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月17日,紐約時間晚上十一點三十二分,名為「卓奇報告」(Drudge Report)的個人網路日誌上出現一條新聞,轟動世界:「二十三歲前白宮實習生,與柯林頓總統有染!」作者麥特卓奇(Matt Drudge)自豪表示:「《Newsweek》記者本要報導該消息,但被編輯台壓下,本報告搶先推出此條獨步全球的頭條新聞」!幾天後《Newsweek》不得不刊出柯林頓與陸文斯基的緋聞,其他媒體跟著窮追猛打,使得柯林頓的總統位置幾乎坐不穩。
類似劇本也發生在這次總統大選,美國CBS電視台主播拉瑟(Dan Rather)先前在電視上,引用不實文件報導美國總統布希兵役紀錄,也遭到網誌作者抓包,嚴重影響其清譽。
自從網際網路發達以來,傳播學者一直預言,有一天網路上的個人新聞學將會顛覆傳統媒體,這項預言眼看就要在網路日誌(Blog)上成真。
Blog一字是由web-log演變而來,原意便是網路日誌,台灣有人稱它為「部落格」,大陸乾脆譯為「博客」,取其題材上天下海之義。
1994年一名叫做霍爾(Justin Hall)的美國年輕人在自己的網頁上「寫日記」,赤裸裸地分享自己的吸毒與性經驗,另外更蒐集了許多「祕密鏈結」,讓同好一起共賞,成為網誌的先驅,而後皮拉公司(Pyra,後來轉型為Blogger.com,被Google收購)進一步發展更好用的免費軟體,從此流傳益廣。網路日誌也擺脫個人瑣碎的喃喃自語,發展出不同面貌。
專門追蹤全球網誌更新訊息的網站technorati.com統計,光是與其鏈結的網路日誌,就有五億七千多萬個,其他的「遺珠」更是不計其數。
這些網誌中,有些純粹記錄個人生活、有些成為同好俱樂部,還有更多當起「個體戶新聞供應站」,專門記錄主流媒體看不到的新聞事件、小道消息,甚至遠在伊拉克的大頭兵也有人在網路日誌裡發表「我的戰爭生活」。雖然其中免不了真實性不高的街頭巷語,但更多是第一手的真實紀錄,或者是主流媒體不敢輕易曝光的機密新聞。
例如一名美國俄亥俄州參議員的助理與參議員有染,原本只是自顧自在網誌上記錄其中點點滴滴,沒想到卻遭到媒體發覺,掀起政壇軒然大波。又如讓柯林頓丟盡顏面的「卓奇報告」,也是因為作者卓奇與媒體記者熟稔,才能屢屢丟出讓人震驚卻又不容懷疑的漏網新聞。
人氣直逼大媒體
網誌目前的熱門程度,連部分媒體都自歎弗如。
著名的網誌作家沙立文(Andrew Sullivan)曾說,2002年時,他的網站一個月就有二十二萬觀賞人次,而普通的媒體,例如他所服務的《新共和》等中小型雜誌,大約才有五萬至二十萬個訂戶,熱門網誌所能匯集的人氣愈來愈難讓人小覷。
這次美國總統大選,民主、共和兩黨候選人更是將網路日誌視為主戰場。現任總統布希以及挑戰者凱瑞早在競選之初,就已分別建立了個人官方網誌,雙方擁護者更是紛紛成立了「後援網誌」,其中放出的新聞,免不了又成為主流媒體的題材。
當然,還有許多網誌作者號稱「要給選民不一樣的中立觀點」,其中有人對於每天的選戰新聞發表評論、有人發表即時照片、更有作者以「監督媒體」為職志,揭露主流媒體的選戰新聞瑕疵。
縱然網路日誌人氣鼎沸,甚至左右言論市場,但是一些媒體人對此仍持懷疑態度。
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福朗森(Murray Fromson)便指出,新聞素養需要靠長期培養,追蹤新聞事件、調查內幕等,都得經過專業訓練,不是普通人就能勝任。他為這些「個體戶新聞」的品質憂心之外,也不認為主流媒體的影響力會因此縮減。
不過這些媒體大老口中「不算是記者」的網誌作者,在今年7月底美國民主黨及共和黨代表大會中,已有數十位受邀以「記者」的身分出席大會,個人網誌又朝真正新聞台的夢想,邁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