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可能在1940年春天出來領導英國,但是大敵當前,國家要的卻是邱吉爾。因為他不只是擁有勇氣與自信,還瞭解領導統馭的藝術。
教戰守則1 隨時掌握情報,用新方法解決問題
一個僵在失敗策略裡的組織,常會麻木不仁。真正的領導者必須採納新構想,才能夠跳脫窠臼。
邱吉爾在二次大戰初就職時,發現德國潛艇擊沈英國商船的數目愈來愈多,眾人卻束手無策。邱吉爾於是開部門之先,要求建立一個備有地圖、圖表和大量人員的戰情室(War Room)。運用最新的敵軍攻擊報告,做出一張反映戰情的動態圖。
這張釘滿圖釘的地圖,清楚標示出英國、盟軍和敵人軍艦在世界各地的位置,隨著戰情變化,地圖上船艦的位置也不斷更新。
邱吉爾直接睡在戰情室的樓上,如果夜裡傳來敵軍攻擊的消息,他在幾分鐘內就下樓。設計戰情室的皮姆上校(Richard Pim)表示,「一有報告指某地發現敵軍攻擊艦,我們馬上就知道附近有哪些英國船隻、速度多快;必要時,可以發無線電指示他們改變航道以避開危險。」
此外,邱吉爾出任海軍大臣一個月不到,就成立統計局,要求下屬在每週結束前,以小冊子形式提交海軍所有的船艦建造、工程施工、軍需生產進度,以及所有船艦的數量與損失,讓邱吉爾幾近同步觀察戰事行動,「我只要一、二個小時就能全盤掌握狀況,該去哪裡找什麼東西都一清二楚。」
只要出現危機,邱吉爾就是最能迅速行動的軍事領袖。
教戰守則2 千萬別讓科技被不懂的人踢到一邊
創意最重要的步驟之一,正是克服不能充分瞭解新科技潛力的反對者。邱吉爾不是軍事科技專家,強烈的好奇心與豐富的想像力卻使他得以超越保守勢力。
邱吉爾認為,利用科技力量提高陸軍的攻擊力至關重要,他的一項重要點子,就是在蒸汽牽引車上加裝小型保護裝甲,用牽引車的厚板跨越壕溝。在一位陸軍軍官的支持下,邱吉爾大力建議首相試驗這種裝甲戰車。一開始,戰爭部拒絕了這項建議,邱吉爾仍然堅持己見,最後才由海軍部設計出代號「坦克」的履帶式戰車。
不幸的是,在1916年沒有人好好去運用這項新技術,邱吉爾的點子也遭到忽視。直到他出任軍需大臣,設立坦克委員會,坦克才開始大規模生產。他「突破壕溝戰」的願景也在二次世界大戰完全實現,坦克超越砲擊武器的地位,成為步兵不可或缺的配備。
教戰守則3 拒絕外在局限,鼓勵部屬解決難題
邱吉爾擔任英國內閣部長時,幾乎對每件事都有看法,他拒絕受限於部門權責,同時也鼓勵部屬解決超越自己能力的難題。
有天早晨,邱吉爾發了一則「今天就做」的字條給他的國會祕書,表示自己對戰時的漁獲短缺深感憂慮,要求國會祕書立即與海軍副參謀長及掃雷艦隊首長聯繫,看是否能釋出拖網船進行捕魚。「我們應該擬個『最大漁獲量』政策,請在午夜前向我報告你的方案。」
對捕魚一竅不通的國會祕書只能立即和拖網船主舉行會議,結果當天就成了「漁業專家」,擬出一份詳細的建議方案,主張成立新的漁業促進委員會,並以海軍大臣為要角。
經過邱吉爾連番提問的考驗後,國會祕書馬上接到「起草委員會架構」的指示。短短一天內,邱吉爾就讓這位部屬對沒人瞭解的複雜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教戰守則4 賦予日常工作意義,絕不吝惜讚美
卓越的領導者不僅推動現代化及協調運作,更將活力與目標感注入組織。
邱吉爾出任軍需大臣不久,就對全英國鋼鐵公司管理階層發信,表示國家勝利的機會,建立在鋼鐵的基礎上;參與鋼鐵生產,等於直接參與殺敵。
信中表示,「雖然沒有與作戰部隊共患難,但是當勝利到來時,生產鋼鐵的員工與主管們已經為自己贏得同享榮耀的權利。」讓鋼鐵公司全員士氣大振。
邱吉爾對於下屬的失誤不假顏色,優良表現也不吝鼓勵。曾多次陪同邱吉爾訪問美、俄與中東的祕書雷頓(Elizabeth Layton)記得,有次她因為一個打字錯誤惹得邱吉爾勃然大怒,不消幾分鐘,她又得到了讚美,「噢,好極了,你動作真快」。
邱吉爾欣賞某部屬的報告,也常以紅筆回覆「很好,繼續加油」。
「他的影響力像丟進池塘的石頭,」貿易司副司長寫道,「漣漪向四面八方擴散出去,激勵每個層級的人『繼續加油』,而他們也確實做到。」
掌理企業一如領導軍事,需要用創新的想法解決難題,更需要讓下屬體會工作的價值與意義,邱吉爾的領導智慧無疑可做為現代企業經理人的管理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