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可以對談,可以商量,但是不想再被控制。特別是父母打著「為你好」的行為,更會讓孩子覺得反感。(本文摘自《剛剛好的距離》一書,作者為尚瑞君,以下為摘文。)
回想我的青春期,既不刺激也不冒險,連青春痘都不曾在我的臉上出現。我從未跟父母大小聲,也沒有曠課作弊的經驗。我最大的叛逆,就是拒絕。拒絕在樂隊繼續吹豎笛、拒絕當攝影社模特兒的邀約,拒絕所有追求者的示好。一再的拒絕,硬是把熱鬧的青春,拒絕成了孤寂的島嶼。
我曾跟孩子們分享過,我曾在高一被選入樂隊擔任指揮,當時因為有好朋友退出樂隊,我也想與她同進退。但那朋友說我是指揮,不可能退出,為了向她證明我做得到,我先告訴班導我的意向,接著寫了一封文情並茂的信給管理樂隊的訓導主任。在經過和三位師長的辯論後,主任要我親自告知教練。
結果,教練在我退出後不到一週辭職,沒幾天樂隊也解散了。這個發展是我始料未及的,我覺得我的自私讓老師與同學遭受莫名的牽連,因此高中三年的心情總是在懊悔中反覆折磨自己。
當時因為父母分居使我和手足分住兩地,我不想讓父母擔心,也沒有機會向手足傾訴,更不願意向同學吐露家裡或自己的私密心事,只有自己默默承受不堪負荷的重量。連畢業旅行都因為不想讓已經退休的父親花錢,所以沒有參加。那時我真像一顆自我封閉的蛤蠣。
還好現在在陪著孩子經歷青春期的這段歲月中,我學會了抽離與欣賞,拉出一點距離觀察孩子,讓偶爾想干預的母性先冷靜,同時也會有能力回過頭秀秀當初在青春期時孤寂與冷傲的自己,跟自己和解,把能量不再耗損於自我對抗,也學會用正確和健康的方式來愛與善待自己。
以前跟孩子們分享我的青春時代,他們只像是在聽故事。但到了高中的祐亨,卻可以感受到媽媽年少時一股自私想證明自己的衝動,和學校師長對我的尊重與包容,他開始懂得帶著更多的覺知與覺察,走穩自己的成長路。
在青春期階段,常常出現父母看孩子不順眼,孩子看父母也很討厭的情況,因為孩子的大腦,已經發育到要尋求獨立的進程,他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需要和父母切割,要去外面開創自己的世界。
等到日後腦部發展成熟,孩子又會回過頭發現父母的美麗。我們不是也正經歷獨立後又回頭撐住父母老後的階段嗎?
所以,青春期的自私表現,只是一個成長的歷程,那是想證明自己與宣示自己擁有主權的歲月,只要父母用欣賞的角度觀察,用善意的方式提醒,孩子還是會注意到別人的需求。
藉由跟孩子聊自己青春期時遇到的事情和想法,不但能拉近兩代的差異和溝通距離,孩子也會學習表達自己,並認識更多面向的父母。看起來是我們在教養孩子,其實我們是回過頭照顧童年時還不懂事的自己。
陪著孩子成長的路上,往自己走過的生命歷程回望,不但讓孩子進行更深度的自我探索與發展,往往也療癒與修復自己過往歲月裡的傷痕或不美麗。
讓孩子長成自己的樣子,而不是父母期望的樣子
會讓孩子對自身角色感到混淆的人,往往是干涉過度與讓「愛」越了界的父母。
父母走過的路,不一定是孩子會遇上的風景。但孩子跟父母一樣,都是每一個不同的「我」,都渴望被理解與接受,都希望被肯定與認同。
協助孩子發展成獨一無二的自己,勝過成為千篇一律的複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