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讀者投書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2004-08-01

瀏覽數 15,050+

讀者投書
 

本文出自 2004 / 8月號雜誌 第218期遠見雜誌

複製沃爾瑪就會成功嗎?

216期《遠見》「台灣產業知識論壇」邀請了三位來賓,談論美國百貨零售業龍頭沃爾瑪(Wal-Mart)的成功關鍵;然而在拜讀了三位的觀點後發現,台灣媒體和業界是否過於誇大沃爾瑪的成功哲學。

我生活在洛杉磯,沃爾瑪之於我,就是一個可以節省1塊美元,買到另兩家大型百貨零售商K-Mart和Target也有販售的商品。它的成功關鍵就是低價,並非如東森得意購總經理宋湘嵐說的,它除了低價,也對品質有較高要求。因為沃爾瑪的商品並不需從世界各地發掘而代理進口,不具獨特性;也因它的商品在K-Mart和Target都買得到,因此品質上也不需保證性。

但有一點宋總經理倒是說對了,企業的規模是成功的要素之一。沃爾瑪憑著在全美上千家的優勢,也就是它能夠以低價滿足消費者家庭需要的重要關鍵。

鍾琴提出「台灣的零售通路業,一定要複製沃爾瑪的模式才能成功嗎?」倒是很值得深思。台灣社會講究一種燈光美氣氛佳的「意識感覺」,可是沃爾瑪成功的關鍵卻是建立在消費者最實際的價格問題。又,美國幾乎各商店都有退換貨的機制,然而台灣的退換貨機制仍未臻成熟,若要以沃爾瑪的模式套在台灣通路和百貨零售等行業,光退換貨的時效性就難望其項背,又該如何複製沃爾瑪的成功呢﹖

洛杉磯 黃瓊甘

非營利組織需資訊透明化

《遠見》7月號「企業品德管理高峰會談」中,「每個人都有美的那一面」一文,批評台灣社會對於「非營利事業」沒有清楚概念,經常分不清楚它跟一般企業有什麼不同,並批評許多人認為任何事業終極目標都是獲利,實有商榷餘地。

對於營利組織來說,財務控制的核心目標是企業價值最大化,不斷增加企業的財富,也就成為其財務控制的核心目標。對非營利組織而言,財務控制的目的是保證其財務活動符合機構設立的使命,並遵守相關規定,以實現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實踐證明,非營利組織僅僅倚靠捐款或政府補助是不夠的。市場經濟早已要求非營利組織要導入競爭機制。因此,客觀上要求不斷改革和規範非營利組織的財務控制制度,提高市場競爭力。

為了鼓勵非營利組織能永續經營,避免資產萎縮,美國政府也允許可以投資股票市場。至於非營利組織不當獲利的監督方面,1992年英國的慈善法明確規定:只要交付「合理的費用」,公民有權獲得任一慈善組織的年度帳目和財務報告。「公開原則」則是美國對非營利組織監督的重要手段之一,聯邦法律規定,任何人都有權向非營利組織要求查看其原始申請文件及前三年的稅表。

該文作者服務的機構應該是非營利組織的典範,如果能率先做為表率,允許民眾購買其服務機構之財務報表,以學習其如何經營,應該是對台灣非營利組織發展的另一貢獻。

台北市 郭淑玲

客觀數據讓民調更有深度

《遠見》7月號出刊的各縣市競爭力調查頗具影響力;但我仍有一項很大的建議:為何民調客觀數據沒有公布。

《遠見》的媒體公信力是受肯定,但以二十五縣市競爭力調查來看,是以民調受訪意見為方法來做評比,缺乏客觀調查數據供民眾自己分析,有時會使調查內容流於偏頗和不確定性。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民意是很有趣的,望見未來能輔以更多資料的提供,讓專業學界或一般民眾都有數據學習的機會,既然為平面且專業的媒體,數據的提供也是重點,而非只流於單向受播的市調。

台南市 陳彥廷

從「大同再造」看政府年輕化

打從兒時就對大同公司的廣告歌曲耳熟能詳,一句句「大同、大同國貨好!」響徹雲霄,而且該公司更以「復興中華文化,邁向世界大同」的豪語,令人心為之一振。

每每讓我在選擇家電用品時總投注更多的關愛眼神在這「國貨之光」上,但往往在與進口家電比較之下,發現同樣的東西除了價錢高外,在功能及外觀上也並不討好,甚且連店家都不建議購買。

其實想想近十多年來,大同給國人的印象除了廣告歌曲或大同寶寶之外,公司的產品只有以「耐用」取勝的舊上海老式電扇,再不就是留學生放洋一定攜帶的電鍋,其他產品似乎乏人問津。

不過看了《遠見》217期「林郭文艷讓大同變年輕了」一文,才發現大同似乎生氣蓬勃了起來。

再想想自己的國家吧。「年輕化」曾是令人多麼地期盼,但是「新」政府內的「年輕人」們的所作所為,比起過去更露骨、更不堪、執行力更差,可見年輕化並非萬靈丹,還要有像林郭文艷般的能力及抱負,不然也是惘然!

台北市 彊蕃培

好品德比高學歷更重要

閱讀《遠見》6月號「品德管理」報導,發現與我多年來汲汲構築的「品德教育」夢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國中時我是成績好的班中倒數幾名,所以能深深體會最後幾名的滋味。在教會工作的這些年間,也都一直擔任青少年輔導,當中有些孩子因為家庭或其他原因而跟不上學習,班上老師也心有餘而力不足,沒辦法幫上這些臨近邊緣的孩子。

而我們的社會資源又明顯不公平,家境好的孩子,父母親到處送他們上補習班,可是後段班的孩子呢?只有當他們中輟或到少年觀護所時才能獲得社會資源,可是這樣的補助真的幫助孩子了嗎?

我們教會在今年5月底搬到花蓮中華國小附近,那裡有足夠的空間可開放給社區民眾,我就開始在想哪一族群是最需要幫助的?

思考過程中,青少年的需要漸漸浮現,於是有了「217充電站」的構思,希望透過充電站讓社區中國小五年級到國中三年級的同學建立自信,並有好的品德(負責任、自律等),這些都比高IQ或高學歷更重要,尤其在台灣平均學歷提高但犯罪率也跟著提高的同時,我想大家會有跟我一樣的想法。

花蓮市 李仁愛

(本欄歡迎讀者來函,投稿如錄用,將致贈精美禮物一份。因篇幅有限,本刊具有刪改權。)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