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7日,四十多位來自兩岸三地與矽谷的華人企業家、學界精英齊聚上海浦東,參加由《遠見》雜誌、大陸《東方企業家》雜誌與世界商訊集團(GBN)主辦的第二屆「全球華人企業領袖峰會」。
這是今年度上海最重要的華人企業家盛會,星光熠熠,堪稱華人企業領袖的奧斯卡。其中,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更是將既定於韓國舉行的三十二萬噸新輪船下水典禮順延兩天,儘管需多支付30萬美元的利息,仍堅持參加峰會,與上海聽眾分享遠東集團多角化經營的成功經驗。
更有美國富嘉創投負責人黃肇鑣帶領著矽谷華人創投與科技領袖任玫莉、柯嚴、黃肇崶、郭均,從美國東岸飛了十多小時的航程,專程前來跟大中華區的與會嘉賓分享矽谷創投的經驗。
承接去年首屆「全球華人企業領袖峰會」的「大中華一體、攜手進軍全球市場」的共識,今年更以「透過經驗分享,擴大『平方效果』,建立起全球一流、永續經營的華人企業,」天下遠見文化事業群總裁高希均,在開幕致詞中特別強調此屆峰會的主軸。
優勢互補,建構企業競爭力
「平方」:是把一數自乘之後所得的數,以級數倍的增加,如十的平方就是一百,愈變愈大。
「平方效果」:是指經由一股力量,一個變局,一個過程,一種組織,一種文化,一種人性……的相互影響,產生了正面的擴散作用,其結局是愈變愈大。
甩開美國總統大選與恐怖主義紛擾,全球焦點再度回到中國經濟的崛起,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2003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四大貿易出口國,僅次於美、德、日三國。
全球前五百強的企業,已經有一百多家進駐上海,而華人企業在這一波全球化的浪潮中,將扮演怎樣的角色,是躍升為世界百強之林?還是被全球化競爭所淹沒?都是今年峰會中,三百多位與會者所關注的議題。
近十年來,中國以年平均經濟成長率高達12%的速度,加上低廉的勞動力優勢,迅速成為世界工廠,並挾著十三億的龐大消費人口,成為各國企業都不敢忽視的重量級消費市場,「其中,華人企業家更有近水樓台的優勢,」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教務長張維炯指出。
隨著中國與台灣相繼加入WTO,昔日的貿易保障與藩籬逐漸撤除,更是意味著全球化的競爭來臨,也是華人企業挑戰全球企業的開端。「現在已經不是國家與國家的競爭,而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恆隆集團主席陳啟宗指出。
即使電冰箱年產量八百萬台的科龍電器總裁劉從夢,也感受到市場開放所帶來的劇烈競爭壓力,他坦言,雖然中國的空調產業總產量已占全球七成,但是競爭日趨激烈,毛利卻急遽下滑,「中國企業面臨到走出去、衝進來的壓力。」
巨大機械董事長劉金標認為台灣與大陸的製造業是「難兄難弟」,長期為歐美日企業代工,賺飽了荷包,卻喪失了市場資訊的掌握能力,兩岸的製造業必須轉型為「具備堅強製造能力的行銷公司」。
面對世界大廠的頻頻叩關,兩岸三地的企業必須積極資源整合。陳啟宗剖析中港台企業的優勢互補:在資金方面,兩岸三地的企業家都不虞匱乏,其中中國的個人存款總額突破1兆5000億美元,但是資金的運用卻不如台港企業;在技術與人才方面,香港最弱,人才大都集中於房地產與金融服務業,「未來,華人企業要成為世界級的大企業,必須將三地的優勢截長補短。」
華人靠著勤奮的精神,成功地將中國打造成世界代工重鎮,未來這些華人代工廠,也將以自有品牌衝向全球市場。
但是代工廠在發展品牌時,勢將面對與OEM客戶的利益衝突,劉金標提出了「和平崛起」理論,「自有品牌的創建,不見得要犧牲掉競爭者的利益,否則會烽煙再起。」
自有品牌營收占總營收七成,代工營收占三成的巨大集團,便成功地將OEM客戶的阻力化成助力。劉金標指出,巨大集團在拓展品牌業務之際,會相當謹慎地處理與代工客戶的關係,「不要讓捷安特品牌的崛起,對於代工客戶造成太大的威脅。」
創新、學習是成長的硬道理
解構現代企業的競爭力,除了土地、資本、設備等有形資產的競爭力之外,更重要的是無形資產的競爭力,其中,創新與學習成為帶動企業成長的發動機。
旺宏電子總經理吳敏求指出,IBM一年光靠智慧財產權的收入,就高達20億美元以上,「創新不在於技術領域,而是在創新的概念。」
在變動的環境中,領導人如何改革應變,是企業能否向前進的關鍵,但是推動改革最難的是革除舊習,徐旭東提出企業變革跳「恰恰恰(change、challenge、chance)舞」理論。
徐旭東與現場企業家分享旗下一百五十多家關係企業、集團總資產額超過280億美元的遠東集團的成功方程式。徐旭東分析,企業的成長力=學習力+執行力+競爭力,「其中以學習力最為重要。」
遠東集團能成功地多角化經營紡織、化工、水泥、航運、銀行與電信產業的關鍵在於——運用外部資源,增加學習力,突破成長的速限。此外,遠東選擇世界一流的企業做為合作伙伴,如AT&T、DoCoMo、陶氏化工等,在合作的過程中,遠東學習到最新的管理技術與制度。
透過創新的經營模式,中小企業也可以成為龍頭企業。1999年以前,寶來證券只是一家中小型的券商,但是在白文正的經營團隊發揮創新之下,建構完善的e化資訊平台,並且推出指數股票型基金(ETF)等多項創新金融商品與服務,迅速成為台灣前三大券商,「一流的金融業者經營服務產品,而非服務交易,」白文正道出成功的祕訣。
南僑化工董事長陳飛龍也指出,五十三年歷史的南僑化工透過與旁氏、P&G(寶僑)等國際大廠的合作,打開了視野,也發展出「分眾與價值鏈的拆解」的創新經營模式,成功地打造了杜老爺冰淇淋、Haagen-Dazs冰淇淋、歐斯麥餅乾與上海寶萊娜餐廳,南僑的一半營收來自於與國外企業的合作。「與外國企業結婚也賺錢,離婚也賺錢,」陳飛龍此語一出,立刻引起全場的熱烈討論。
企業品格管理成為熱點
在安隆案後,公司治理與企業品德管理成為新顯學。在過去,華人企業大都以家族企業為主體,但家族企業往往被視為難以建立公司治理。
企業家第二代的陳啟宗認為,家族企業的傳承最重要的是「企業家的養成教育」,並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監督的機制,避免家族企業的弊端。陳啟宗觀察,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許多昔日叱吒風雲的東南亞華人家族企業,都因為沒有公司治理制度,而家道中衰。
1960年恆隆由陳啟宗的父親陳曾熙創建,三十年內發展成香港最大的房地產集團。1991年陳啟宗正式接管家族企業。陳曾熙在陳啟宗的養成教育中,不斷地教育陳啟宗「把錢交給下一代,是很笨的事情」,而是應該把錢拿去做社會公益,「所以父親並沒有把太多錢交給我們三個兄弟,而是把創業精神傳給後代。」
人事制度透明,也是香港瑞安集團從1971年的小型建築公司,發展成橫跨建築、投資與物業管理的大集團的主因之一,瑞安集團董事長羅康瑞指出,「瑞安集團一萬五千位員工,沒有一位是我的親戚,一切用人唯才。」
深秋的上海,楓葉轉紅,在這個收穫的季節裡,兩天的峰會,數十位企業領袖,在短暫的時間內分享了精闢的經營智慧,讓會場的觀眾受益匪淺。
今年的峰會雖然落幕了,但這群與會精英也將帶著滿滿的收穫,在各自領域繼續打造華人一流企業,期待明年的再度相聚,分享彼此的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