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種行業最賺錢呢?答案是詐騙集團。因為他們一天只要打幾通電話,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元就輕輕鬆鬆入袋。
根據統計,今年1至8月詐欺案發生兩萬五千八百七十三件,較去年同期增加兩千四百八十六件(成長10.63%);平均下來,一天約有一百件的詐財案件,這還不包括未報案的人。而近兩年來的詐騙案件,絕大部分每筆詐取金額從十多萬至上百萬不等。但是,也有十多起案件,金額超過新台幣3000萬元;甚至有兩件被詐超過1億元。根據警方的偵辦經驗,歹徒只要「入行」三個月,詐取的所得通常可以高達千萬元。
這樣的詐騙現象已經不是新鮮事,但近一、兩年來卻變本加厲。從官員、民代到販夫走卒通通被騙,幾乎到了全民受騙的地步。為什麼對這些騙徒束手無策?為什麼不斷地有人上當受騙?歹徒何以能逍遙法外、一再犯案?
四漏洞 讓歹徒騙不停
主因是歹徒抓住四個漏洞。
第一,歹徒先以每筆小額的詐騙金,讓警方因為案小失去警覺,殊不知歹徒可以積少成多。其次,因為詐欺判刑低,歹徒有恃無恐。第三,歸納歹徒詐騙手法最終都會運用金融轉帳及提款機提領,但銀行因「這是民眾被騙,自己轉帳的行為」,抱持消極處理態度,也讓詐騙集團有漏洞當溫床。
第四個被歹徒利用的漏洞就是「凍結帳戶流程」。依法規定,銀行必須收到民眾報案的三聯單,確認此為詐欺案後,才可凍結可疑帳戶。只不過,這樣的法定流程,實務上根本緩不濟急。
今年8月,王小姐在下午一點半左右接到詐騙電話,轉帳18萬元至歹徒帳戶,約半小時後發現被詐騙,緊急聯絡銀行求助,希望取消該筆轉帳交易或凍結對方帳戶。銀行以無法辨別王小姐與詐騙集團關係為理由,拒絕幫忙,要王小姐先報警。
求助無門的王小姐火速報案,員警得知是詐財案後,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要心急如焚的王小姐排隊等候做筆錄,王小姐還得自行聯絡歹徒帳戶所在的銀行總行,查出被騙的18萬元是匯入了哪一家分行。
從發現異狀聯絡銀行、趕赴派出所、抵達警局排隊等候,然後是「慢吞吞」的報案手續……。當她走出派出所時,離被騙時間已達三小時,歹徒帳戶裡的錢早被提領一空了。
第一時間無法防堵,是詐騙得逞主因,銀行的「不以為意」等同是幫兇。以王小姐案例,轉帳到發現真相僅隔三十分鐘,如果銀行能在第一時間快速凍結詐騙集團帳戶,或許還有機會攔截被詐匯入的款項。
另外一位黃先生,一年前受騙轉帳10萬元給詐騙集團,還向朋友借了60萬元,一共被騙70萬元。導致一個月3萬多的薪水,將近三分之二都拿去還債,如果當初銀行肯幫忙,也許現在的黃先生不用從原本居住舒適的大套房,換租在狹小的雅房。
「以客為尊」只是口號
還有讓王小姐更怒不可遏的事。案發時她向兩家匯入銀行求援時,分別碰了軟硬釘子。其中新銀行客氣地表示愛莫能助,但另一家老銀行根本就是置之不理。
平時銀行銷售商品時,「以客為尊」的口號打得特別響亮。但當客戶被詐,迫切需要銀行伸出援手時,不僅不「以客為尊」,反而還冷漠以對,氣憤又心寒的王小姐決定終結這家老銀行帳戶。
相較於信用卡被盜刷,由於盜刷金額會變成呆帳,關係銀行本身利益,銀行快速進行處理。但民眾被詐騙轉帳的款項,銀行卻認為「算你倒楣」而置身事外。令人質疑,這不正是銀行該做的服務,怎麼會將受害民眾拒在門外?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局組長袁明昌指出,受銀行法令規範,銀行必須依法有據才能接受第三人停止給付存款或匯款等請求,不過若該帳戶出現異常交易,銀行內部是可以自行衡量採取適當的措施。
建華客服科技公司總經理陳紹褘表示,金融詐騙案件一般集中於假日,主要就是利用銀行休息,不便查證或無法攔截轉帳款項,詐騙成功的機會較高,如果銀行客服人員具備第一時間處理這類危機事件的能力,就可以守住防線。
例如,建華銀行接獲民眾詐騙求助電話,總行客服人員會立刻將匯入帳戶列為「警示帳戶」終止使用提款卡功能,該帳戶存款人只能親自臨櫃提領,在第一時間防止犯罪得逞,之後再請民眾報案補單,同時向原存行調閱資料,追查是否為人頭帳戶。另外,還有更積極的採取措施,如聯邦銀行,若確認為詐騙帳戶,第一道就直接列為「靜止戶」,匯入與匯出功能同時終止,以防下一個人再受騙轉帳。
銀行膽小 歹徒坐大
詐騙,是一場與歹徒的時間競賽,因此銀行是否扮演「防堵」的積極角色是重要關鍵之一。然而,這次《遠見》雜誌在追訪銀行過程相當不順利,因為怕被貼標籤,讓形象與「詐騙」兩字串聯,有銀行根本避之不談,即使願意受訪也不敢具名。
這種消極的心態,當銀行接獲民眾被詐騙電話的處理態度怎麼不會「慢半拍」呢?如同建華銀行經理劉秀峰所言,「不是沒有變通方法,端視各家銀行的熱忱度。」
一位在銀行工作二十八年的消金部主管說,民眾發現被詐騙後,第一反應大多是打給銀行要求凍結匯入帳戶,但由於被害民眾不是匯入帳戶的開戶人,銀行無法辨別是否為單純財務糾紛,擔心引來帳戶原存人抱怨,只能依法行事;不過他也坦言,這類銀行比較怕事、不敢承擔風險,且該行員也可能較無處理危機事件的警覺性。
事實上,金管會銀行局曾思考不用先取得報案憑單,銀行可立刻凍結帳戶的可能性,有效嚇阻詐騙,只是考量列入標準作業後,是否會危及整體金融安定,讓銀行局陷入兩難,因此未果。
立委沈智慧表示,詐騙歹徒就是利用警方對此類案件偵辦不重視,金融機構的管理漏洞,讓歹徒坐大。另外她也指出,詐騙集團利用大量人頭帳戶作案,金融機構在審核把關方面,不該完全沒有責任。
投資報酬率低 難破案
雖然據統計今年1至8月詐欺破獲率從去年同期的18.25%,提高至37.78%,但沈智慧仍質疑警方辦理詐騙案不用心,縱容詐欺犯罪的態度,才會助長詐騙案件數持續擴大。
「不是不想辦,只是偵破一宗詐騙案至少要花半年以上時間,忙了三、五個月可能是一場空,加上偵辦詐欺功績低,長官也較不重視,以投資報酬率相較,還不如去抓強盜小偷,」偵辦員警透露埋藏在心底的心聲。
另一個重點是,這類詐騙集團大多以大陸沿海做為遙控基地,礙於兩岸政治特殊關係,不易偵破,加上大量利用人頭帳戶、人頭電話多層次轉接、多家金融機構不斷轉帳的手法,增加偵辦的困難度,單單是過濾轉好幾手的人頭戶,及調閱多重轉接電話的通聯紀錄,就相當耗時耗力。
「只要民眾將款項匯出,歹徒便立即領出或轉入另一虛設的人頭帳戶,雙方匯入、匯出間距不到十分鐘,所以等到民眾報案時,通常已經來不及,追討回來的機率也很低,」刑事警察局偵七隊隊長蔡蒼柏說明即使第一時間攔截轉帳款項還是會失敗的原因。他並以多年的辦案經驗回憶指出,在被害人匯出款項再攔截成功者,目前為止只有一例。
但歹徒就是掌握警方寧可去辦「殺人、搶劫」等此類警方所謂的「重大」案件,而忽視詐欺案的偵辦,加上銀行刻意撇清,讓詐騙案處在兩不管地帶,正好提供歹徒繼續生存的空間。
國際化、科技化 詐騙新趨勢
拜科技之賜,歹徒詐騙手法也跟著升級,且組織企業化、國際化,不但外文能力強,同時具有電腦、電機等背景成員,善用大量科技產品,讓詐騙蹤跡無所不在。
最近網路流傳的一封英文電子郵件,便是冒充知名外商銀行發信。佯稱客戶資料外洩,並留下登錄網址,要求客戶立即至該銀行網站更改資料,否則將凍結該帳戶。以此企圖誘騙個人資料,計畫進一步進行詐騙。一名銀行行員,對於如此精良的「國際化」詐騙手法感到訝異,認為以英文書寫發送訊息,會提高可信度,受騙人數將增多。
偵七隊隊長蔡蒼柏形容,現在的新興詐欺案是「從上到下都在騙」,人人都會受騙,且騙的管道無所不在。生活在充斥詐騙的環境下,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法制組組長黃宏全同情地指出,民眾求償不易,一旦被騙,只能認賠,唯有提高警覺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