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底全球爆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隨著疫情進程,人類生活型態也發生了劇烈變化。對此,臺中市政府「反疫為益」,化阻力為助力,在疫情期間大量運用智慧科技輔助空氣污染管制,達到空氣品質之提升,創造歷來最佳空氣品質。
市長親抓烏賊逾1000日 空污改善率六都第一
調閱行政院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數據顯示,臺中市今(111)年含年初空污季期間至9月,PM2.5平均濃度僅12.9微克,首度優於國家空氣品質標準15微克,較107年同期19.0微克,大大改善6.1微克。另據臺中市政府統計,109年臺中空品不良日比四年前減少80%,改善率為六都第一。
臺中不再十面霾伏,這全歸功於市府堅持執行「藍天白雲行動計畫」,以及「空氣品質改善委員會」抗空污逾1,000天的努力。
「空氣品質改善委員會」由市長盧秀燕親自主持,整合各局處業務,定期滾動檢討各項改善對策。包含:執行專案稽查污染排放工廠、汰換空污防制設備、推動燃煤鍋爐退場、補助汰舊車輛、推動低碳運具及發展綠色大眾運輸等方案,多管齊下改善空氣品質。
環保局長陳宏益指出,傳統稽查勤務大致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主動例行稽查,另一種則是被動接受陳情後之臨時稽查。由於臺中市幅員遼闊,稽查人力、物力有限,這類違法污染排放行為過去僅能靠民眾陳情來掌握。從受理陳情電話、勤務中心派員至稽查員抵達,往往已過了一段時間,污染事實也已消失,污染源因此心存僥倖繼續污染空氣品質外,同時也造成民眾對執法單位的誤解。
智慧監測、AI影像辨別 科技助攻稽查缺口
如何更有效率將「快閃」的烏賊一網打盡?疫情期間,臺中市導入智慧科技輔助稽查,不僅避免人與人接觸帶來的病毒傳播風險,也能更有效率地調配稽查人力,成功讓臺中市近年來皆無揚塵事件日。
在執行各項空品改善對策時,臺中市環保局大力運用智慧科技輔助污染稽查管制業務,也連帶減少稽查車輛出勤造成之尾氣排放與車行揚塵。包含:利用密集微型感測物聯網來監控工廠煙囪,突破以往臺中市幅員廣大所造成污染即時查緝困難的問題;針對汽機車排污,則利用AI影像辨別快速移動中的車牌與污染源;針對露天燃燒的逸散污染源,市政府更建置「露天燃燒好發地圖」,並利用空拍機與AI影像辨識來即時通報。
至於與營建工程相關的污染,同樣也利用空拍機與微型感測器即時回報,讓污染無所遁形,促進業主自主管理;連肉眼不容易看見的河川揚塵,市政府也建置智慧水線,遇有污染源時能即時通報灑水。
科技力進化城市幸福力 獲世界智慧50大獎
臺中市運用智慧科技「有效監控、強化管制」空氣品質的各項做法及成效倍獲國內外肯定。
如「建置雲端影像智慧辨識平台監控工廠污染排放」榮獲我國「2021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是當年度全國唯一環保類公家單位獲獎,更由總統蔡英文親自頒獎;「機車污染AI辨識系統」及「精進空品感測器物聯網發展計畫」則雙雙榮獲「全球智慧城市展覽會-2022智慧50大奬」,是東亞唯一獲獎城市;至於「機車污染AI辨識系統」獲「2022亞太暨臺灣永續行動獎」頒發亞太銀級與臺灣銅級肯定,「精進空品感測器物聯網發展計畫」更榮獲亞太與臺灣永續行動雙料金級殊榮。
陳宏益強調,隨著後疫情時代人類生活型態持續的轉變,他對臺中市空氣品質持續提升十分有信心,市府團隊也會更加倍努力,鼓勵市民與市府攜手合作,共同打造清新宜人好空氣,讓臺中市常見藍天白雲。
(臺中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