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學習追求幸福

王力行
user

王力行

2004-10-28

瀏覽數 26,100+

學習追求幸福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4 / 10月號雜誌 第220期遠見雜誌

幸福到底是什麼?有錢就幸福嗎?幸福是幸運嗎?是快樂嗎?是天生遺傳的?還是後天訓練的?

人類對幸福的研究有從生理,有從心理,有從人種比較,有從地區和文化差異著手;更有從相對的「不幸福」去瞭解「幸福」。

最近海峽兩岸不約而同做了「幸福城市」調查。在大陸,最幸福的城市是杭州、成都、北京;在台灣依次是台北市、新竹市和台中市。

可見「幸福」是個人、城市、社會和國家追求的共同目標。最近讀到一本有趣的書:德國柯榮恩博士的《不斷幸福論》。作者是學科學的,他從科學角度、研究論證理性地看「幸福」,不同於一般心理的、感性的著作。

書中提到在「幸福」研究中,對人類腦子有兩個重要發現。

一是人體有一個「幸福系統」,也就是腦子裡有一塊掌管喜悅、樂趣和陶醉的系統。一是當我們學到新事物,腦內的控制系統就會改變,也就是透過正確的學習,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幸福能力」。

這些發現當然打破了過去從遺傳去找個人性格特質。作者特別指出:「『遺傳』這個天賜禮物,還是必須在生活中產生交替,才能發揮作用。也就是環境和文化因素,不亞於基因因素。」

美國賓州東部小城羅塞托居民比一般美國人快樂長壽,原來這是一群義大利南方來的移民,居民很團結,最忌諱嫉妒和比較,鄰里互相照顧,有錢人也不囂張。

最「幸福」的歐洲人是瑞士人,不是因為瑞士風景美麗;他們的幸福感來自參與政治社會,能自己決定他們的生活規範。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2000年,德國學者曾把世界各國分三大類,做幸福指數調查。發現剛經歷重大變革或危機的「新興國家」,人民覺得最不幸福,因為他們經常生活在不確定中;在穩定的「發展中國家」,幸福指數會隨所得升高而升高;而在高度發展國家,則富裕和幸福感不一定成正比。西德人所得高過愛爾蘭人,但愛爾蘭人覺得比較幸福快樂。

過去心理學者習慣於研究負面的「不幸福」「不快樂」的成因和解決方法;最近十年,大家開始想到該對研究正面的「幸福」盡點責任。

研究者更發現「幸福是一條通往優質生活的道路」,自覺幸福的人比較有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強、較快,也比較能為人著想,看到別人的優點。

看來追求幸福,要從學習幸福開始。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