壓力、呼吸中止症、不寧腿症候群等皆有關聯,因此睡眠門診通常是結合精神科、胸腔科、耳鼻喉科等專科的多科別門診。

睡眠障礙就醫常填寫的睡眠量表,僅能檢測睡眠障礙「程度」,無法得知症狀以及原因。醫師通常會根據程度輕重與出現症狀,來開立合適的鎮靜安眠藥物給患者。

健保署資料顯示,台灣2021年共開出10.5億顆安眠藥,楊智傑提到,台灣一年開出安眠藥數量過多,「這數字不合理,已經到藥物濫用的程度了,」他認為,必須對症治療,有效降低藥物濫用狀況。

安眠藥別亂吃,先檢測再用藥

安眠藥別亂吃,先檢測再用藥。unsplash

安眠藥別亂吃,先檢測再用藥。unsplash

遠見39週年超值回饋 | 現在訂《遠見》最划算,再享限量贈品!

睡眠障礙兩大症狀是失眠與呼吸中止症,其中失眠又有:入睡困難、睡眠時間過短、睡醒仍覺得睏倦…等不同症狀。楊智傑強調,症狀不同治療方式自然也不同。他補充,呼吸中止症占整體人口比例約一至兩成,而只有不到5%的重症患者需要到醫院做詳細的睡眠檢測,他們需要搭配牙套等治療方案,而非單純靠安眠藥就能改善睡眠問題。

失眠用藥的種類和劑量也因症狀而有所不同。楊智傑舉例,作用快速的鎮靜安眠藥物通常持續時間也短,雖能幫助入睡,卻無法延長睡眠時間。 

過去睡眠檢測只能在醫療院所執行,因為包含多項生理檢測,腦波圖、眼動圖、心電圖、口鼻呼吸氣流等。為了節省睡眠檢測流程與成本,楊智傑帶領榮陽團隊,開發出「人工智慧睡眠評估平台」,讓失眠與呼吸中止症患者能透過問卷大數據、穿戴式裝置和AI技術,在家即可檢測。

居家睡眠檢測包含睡眠問卷調查、心電圖與血氧變化三項指標。榮陽團隊整合台灣與美國兩地的睡眠數據,設計問卷量表,透過智慧手錶與血氧機,來獲得心電訊號與血氧數據,進一步推測出睡眠障礙的症狀,精準度與睡眠中心相當。

長期失眠對身體影響比藥物更嚴重

人體一旦進入放鬆狀態,就會比較容易入睡。pexels

人體一旦進入放鬆狀態,就會比較容易入睡。pexels

有了精準的檢測數據,醫師能開立合適患者的治療處方。楊智傑特別呼籲,在適當的藥物種類和劑量下,慢性失眠患者別擅自停藥。鎮靜安眠藥並不會影響大腦認知功能,「反而是長期失眠對大腦損害更大!」楊智傑也補充,藥量不斷往上增加才構成藥物依賴現象。

改善睡眠不只依靠醫療與藥物的介入,生活習慣的調整也有所幫助。楊智傑建議,民眾過年在家維持規律作息,晚間10到12點間入睡,能幫助身體器官修復。

除此之外,楊智傑也建議失眠患者在睡前進行呼吸訓練,前4秒吸氣、後6秒呼氣,儘量延長吐氣時間。這個呼吸訓練有助於緩和心跳,讓自律神經緩和下來,人體一旦進入放鬆狀態,就會比較容易入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