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人民不快樂
最近立委沈富雄很不快樂,他在新書發表會中宣告他的心已死,血也涼了,母親台灣的病也不想救了。在同日另外一個場合,記者們向總統問好,總統回答他並不好,總統不快樂。其他政府高層官員是否快樂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在報章上常看到他們「震怒」的消息,他們一定也很不快樂。其他政府中基層公務人員,有經常震怒的上司應該也不會快樂。
台灣的老百姓呢?在居高不下的失業率,長期失業人數大幅增長,而有工作者也不知何時失去工作的情況下,也不會有快樂的日子。近日的汽油、水電及其他物價的不斷上漲與治安的敗壞、政府的無能、政治領袖無信的情況下,人民的心情非常不好,這可以從台灣自殺率的快速上升得知。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布的數字,在2003年,台灣每日平均有九人自殺,自殺已躍升為台灣十大死因之一。這些痛苦的人民,分散在各年齡層,比如在總自殺的人口中,二十四歲以下的占7.5%,二十四至四十四歲的占40%,四十五至六十四歲的占33.5%,六十五歲以上的占23.8%。換言之,台灣上上下下各階層及各年齡層的人民都不快樂。
快樂是人生的目的,如何追求快樂的人生,一直是哲學家及其他領域學者所探討的問題。
追求快樂人生的兩個途徑
一般而言,追求快樂人生的途徑有二,一是追求外在需求的滿足,如物質的享受。一國的經濟發展,充分就業等政策便是提供人民追求這些快樂的環境。二是追求內在需求的滿足,如個人修身、宗教信仰與關心他人福利等。
一般人錯認追求外在需求的滿足是自私的行為,是不好的行為,而追求內在需求的滿足(特別是關心他人的福利)是無私、利他的行為,是好的行為。其實上述兩種行為都是自私的行為,因為他們都是在追求個人人生的快樂,只是自私的行為有不同的層次。如西藏宗教領袖達賴喇嘛所說,如果你要自私,最好是選擇聰明的自私,那就是關心他人的福利,只關心自己個人的福利是一種愚笨的自私行為。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與經濟學始祖亞當.斯密(Adam Smith)都有同樣的結論。
換言之,除了物質的享受,從事志工的活動,如醫院、學校、宗教團體、社區活動等義務性工作,關心他人的福利,也是可以提升人生的快樂。德國一位經濟學教授在其一項2004年大型調查中,即發現參與志工工作的人士,對人生的滿意度是高於沒有參與志工活動的人士,先進國家的人民除追求財富的增加,也相當注重志工的活動來提升人生的快樂。
比如在1988年美國的成年人有一半以上曾參與志工的活動,他們的工作量等於五百萬個全職工作,歐洲國家的人民也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曾參與志工活動,他們的工作量等於四百五十萬全職工作之多。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調查,台灣成年人中在一年內參與志工活動的只有7.6%,社會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出曾參加志工活動的成年人,只有全體成年人的16%。台灣一日志工協會在今年7月舉辦了一次「一日志工金像獎」,分別頒發了二十一項金像獎,他們希望透過此種活動,喚起台灣人民對志工的重視,以便有更多人士參加志工的行列。
如何提升台灣人民參與志工活動?
1.廣泛宣導志工對提升快樂人生的功能。
一般而言,志工可以從下列的途徑取得快樂:一、從志工活動的成果而取得快樂。當一個人從事志工活動時,他可以從受益人的快樂中取得快樂。二、從志工活動的過程中取得快樂。比如義消隊的隊員,他們平日不會有機會操作龐大又複雜的消防車等消防設備,義警平常不會有機會在車水馬龍的路中間指揮交通,志工可以從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取得滿足與快樂。三、志工也可以使人民覺得他是在從事行善立德的行為因而快樂。參與志工的活動也可以取得外在需求的滿足與快樂。比如志工可以從志工活動中學習新技術,累積新經驗,因而累積人力資本,有助於他工作的升遷與加薪。志工也可以從志工的活動中擴充人際網絡,因而有利於他勞動市場的工作。
2.廣泛建立志工活動的管道,提供人民從事志工活動的機會。
研究指出,大部分的人民都很願意從事志工的活動,只是缺乏志工活動的機會與管道。志工的活動必須要很方便,不會影響人民正常的職業與活動。比如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很多人民與企業家都非常願意參加救災與重建的工作。據筆者所知,當時南僑集團董事長陳飛龍等企業界人士已組團並捐出經費,準備參與救災與重建的工作,他們認為這些社區可以趁此機會大幅提升他們的基礎建設與經濟活動的型態,但是政府機構卻一直未予以配合,以致他們無法從事這些志工活動而作罷。美國有很多社團機構如紅十字會、青年會、獅子會、青創會、崇他社等,大量提供人民參與志工活動的機會。
3.政府高官以示範的方式,組織志工服務團服務社區。
美國的第一夫人,通常都會選擇一項志工活動,做為她的主要活動,如福特總統夫人協助酗酒者戒酒活動;其他總統夫人有綠化美國、救助殘障或智障兒童等活動;過去蔣夫人宋美齡辦理孤兒院、為軍人縫衣服、開辦復健醫院、協助傷兵復原等活動。可惜自蔣夫人以後未見其他總統夫人利用她們的資源、地位帶頭從事志工活動。
總之,政府除了提供快速的經濟成長、穩定的就業機會、平均的所得分配、安寧的治安,使人民能從物質的提升取得快樂外,亦要提供志工活動的機會,使人民能從追求內在的滿足上取得快樂。目前台灣從上到下都太注意外在的物質與權利的滿足,而沒有注意志工活動對內在需求滿足所帶來的快樂,是政府該努力的方向。(作者為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