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強化優勢 留住外商腳步

林宜諄
user

林宜諄

2004-09-09

瀏覽數 19,800+

強化優勢 留住外商腳步
 

本文出自 2004 / 9月號雜誌 第219期遠見雜誌

根據《遠見》雜誌於8月針對在台美商及歐商進行的「外商投資台灣意願調查」,今年有超過兩成(22.6%)的外商肯定台灣政府處理企業投資的整體表現,雖然仍有三成六(35.9%)表示不滿意,但比起去年僅有不到一成(8.1%)滿意,今年外商對整體投資環境的滿意度確實提升了不少。

走過2001年以來的經濟低迷,隨著2003下半年全球景氣漸趨復甦,不論國際競爭力評比或外商投資金額,都透露出台灣經濟前景的正面訊息。「外商投資滿意度的高低,其實與外在景氣有很大關連,」行政院經建會主委胡勝正說。

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外人直接投資台灣金額從2000年站上75.6億美元的高點後開始下滑,連續兩年跌幅超過三成,去年終於向上反彈,成長10.5%,達35.6億美元,一改民進黨政府上台後外資一路撤退的局面。

今年上半年外商投資金額約為16.5億美元,能否繼續成長,仍有待觀察。不過,《遠見》調查發現,近四成(39.8%)外商表示對台灣未來一年經濟成長的表現,抱持樂觀。

再不三通,兩年後要撤資

儘管今年外商對台投資滿意度提高,但《遠見》調查卻發現,有將近兩成(19.4%)的外商表示,未來兩年內會縮小在台的投資規模,比去年提高近一成;四成七(46.5%)表示會維持現狀,比起去年少了一成;32.6%會擴大投資規模,只比去年增加三個百分點。

如果未來兩年內,兩岸的人員與貨物還是不能直接往來,高達四成(41.3%)的外商表示會考慮縮編在台營運規模,甚至遷移至大陸,是去年(19.4%)的兩倍;至於去年有六成六(66.1%)的外商表示不會調整在台營運,今年仍有六成(58.7%)堅持如此。

直航議題顯然成為外商企業最迫切關注的議題。《遠見》調查結果顯示,受訪外商認為,要改善台灣投資環境的當務之急,首在開放兩岸直航(75.2%),其次是穩定國內政局(45%)和簡化透明法令規定(45%)。(頁146表五)

今年5月,美國商會發表「2004台灣白皮書」,其中對台灣政府的首要建議,就是加強與中國大陸的經濟整合。白皮書中指出,因兩岸缺乏直航所增加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已成為企業營運的一大阻礙,並迫使許多跨國企業將負責大中華區業務的高階經理人,從台灣遷往香港、新加坡或上海,「缺乏直航已成為台灣自我孤立於亞洲成長最快速市場之外的象徵。」

美商戴爾(Dell)日前決定把採購中心從台灣移到對岸。「很顯然,是這邊的溝通(communication)和運籌(logistics)發生問題,」一位外商說。

軟體大廠美商甲骨文(Oracle)每次要召開亞洲區域高階主管會議,寧願選擇遠一點的新加坡,也不會選擇台灣。因為大陸高階主管無法全部來台,即使台灣政府最近已開放申請,但仍需要有擔保人,以確保大陸人士來台後不會落跑,且申請作業需要時間,緩不濟急。

「台灣已經失去地理優勢,就像隔壁鄰居雖然跟你家距離最近,但因為對方爸爸不准小孩彼此認識,所以他女兒寧可跑遠一點去約會,最近的地方反而是最遠的地方,」甲骨文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吳昇奇歎了口氣。

美國商會執行長魏理庭(Richard R. Vuylsteke)強調,直航不只是政治議題,而是時間和成本的經濟問題,不直航,台灣將漸漸被視為單一市場(local market),而非區域市場(regional market)。

歐洲商務協會執行總裁紀維德(Guy Wittich)認為,不直航雖不會立即減少投資,但若長期不解決,等到有一天經營成本高於獲利,外商自然會離開,「目前政府已採取『境外直航』的變通辦法,但要特別注意,台灣是否有一天會被pass by(忽略)。」

針對三通議題,日商與歐美商的觀點就大不相同。台北市日僑商會理事長石丸慎太郎並不認為三通問題足以動搖日商在台投資意願。「直航會比較方便,但對實質經濟影響不大,」他表示,日商與台商合作多年,已累積很好的經驗,除了以台灣為跳板到東南亞投資,也把在台的成功經驗移植到中國市場,最近更出現日商在台設立子公司,再由台灣這邊到中國設立孫公司的現象。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安內也要攘外

去年8月陳水扁總統曾提出直航時程表,原本預估如果一切順利,今年底就可兩岸直航,如今何時三通仍遙遙無期。「政府的立場非常清楚,就是我們願意三通,但是主控權並不在我們手上,」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說。

陳水扁總統順利連任後,提出2006年推動公投制憲,2008年實施新憲的目標,讓外商對兩岸關係前景更生疑慮。調查發現,五成五的外商認為未來兩岸關係將走向惡化,只有一成(10.3%)認為會有改善。

不過,只有三成七的外商明確表示,其投資意願會受執政黨推動修憲和公投議題所影響。

魏理庭和紀維德同時認為,外商企業相對較不擔憂台灣內部政治穩定的問題,外部國際環境才是重點。

一位外資金融主管也指出,台灣在許多自由貿易協定有被邊緣化的現象,勢必影響未來外商來台投資的意願。

「在區域經濟興起的趨勢下,未來貿易及關稅的壁壘(barrier),將取代國家的界線,台灣不能再局限於政治議題,必須跨出來,」在美國工作十一年多才返台服務的吳昇奇強調。

此次調查顯示,營業執照取得(57.1%)、稅務與行政規定(44.4%)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39.7%),是外商普遍認為限制其在台營運和業務成長的主要因素。

經建會主委胡勝正表示,現在台灣要強化發展服務業,為了鼓勵外商參與,已經放寬營業執照申請,改採負面表列方式,除了特定產業不許經營外,「沒有不准,都可以投資。」

台灣的稅制複雜,未與國際接軌,一直讓外商企業感到頭痛。今年5月中旬,財政部臨時發布一道解釋令,要針對上市公司海外承銷案的手續費課稅,還要往前追溯五年,引發多家外商投資銀行質疑,因為目前亞洲國家中尚無對國際承銷費用課稅的例子。

日商大和證券亞太區總裁黃清苑指出,台灣稅制與國際仍有一段落差,稅務規定應該透過修法程序,賦予法源地位,不能老用行政命令來決定。

另外,電腦與電子業、生物科技、金融、觀光旅遊以及企業服務,都是外商看好台灣最有發展潛力的前五項產業。

國內光電產業因「群聚效應」,近年來吸引了不少日商投資,今年第四季台灣面板業在「聯日抗韓」策略奏效下,產值可望超越韓國,取得世界第一。

紀維德觀察指出,除了英飛凌(Infineon)、默克(Merk)等高科技歐商看好光電業和半導體業前景,持續擴大對台投資外,多家大型零售業者和歐洲精品業者,也看中台灣人的高消費力,紛紛進場加碼。今年歐商在台一口氣增加五十家公司,「整體而言,歐台貿易持續成長,進口大於出口,以零售業成長最快。」

隨著台灣進入富裕社會,高資產客戶愈來愈多,財富管理市場形成可觀商機。繼瑞士銀行集團(UBS)四年前在台設立據點後,美商花旗集團去年也在台正式設立私人銀行業務據點,替台灣客戶承作境內(on-shore)投資服務。

過去來台美商以製造業為主,如今改以金融服務業居多。「雖然製造業西進外移,台灣在運輸、能源、建築等服務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如果能開放投資,美商絕不會缺席,」魏理庭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