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服務從尊嚴出發

張元祥
user

張元祥

2004-09-09

瀏覽數 28,150+

服務從尊嚴出發
 

本文出自 2004 / 9月號雜誌 第219期遠見雜誌

「阿婆,卡小心唷,樓梯ㄟ滑,」清明節的前一天,台北天空下著傾盆大雨,首都客運前董事長李博文站在富德公墓靈骨塔前,撐著雨傘攙扶著老太太步下公車。

「他們真的很厲害,連掃墓公車也能弄出這麼多花樣,」台北市交通局祕書張靜怡說。從掃墓圖樣的站牌設計、山下乘車站的坐椅、茶水供應、山上轉乘站的托兒照顧,甚至連鐮刀、掃帚等掃墓工具都可以免費借用。

「我們提供的不只是掃墓公車,而是一個尊嚴愉快的旅程,」擔任董事長達十七年的李博文,曾被延攬進入市府團隊。首都目前則交由太太高貴卿經營。

首都客運近年來得獎無數。1998年第一家取得國內陸運業者全公司ISO 9001品質管理系統認證、2004年通過歐美風行的SGS Qualicert服務驗證;2000年後,更獲得「台北市聯營公車營運服務指標評鑑」十連霸的光榮紀錄。「幾乎能得的獎項與榮譽,都被首都整個包辦了,」台北市議員李慶元歎道。

除了聖誕公車、年貨公車、棒球公車……琳瑯滿目,首都司機還會親切的播報站名、招呼長者上下車及詢問乘客冷氣舒適度,「他們的服務好到有時讓人起雞皮疙瘩,」一位乘客比較其他公車司機的服務後說到。

「首都客運就像是客運業的麥當勞,它從根本衝擊了數十年來公車的營運生態,」一位競爭對手形容。

早年台灣的客運路權,多由地方民意代表承攬,路線的優劣,直接決定了公車的營運績效,服務的好壞反而成為其次。「小時候寫作文,談到公車都沒好話,不是『擠得像沙丁魚』就是『車掌的晚娘面孔』,」李博文回憶,小學時要從三重搭公車到市區,經常要等三、四班公車才能「塞」進門縫裡,到學校往往已滿身大汗,「難道坐公車就一定要放棄尊嚴,忍氣吞聲嗎?」直到大學時代,父親李炳盛買下三重客運以及後來的首都客運,才讓李博文有機會實現他的客運改革夢想。

服務業關鍵在尊嚴

但是,早年的首都客運,經營路線不佳、員工紀律散漫,負債更高達新台幣8000多萬元,甚至面臨發不出薪水的窘境,當初的合夥人也紛紛撤資淡出。1981年李博文從美國學成返國,被安排到三重客運擔任副總經理,學習客運的經營與管理,並在1985年轉任首都客運擔任總經理。

「首都一定要突破、轉型,不然只有死路一條,」李博文帶著三重客運的成功經驗,開始著手整頓搖搖欲墜的首都客運。「首都是服務業、不是運輸業,而服務業的關鍵就在人的尊嚴,」李博文說。

由於首都當時是被併購的公司,為了顧及員工感受,細心的李博文堅持不聘用外部經理人,而從內部提拔優秀的幹部。「找到對的人充分授權,他自然會覺得受到尊重,肯為你賣命,」當時李博文根據員工的經營績效與忠誠度,拔擢具有潛力的基層員工擔任公司要職,後來也都成為首都的主力戰將。首都客運的總經理李建文原本是一句台語也聽不懂,卻在十分重視台語能力的客運業服務了二十年,一路從首都客運的站管人員做到今日的高位。

此外,李博文更把大量心思放在司機的遴選上。當時的客運業都喜歡晉用資格老、技術好的老駕駛,但往往也帶進不好的職場文化。「我喜歡用沒有經驗的新駕駛,他們的可塑性最強,」這項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首都超過八成的司機過去都沒有從事客運的經驗。

早年李博文親自面試每一位應徵的駕駛員,嚴格要求司機不能吸菸、嚼檳榔。此外,首都客運率先要求駕駛員穿襯衫、打領帶,「駕駛員穿得體面、有尊嚴,自然不會做出沒有尊嚴的舉動,」李博文說。除了衣著,李博文並著手改善司機休息區環境,從個人專屬置物櫃、洗手間整建到冷氣空調,就是希望提供員工最好的後勤支援。「這裡的待遇只算平平,但是當首都的司機是一種尊嚴,」到首都兩年多的吳建輝,過去是麵包廠的師傅。

「司機受到尊嚴的對待,自然會尊重的對待每一位乘客,」李博文認為「尊嚴」才是首都客運的核心價值與目的,服務與創意只是達到目的的方法罷了。「在首都,以客為尊的企業文化,真正內化到每一個員工心中,」台北市議員費鴻泰比較各家公車的經營服務後指出。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除了營造「以客為尊」的企業文化,在首都更力行「走動式管理」。為了照顧司機與員工這些「內部顧客」的需求,李建文絕大多數的時間都在各個廠站找問題,「第一線才會有產值,辦公室的天花板不會掉下錢來,」每到一個外廠,李建文就會觀察員工的士氣以及打招呼的熱情程度,「只要打招呼的聲音比較小,我就知道這個站可能有問題了。」

模範生也會犯錯

ISO 9001品質管理系統認證的肯定,並不等於行車安全的絕對保證。1999年4月8日首都客運發生了台北有史以來最大的交通意外,一輛首都客運226路公車高速衝撞前方等待紅綠燈的車群,造成了一死三十七傷以及十三部車輛的損毀。這對一向以高標準自我要求的首都來說,無疑是沈重的一擊,連續三年的交通評鑑第一名也為之中斷。而事故調查報告的結論是「駕駛員一時喪失行為能力」。

事後首都客運除了立刻與死者家屬協調理賠外,並且指派公司幹部一對一服務傷者的需求。「首都的誠意沒話說,幾乎沒有家屬抱怨,」當時協商賠償事宜的議員費鴻泰回憶。

「司機中邪」並沒有成為首都自我脫罪的理由。除了善後的危機處理,首都客運更與「航醫中心」合作,不但進行例行性的體檢與尿液檢測,更以飛行員的標準,針對所有駕駛以及新進司機進行「心理諮商檢測」。除此之外,還主動將公車行駛速限調降為四十公里,以有效降低公車的肇事率,這項措施後來更推廣到所有公車聯營業者。

「我第一次體會到『危機就是轉機』,」李博文認為,這次的經驗讓首都學習到在服務、制度、營運之外,更重要的就是風險控管。「企業營運風險是必然的,我們只能用更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才能降低風險,」李博文說。

面對未來的挑戰,「首都的瓶頸,在於它已經達到『最適規模』,」曾深入研究聯營公車生態的泛亞會計師事務所丁金輝會計師分析,以目前法規規定,公車業者的「服務指標評鑑」必須連續兩次乙等而且退步,才能收回路權重新分配。換句話說,要等同業「凸搥」,首都才有機會「坐大」,因此首都的營運績效很難再大規模的提升。

費鴻泰也認為,以公車客運業「半獨占性」的企業型態,首都表現得再好,充其量也只能獨善其身,很難對競爭者產生立即的威脅,而將來捷運路網的陸續開通,更會對首都造成嚴峻的挑戰。

老三精神突破困境

「捷運到不了的地方,就是首都生存的空間,」曾經擔任過捷運公司董事長的李博文分析說。

除了將過去「長途客運」轉型成「接駁路線」外,首都客運接下許多台北市公車處民營化後釋出的「服務路線」,讓這些過去被視為賠錢貨,但有發展潛力的路線起死回生,甚至轉虧為盈。

以主跑陽明山的「小15路」為例(見表二),首都客運接手後,雖然行駛車輛數沒有大幅增加,但在大幅增加行車班次,方便民眾搭乘、安裝公車衛星定位、網路及時查詢公車位置等服務後,營收立刻躍升84.1%,「捷運總開不上擎天崗吧!」李博文笑著說。

「從首都客運上,我看到台灣下一波服務業的競爭力,」台北市交通局長林志盈說。

家中排行老三的李博文,在黃金路線取得不易的困境下,正逐步將首都的觸角從三重伸向台北市的偏遠角落,建構首都客運下一波的事業版圖。「我想這就是老三精神、也是首都精神,只有創新與突破才能出人頭地,」李博文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