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氣象預報的印象,還停留在電視台氣象主播站在衛星雲圖前,依據中央氣象局提供的資料,誦念明日陰晴冷暖,那麼你就太小看這門行業了。國外的氣象產業,不只是大氣科學、資訊工程的集合體,更融合行銷企管知識,為各行各業量身訂做經營策略建議。
有句成語說,「失之毫釐,差之千里」。這句話也可應用在天氣對於企業獲利的影響。美國氣象公司AccuWeather總裁邁爾斯(Joel Myers)指出,「雖然可能只是一、兩度的差異,但是沒有依據氣象變化做好規劃的公司,損失可能是以數百萬計算。」
服裝業及食品雜貨業可能是最需要「看天吃飯」的行業。根據英國的市場分析公司Datamonitor 在2003年所做調查,英國服裝及食品雜貨業因為沒有依據氣象變化調整經營策略,一年的損失可達45億英鎊(大約為新台幣2811億元),等於是兩者合計一年營收的5.7%。
Datamonitor指出,如果企業能隨時掌握氣象動態,依據資訊調整產品的進貨、上架量,以及賣場陳列方式,同一件產品的銷售量可能會狂增三倍至四倍。例如英國大型超市Safeway在復活節之前,就先看準復活節的天氣不僅一反春寒料峭,還將會是炎熱難當,因此預先調整產品庫存量以及店內促銷活動,最後當天業績果然突飛猛進。
不過氣象情報不只應用在民生產業,對於貨運、農業、營建,甚至是娛樂產業都很重要,例如高爾夫球場為了養護草坪,必須知道特別時段、特定地點的雨量及風向,才能決定噴灑農藥的方向及劑量,遊樂場也要充分掌握天空雲層變化,決定是否開放部分遊樂設施,以避免突然的雷擊讓雲霄飛車上的遊客措手不及。
由於各行各業對於天氣情報需求大增,國外的氣象預報單位也樂得賺大錢。英國《經濟學人》指出,英國政府氣象局生財有道,一年的收入就有4000多萬美元,法國的氣象局將天氣預報賣給商業電視台,每年也可獲得32萬美元的收入。其他民間業者眼看商機不可錯過,也紛紛爭食大餅,甚至各自標榜特色,才能在這塊市場中脫穎而出。其中最為顧客所需要的服務,就是《經濟學人》所稱的「高解析度氣象資訊」。
舉例而言,一般民生氣象預報範圍,多以城市為單位。不過在「高解析度氣象」資訊中,可以精細到以方圓一公里為範圍,甚至是某個建築物周遭的溫濕、風向、降雨機率。
例如,美國的氣象公司Meterologix便能以手機傳訊,專門提供顧客其工廠、倉儲廠房等特定區域,每小時的氣候變化。此外,Meterologix也可以針對客戶的特殊需求提供專門情報,例如貨運公司可能需要高速公路全線的氣候變化,輪船公司可能得要隨時知道航線的最新氣候狀況。
但是光有單純的氣象訊息,還是不能滿足客戶需求。經過加工分析的「資訊」才能真正發揮效益。英國的Met Office便嘗試結合氣象資訊與客戶的物流系統,一旦符合某種氣候條件,便可顯示貨品的需求及銷售量。如此一來,客戶更可即時地決定該有多少庫存及上架數量。
拜科技之賜,這幾年來業者廣布氣象感應站、改進超級電腦運算模型,未來三、四年更可能借助運行軌道較接近地面的繞極軌道衛星(polar-orbiting satellite),測得更精細資料,另外再輔以從各國公共氣象台得來的資料,以業者匠心獨具的企管知識包裝,便可以呈給客戶豐富的氣象大餐。
不過前途不可限量的氣象情報公司,事實上也面臨挑戰。
首先是顧客所需的資料若愈求精細,就需要計算能力愈好的超級電腦。但是該種電腦價錢昂貴,即使氣象情報公司收入頗豐,也是一筆不小開支。
此外,氣象並非一成不變,運算模型也需常常更新,又是一筆大花費。
另一個問題是資料來源。目前氣象情報公司多從各國政府取得免費或收費極為微薄的資料,加工之後再利用販售,對於氣象情報公司來講樂得利用資源,但是看在各國政府眼裡,不免怨歎私人企業得了便宜還賣乖,與政府單位搶占市場。對於「氣象預報」有無「智慧財產權」問題,已經引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