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金曲,讓你免費快樂下載」!這是國外檔案分享網站最常打出的口號。不過,正當使用者開心下載好康音樂時,美國錄音產業協會(RIAA)的「緝私」技術可能已在悄悄擷取網路使用者資料,針對盜版行為進行蒐證。不出幾個月,使用者可能就要付出法律代價。
盜版已使音樂、軟體、電影等產業深受重傷。舉例而言,2000年時,盜版行為已在歐盟奪去一萬七千一百二十個工作機會,國內生產毛額每年因此減少74億美元。RIAA也指出,音樂盜版CD使美國唱片業一年減少42億美元的收入。根據商業軟體聯盟(BSA)最近發布的數字,去年全球民眾所安裝的電腦軟體中,有36%為非法盜版,中國大陸則是「智慧海盜」之首,盜版率高達92%。
隨著科技進步,情況還會更糟。過去的盜版事業可能是由地下工廠所把持,壓製光碟片對外販賣,執法機關還有可能積極出擊,一舉查獲。現在網路無遠弗屆,偷竊智慧財產的海盜已搖身一變,成為成千上萬、來自四面八方的匿名使用者,利用網路平台交換各式各樣的檔案,警察再也無法一一擊破。
唱片公司可能是受檔案分享網站影響最大的產業。原本業者還苦口婆心,試以道德勸說,但是光憑話語,難有殺傷力。此後雖然相關單位採取法律行動,曾使音樂檔案分享網站Napster一度閉站大吉,但是仍有不怕死的網路業者如Morpheus、Grokster前仆後繼,提供網友交換檔案的平台。
根據美國《BusinessWeek》報導,早在2002年夏天,RIAA眼見逼使檔案交換網站關門,仍難有效遏抑盜版,已有人建議直接拿分享、下載檔案的一般使用者開刀,不過大多唱片公司主管仍然心存忌憚,不敢惹毛消費者。然而2003年4月25日洛杉磯聯邦法院判決Morpheus及Grokster仍可繼續營業,讓唱片業終於鐵了心,決定展開法律行動。
唱片公司訴諸法律行動
去年6月,RIAA展開蒐證,以科技反制盜版音樂使用者。RIAA的手法是先在網路上「放出」有若緝毒犬的「緝私軟體」。據報導,RIAA先在分享網站鍵入最近排行榜上的流行歌曲,找出網路上有哪些人正在分享檔案,接著再以這些使用者的暱稱為關鍵字,搜尋他們另外還下載、分享哪些歌曲,如此一來,一首歌就可揪出一連串的使用者。待罪證確鑿之後,接下來只要向網路服務(ISP)業者詢問使用者的真實身分即可。
去年9月8日,RIAA正式開鍘,起訴了兩百六十一位使用者,之後每個月的起訴人數,多在四、五百人之譜。從去年9月到目前為止,美國已有三千多人因為分享盜版軟體,被RIAA告上法庭。
縱使RIAA的控訴行動如火如荼,執法單位卻常潑以冷水。去年底美國聯邦上訴法院判決,由於缺乏法律基礎,RIAA不得要求網路服務業者透露下載音樂網友的身分。另外,荷蘭最高法院也判決檔案交換業者KaZaA對於網友利用該軟體下載檔案的行為,不需負責。
檔案分享網站也紛紛推出新版軟體,強調可以保護網友身分。現在最火紅的檔案分享軟體則是Earth Station 5,業者保證無論下載或是上傳檔案,該軟體可以絕對阻斷RIAA的追蹤。英國《經濟學人》指出,自從RIAA宣布要控告交換檔案的網友後,九十個小時內該軟體即被下載了一千六百萬次。截至目前為止,功效看來甚佳。
電影業者積極備戰
相較於唱片公司,國外電影產業的情況似乎稍微好些。主要原因是消費者對於電影及DVD的價格,覺得還可接受。更重要的是,技術問題尚難突破。由於電影檔案較大,下載時間很長,一般網友較沒耐心等上一兩個小時下載影片。
不過電影業者同樣也隨著科技進展,漸漸落入險境。首當其衝的是燒錄機價格下跌,幾乎已經成為電腦基本配備,可助長盜版影片燒錄流傳。更直接的威脅是,網路頻寬不斷加大,傳輸檔案的速度加快,網友分享電影檔案將會愈來愈便利。
對此,電影業者也開始有所防範。除了與執法機關合作外,也從加強防盜版技術著手。例如發展「數位著作權管理系統」(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將來觀眾一旦以DVD欣賞電影後,影片內容也會自動刪除。
比起RIAA雷厲風行防制盜版,美國電影協會(MPAA)更訴諸「愛的教育」。MPAA已與青少年團體合作,為學校設計課程,教導拒絕盜版的觀念。不過根據美國一項非營利組織調查,65%分享音樂或電影檔案的網路使用者,根本不在乎自己的行為是否違反著作權法。於是,MPAA又推出溫情攻勢。去年7月,MPAA又找來一群畫家、特技演員、化妝師等拍攝宣傳短片,訴說他們如何因盜版蒙受損失。
上述作法是否有效,仍待考驗。不過娛樂界人士建議,業者倒是可以換個角度思考。美國電子音樂大師摩比(Moby)即指出,唱片業者應該要揚棄現在的商業模式,不需要在行銷上花大錢。他認為,行銷費用起碼可以減少五分之四。如此一來,唱片售價可以壓低,再加上多多利用網路行銷管道,唱片業還是可以反敗為勝。
轉換商業模式解套
同樣面臨智財權捍衛難題的還有軟體公司,其中對盜版最為頭痛的,非微軟莫屬,微軟在中國大陸業務難以開展,更與盜版猖獗脫不了干係。微軟早在1992年進入中國,十幾年來一直與中國大陸的眾多盜版商搏鬥。不過據《Newsweek》報導,到前為止,大陸民眾所用的軟體中,還有90%源自於盜版軟體。
微軟過去也以各種方法解決盜版問題,例如與當地公安密切合作,或是嚴詞指責不肖盜版業者、控告使用盜版軟體的公司等,但是仍未見成效。《Newsweek》指出,關鍵在於執法不彰,部分政府官員認為,微軟產品本來定價極高,一般人本就難以負荷,加上大陸人民所得又不高,何苦還要嚴加執法,讓這些民眾生活雪上加霜?
經過幾年在中國市場的生聚教訓,微軟最近改變態度,打算以「合作代替對抗」,先從政治及商業精英階級下手。例如幫助北京當地建立國內軟體工業(這些新發展的軟體多與微軟產品有關),或者與大公司分享更多技術等。微軟希望藉著與客戶打好關係,來吸引更多合法使用者。
不過,對於微軟無法開拓中國市場,最基本的問題在於——產品價格過高,微軟的態度還未見軟化。
雖然微軟在泰國等國家,試著發行功能較少、價格更便宜的作業系統版本,但是微軟中國市場的主管指出,微軟還不考慮在大陸採行類似作法,「畢竟在中國大陸,愈來愈多人肯掏錢購買手提電腦等高級品,軟體也沒必要降價。況且,中國民眾其實科技水準不錯,應該對功能較少的軟體沒興趣吧!」
微軟的新策略可否成為其他創意內容產業防盜的參考指標?短期內成效尚難評斷。但是,至少微軟十多年經驗顯示,面對洶湧的盜版浪潮,傳統「訴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手段,在這場智慧保衛戰中,已難奏效。重新思考,從商業模式下手,改變使用者習慣,或許是另一道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