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首位台裔美人在美國民主黨黨內總統、紐約市長兩次初選嶄露頭角的楊安澤(Andrew Yang)近日訪台省親,並在29日發表演說。他當場從現階段美國民主的弊病為出發點,倡言「第三勢力」理念,但談到中美大國目前對立激化,他直指並不健康,擔憂美國亞裔族群在社會上最終更被苛刻對待。
當楊安澤29日被問及如何捐錢給前進黨(Forward Party)時,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直說「台灣溫暖了我的心」。
這是楊安澤公開自我揭露的台灣連結,1975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州的他,現年47歲,雙親皆來自台灣(現居楊梅)。楊安澤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取得法學學位後,先從事律師本業後從商,2020年投入美國民主黨的總統大選黨內初選,儘管未能代表參選,但仍成為話題,更在當時掀起一股「楊安澤旋風」,翌年楊安澤投身紐約市長選舉再度失利,2022年成立前進黨,宣傳有別於共和民主兩黨的政治理念。
楊安澤認知的美國弊病
在2022年底,楊安澤回台訪親友,另外也在12月29日受邀在台演講。在這場由風傳媒、長風基金會及陽明山未來學社主辦的講座中,楊安澤以「美國民主出了什麼問題?」(What went wrong with democracy in America?)為題,充分探討這個民主大國的種種弊病與革命的可能。
此外,他並以「前進黨」(Forward Party)創黨黨員的身分指出,有自信前進黨這個第三勢力,可以填充美國政壇缺失的一塊拼圖。
在楊安澤眼中,隨著美國社會情勢轉變,兩黨制也可能出現變化。但最可能的發展是大黨腐化、變得比現在更糟。另一種可能是邁向多黨制度,他坦言這很困難,「但這必須要成功,因為其他的發展更糟。」
他以一連串的統計數據開場,包括了美國經濟轉型困境引發的輕生率持續上升、美國人預期壽命縮短、以及美國非婚生新生兒比例(高達41%)等,闡述了美國社會現階段面臨的問題與隱憂。
接著,楊安澤直言,美國引以為傲的民主已經開始衰退,主因是兩黨政治制度的僵化,他繼續以統計數據告訴現場觀眾,美國國會近年支持率跌至22%的同時,仍有94%的國會席次在下屆選舉由同一政黨綁架,翻轉政治版圖的機率愈來愈低。
最後,美國國會逾八成的席次由參與兩黨初選的黨員決定,因此有意投身選舉的兩黨候選人主戰場已不再是國會大選,反而放眼黨內初選機制,有心的參選人只要掌握10%的黨員票通過初選,基本上就是勝選的保證書,讓參選政見愈趨極端,只為吸睛。
另組「前進黨」開疆闢土
2019年,楊安澤以素人之姿爭取美國民主黨黨內總統提名,更以「首位台裔背景的美國總統參選人」在台擁有知名度,他是當時少數大力關注科技議題的參選人,加上支持「基本收入」概念的政見,令楊安澤在亞裔身分外更具話題。
緣由這兩次投身初選的經驗,楊安澤看到了美國兩黨政治的弊病,更預見了第三黨的生存空間。楊安澤自承當年參與總統初選,主要目的是喚起社會意識,了解川普(Donald Trump)政見中提出的解答,並非針對美國對症下藥的解方,更可能讓情況更糟。因此,他在2022年7月,創立了遵循中間路線的新政黨前進黨,開啟了他繼參選總統、紐約市長後的第三段從政之路。
根據楊安澤的規劃,前進黨匯流了共和黨前官員組成的更新美國運動(Renew America Movement),以及中間路線、背景較獨立的服務美國運動(Serve America Movement)等力量,他本身的民主黨身分也體現前進黨意欲突破兩黨隔閡,找出美國兩黨政治新解方的理念。
楊安澤表示,目前美國民主、共和黨各有鐵票區,各參選人與其說是服務選民,不如說是服務相對少數的黨員,復以各家新舊媒體亦帶政治立場,社群媒體更是提油澆火,讓美國社會愈發分裂、兩極化。
「當前許多困境來自兩黨結構,身處其中卻很難看出問題所在。」他說。
川普也曾是美國政治第三黨的黨員
除了跳脫兩黨政治的企圖心,前進黨還積極提倡「無條件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UBI),也就是讓所有18歲以上的美國人,每個月無條件領取1000美元(約合新台幣3萬728元)。
但前進黨面對的挑戰相當大,楊安澤對此也有自覺,尤其以美國選舉制度以兩黨政治參與的設計基礎來說,第三勢力或獨立參選人在地方選舉表現差強人意,但要在全國性的選舉勝出,難度很高。
根據2022年9月的蓋洛普(Gallup)民調結果顯示,認為現今美國兩黨表現不佳、需要第三勢力的受訪民眾比例,從2021年的62%降至56%,長期來看,美國民眾對第三政黨的支持度頂多不會超過55%,更甚者,支持第三勢力與是否願意投票給第三勢力,也無正相關。
綜觀美國歷史,在前進黨出現前最具知名度的第三黨就屬裴洛(Ross Perot)在1995年所創立的美國改革黨(Reform Part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RPUSA)。裴洛曾於1992年、1996年兩度參選美國總統,在第一次以獨立參選人身分參選獲19%的普選票後,裴洛挾人氣成立了美國改革黨,企圖在共和民主兩黨中殺出一條生路,當年川普也是美國改革黨的正式黨員之一。
但美國選民對於美國改革黨的重商政見不感興趣,加上已對裴洛參選的新鮮感消失,使得1996年代表美國改革黨競逐白宮主人的裴洛,最終獲得的普選票數遠不如首次參選,只獲得8.4%的美國選民支持,裴洛的第三黨執政之路夢碎,裴洛2000年加入共和黨,回歸兩黨政治的遊戲規則。
長久以來宰制美國的兩黨制度扼殺美國民眾對於選舉的想像,促成了楊安澤成立前進黨的契機,演說中,前交通部長葉匡時詢問楊安澤認為「美國第三黨成功的主因是什麼?」,楊安澤強調,美國政治的遊戲規則與時俱進,1964年《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 of 1964)通過後,少數族裔選民的加入開始改變了美國政治版圖與參選主軸。
此外,楊安澤也直指媒體、新科技在選舉過中的角色愈顯重要,例如1967年美國首次的總統大選電視辯論,當時年輕的聯邦參議員甘迺迪(John F. Kennedy)因為上相,在辯論與選舉中佔盡便宜,擊敗了當時掌握龐大行政資源的副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順利入主白宮。2004年臉書(Facebook)的出現、目前自媒體的蓬勃發展,都是楊安澤對於美國第三黨未來充滿前景的原因。
他指中美對抗並不健康
論及美中關係時,楊安澤認為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對抗關係,他以自身與台裔、亞裔社群互動的經驗為例,指出過往亞裔美國人在政黨政見的關注度已不高,在美中關係愈趨緊繃的局面下,美國亞裔族群擔憂會受到美國社會更加苛刻的對待方式。
除了政治理念,楊安澤也感性分享了當初的參政決定如何獲得台灣家人支持,包括父親在台灣餐廳電視新聞中看見兒子的競選片段。
在亞裔身分與美國公民兩種身分認同中,自稱「性格內向」卻極具個人魅力的楊安澤,在創立前進黨之後所肩負的任務,不只是爭取美國少數族裔的參政權益,還有盼能改變美國兩黨政治困局的再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