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一世紀,構建和平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創造繁榮的人,才是真正的功臣。當前兩岸最需要的就是這種英雄與功臣。
歐洲領袖們說:「當政治難題無解時,試著從經濟互利中找解答。」
(一)偉大的新歐盟
在全球注視下,擴大的新歐盟終於2004年5月1日在藍星旗飄揚下宣告成立。那就由原來的十五個會員國,擴增至二十五個會員國:接納了波蘭、匈牙利、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十個新會員國。其人口近四億五千萬,變成僅次於中國大陸與印度的世界第三大集團。新歐盟的疆域已由大西洋延伸至波羅的海,自北極海至地中海,就區域聯盟而言,已超過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為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
試看近年來歐盟領袖的心聲:
捷克前總統哈維(Vaclav Havel)指出:「如果這波歐盟擴大失敗,就等於錯失歷史契機,未能創造和平、穩定及繁榮。」
英國首相布萊爾語重心長地說:「回顧歐洲歷史,我們看到無數的戰爭和衝突,現在我們正在統一歐洲,這是值得驕傲的時刻。」
歐洲委員會主席普魯迪更高亢地說:「十個新會員國入會,終結了歐洲的分裂,歐洲將首度合為一體。」
幾乎在同一時間,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接納了過去東歐為主的十個新會員國。歐洲人興高采烈地說:「這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都發生了!」
西德前總理柯爾在慶祝大會中含淚宣稱:「歐洲絕不會再有戰爭。」
此刻的歐洲,已經打破了半世紀以來東西兩大陣營在軍事上的威脅及經濟上的排斥。「鐵幕」成了歷史上被嘲笑的名詞,「戰爭」再也不會是歐洲人的夢魘。
在二十餘國領袖相互擁抱,慶祝新歐盟誕生的時刻,全球人民不得不對這些深具大格局、戰勝了狹隘的民族主義與地方利益的政治家肅然起敬。
(二)曲折的大中華經濟圈
在地球的另一端,自十九世紀以來,一直被西方列強輕視的中國與中國人,也正在經歷著一場空前的經濟整合。這是人類歷史上最難以捉摸的經濟整合;不僅外國人難以想像,中國人也難以理解。因為不像歐盟,它的整合過程是困難重重,但是它經過二十餘年默默的運作,市場經濟的力量終於漸漸抬頭,這就是大中華經濟圈(Greater China)在跌跌撞撞中,曲折迂迴的形成。
這些地區的經濟互動,有人稱之為「大中華經濟圈」(Greater China),有人稱之為「經濟中國」,有人稱之為「兩岸共同市場」(Chinese Common Market);最近更有人提出「經濟一中」「兩岸經濟體」等。每一個名詞所意念互動的特質與條件固有不同,但最基本的精神是,台灣與大陸要能克服政治上的障礙,展現兩岸良性的經貿互動,追求雙贏。
這些名詞大體上是指結合台灣與中國大陸(特別是指沿海經濟特區)的生產因素——勞力、資金、原料、科技,同時借重台港地區在產銷、金融、服務、市場經濟運作下累積的經驗——減少相互之間的人為障礙,謀求全體中國人的經濟利益,提升全體中國人的福祉。
基於台灣與大陸之間當前存有的各種障礙,尤其是為了要減少台灣地區的疑慮,兩岸經濟力量的整合必須要以漸進的、穩健的方式進行。
「大中華」沒有經濟實力,中國人在世界舞臺上就沒有發言權。這就是說,沒有「經濟」,也就沒有「大中華」。
「經濟中國」是增強大中華——大陸、台灣、港澳——經濟實力的一條捷徑。
我們認為:大陸不改革,中國沒有希望;兩岸不交流,台灣沒有前途。儘管速度可以更快、幅度可以更大,但大陸在改革中、兩岸在交流中。因此,從長期來看,對未來的合作沒有悲觀的理由。
「經濟中國」之有誘因,從台灣觀點來看,是因為它提供了多種可能性:生產因素互補、大陸市場充滿潛力、投資得以擴大、貿易得以增加、產品得以行銷、品牌得以建立、有利於進軍世界市場與長期互利。
這種誘因是來自市場經濟下,企業追求生存、發展與利潤的本能與雄心。
具體地說,兩岸之間:
● 比較利益法則的追求,增加了互利。
● 生產因素的互補,增加了生產力。
● 產業規模的擴大,增加了競爭力。
● 在同一時空的兩岸發展過程中,各有所長,各取所需。
(三)歐洲「單一市場」對「經濟中國」的啟示
如果引述歐洲變成單一市場後的大格局,北京與台北能否從這些大開大放中得到啟示?
歐盟的會員國中的人民、商品、資金、勞務都可以自由來去流通。例如:
● 手持其中一國的簽證,入境後就可以自由地到其他會員國。
● 任何一國的專業性及技術性人員,可在各國尋找他們喜愛的工作。
● 人民可以任意選擇在任何一國退休。
● 一張政府文件,就可以取代七十張各國海關表格。
● 學生可以在任何一國選擇大學就讀,學位或文憑將會得到各國承認。
● 通過各會員國的貨車,再也不需往邊境檢查,運貨時間和成本可以大量降低。
● 商品與勞務因競爭激烈,消費者可得到更多的好處。
歐盟會員國的這種大氣魄的互惠、互信、互利以及相互的良性競爭,是否會使兩岸的官方深思?
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歐洲,曾陷於二次大戰烽火、獨裁者當權、經濟大恐慌的災難之中。今天彼此居然能放棄歷史上的仇恨與民族間的自負,建立一個增進全民福祉的經濟共同體。這種大格局的思考不值得步步為營、處處設防的兩岸領導階層深思嗎?對歷史的教訓不能健忘,但不能永遠在它的陰影下猶豫不前。
歐洲人說:「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美洲;1992年,我們終於發現了自己。」
台灣海峽兩岸的中國人,何時才能真正發現屬於自己的中國?
觀察兩岸關係素有新意的沈君山教授,4月上旬在台北發表《浮生後記》一書時,提出了一個很深入的看法。他說:「目前兩岸與國際情勢有三個圈子:台灣的圈子,本省人強勢,外省人弱勢;大中國的圈子,大陸強勢,台灣弱勢;世界的圈子,美國強勢,中國弱勢。一個圈子裡,大的、強勢的容讓著小的、弱勢的,才能團結融合;也才可能在更大的圈子裡,增加競爭力量。」
從這段話中可以推論出:沈教授希望對岸「必須放棄一些,才有收穫。」
從「經濟中國」大格局的思考,回歸到現實世界,我們不得不有做中國人的沈痛。兩岸的中國,為什麼出不了以中華民族利益為念的大政治家?他們應當勇敢而堅決地放棄歷史上的恩怨是非,為下一代的中國子孫謀求最大的福祉,為未來的中國前景尋找最佳的選擇。
(四)兩岸領導人的最佳時刻
遠在1919年前,國父孫中山就以英文寫出了偉大的《實業計畫》,書名是《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當時國父是想借重西方的技術、資金與人才,來協助落後的中國變成現代化。
二十一世紀初,大陸地區以外的中國人,累積了不少技術、資金與人才。這正是以中國人的力量來建設「經濟中國」的最佳時機。
「經濟中國」的理念,提供了海內外中國人一個討論架構。當前仍存有各種障礙,但從長期來看,任何一方甚至美、日等國,都阻擋不住四種為「經濟中國」催生的力量:
(1)比較利益法則帶給雙方的經濟利益。
(2)兩岸經濟整合帶來「雙贏」的吸引力。
(3)經濟雙贏遲早會替代政治考慮,變成主導的力量。
(4)區域經濟擴大中,兩岸相互扶植的必要性。
兩岸經濟整合的理念,提供了兩岸人民與政府共同努力的一個重要方向。有人會以兩邊政治體制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差異以及小格局思考下養成的保守、恐懼,反對「大中華經濟圈」的發展。但是,經濟互利的勢頭是擋不住的;事實上,二十多年來,早已在沒有「名分下」運作。
既然經濟整合的大趨勢是如此勢不可擋,台灣與大陸本來就是同文同種的同胞手足,為什麼還不能減少猜忌與防範?超越各種藩籬與鴻溝?為兩岸人民開創雙贏的天下?這真是兩岸領導階層展現大政治家才華的最佳時刻。
編按:高希均教授新著《八個觀念改善台灣》將於8月底由天下文化出版,系列轉載本期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