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首先,不造成傷害

黃達夫
user

黃達夫

2004-09-01

瀏覽數 27,200+

首先,不造成傷害
 

本文出自 2004 / 9月號雜誌 第219期遠見雜誌

「首先,不造成傷害」(First, do no harm)是希伯克拉底醫師誓言的第一條,也是全世界所有醫學院畢業生,必定宣誓遵守的行醫原則。這誓言,看起來好像不難做到,因為大家都認為,醫師除非精神不正常,否則不可能故意去傷害病人。然而,要實踐它,可真不容易。因為很多傷害並不是立即可見,就常常被忽視了。

譬如說,在國內最常被詬病的類固醇及抗生素濫用,會造成病人許多合併症或後遺症,以及不必要的死亡(據感染科專家許清曉醫師的估計,單在住院期間,全台灣每年因抗生素使用不當,而冤枉死亡的人數達兩、三千人)。或因健保給付不合理,國內拋棄式耗材重複使用普遍,可能造成B型、C型肝炎、肺結核、瘧疾、愛滋病等感染。

然而,除非是像瘧疾等急性病菌感染造成的死亡可能引起注意外,絕大多數時候,當病人發現自己有肝硬化、肝癌、肺病、愛滋病等問題時,儘管感染的因果關聯性非常明確(原來拋棄式耗材的發明,就是為了要避免重複使用,以預防感染的發生),國內卻一直沒有人去追究這類醫療問題,大家也就不在意它的嚴重性了!

同樣的,儘管很多研究證明護理人力與住院病人比,麻醉醫師數與開刀病人比,都和死亡率息息相關,顯示醫護人力不足就可能對病人造成傷害。可是,好賭的台灣人寧願大家一起克難,認為倒霉事只會發生在別人身上,也就沒有人在意這個問題。衛生官員與醫師不斷標榜台灣的健保「俗擱大碗」,卻不談台灣人民付出的代價是什麼?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只要方便,只要費率不漲,對品質反而沒有要求。

舉個更實際一點的例子,對於癌症末期病人而言,最人道、最合乎「不造成傷害」的行醫原則的照顧,是把醫護焦點放在心理的輔導以及減輕病人的疼痛與不適,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幫助他了結心願。很多時候,多做治療反會帶來手術的後遺症,或化療、放射治療的副作用,增加更多的痛苦,還可能縮短病人的生命。但因國人醫療知識不足,很多人都以為治療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所以醫護、社工人員常要花很多心力與時間,說明我們不建議做積極治療的理由。有時候,還會被質疑是醫師的能力不足或不願為病人賣力。

難怪,國內很多醫師乾脆棄守「不造成傷害」的原則,既不必冒被誤解的風險,更不必花時間辛苦解釋,就順應病人與家屬的要求,要開刀就開刀,要治療就治療,反正多手術、多治療還能增加醫院的收入。令人感慨的是,當今台灣民眾缺乏「醫療品質」的意識,不知對醫療品質有所要求,台灣的醫療就不容易進步。

(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