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遠見39週年 遠見39週年 訂兩年送一年、訂一年送半年 再送暢銷好書

龍應台:多走三里路,才會發現社會真正的需要

遠見高峰會20週年,經典演說回顧〉文化領袖篇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2022-11-01

瀏覽數 15,500+

2014年峰會,文化部長龍應台獲頒「傑出人物獎」並發表演說,勉勵大家關懷社會,實踐自我。蘇義傑攝
2014年峰會,文化部長龍應台獲頒「傑出人物獎」並發表演說,勉勵大家關懷社會,實踐自我。蘇義傑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今年適逢遠見高峰會20週年慶。歷年來,許多重量級人物在峰會中的智慧結晶與精闢見解,迄今仍影響深遠。《遠見》嚴選各界領袖的重要演說,帶您回顧經典、展望未來!

2012年,知名作家龍應台轉換身分,成為文化政策的制定者,積極整合組織及轉型,在文化基礎建設的道路上,播下一顆顆種子,召喚不同族群,彼此連結與融合。2014年遠見高峰會,時任文化部長的龍應台獲頒「傑出人物獎」並發表演說,她在會中勉勵大家,多觀察身邊的細微事物,關懷社會;也不要貪圖一時的小確幸,應該訂定宏遠的目標,努力實踐自我。以下為龍應台的精采演講內容:

2014年有三件跟印度有關的新聞,吸引我的目光。

第一是3月時,印度推出了有史以來第一個由太陽能驅動與處理的馬桶。新馬桶完全不需要用水沖,而是利用太陽能,將人類排泄物用熱處理後,轉換成可再利用的乾淨物質。目前人類使用的馬桶是1775年發明的。

第二是6月時,印度發射了自己研發的火箭。新總理(莫迪)非常驕傲地說,印度做這件情所花的成本,比美國拍一部3D電影的成本還要低。換句話說,整個太空市場,印度已經走在前面了。

第三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在10月時過59歲生日。他在自己的Twitter分享,他9月時與印度總理見面,他對莫迪非常讚美,不是讚美印度高科技或太空發展,而是讚美莫迪對馬桶非常重視,讓印度舉國上下都在討論馬桶。

這三件事情加起來有意思吧!

比爾蓋茲為何投資馬桶?

我不是企業家,我平常對比爾.蓋茲完全沒有注意,但這三則消息放在一起,讓我開始思考,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仔細探究才知道,比爾.蓋茲有800億美元資產,從1994年開始做慈善,平均一年捐出40億美元。但是他不是什麼都做,他的慈善基金會網頁很清楚地寫到「What We Do NOT Do」(我們不做什麼事情)。

但為了研發馬桶,比爾.蓋茲捐出650萬美元,他的理想是研發出完全不需要水,也不需要複雜的排汙系統,放在沙漠或荒野中都可以使用。真的是文明社會才負擔得起的產品。

一年前他找了十個國際頂尖大學,讓他們比賽,看誰能研發出這樣的馬桶。後來由加州理工大學拿到第一名。

這讓我對比爾.蓋茲這個人好奇了。

如果你經常關心聯合國的資訊、或關心全球發展的話,你會知道,全球60億人口中,有25億是被迫要隨便大小便的。因為沒有廁所,沒有馬桶。也就是說,孩子在這樣的環境成長,排泄物會汙染他的水源,吃的菜、穿的衣服都和排泄物放在一起,大小便後也沒水洗手。

而全世界乾淨的水,只有全球整體水源的2.3%,其中2/3又是在冰川,所以乾淨的水是非常稀少的。

他是一位有思想的慈善家

只是為什麼比爾.蓋茲會對馬桶、對印度這麼重視呢?

後來我在金融時報上看到他接受訪問。他說,做為一個企業家,也許會看到印度高科技的發展,看到辦公大樓都是乾淨的、明亮的。裡面的員工是穿襯衫、西裝的。但只要多走三里路,來到這些職員的家。你會發現,他們很多人是必須在外面上隨便大小便的,因為沒有廁所、沒有水,無法保持乾淨。

就是因為比爾.蓋茲多走三公里的路,他看到超越表面的東西。看到了科技的背後,科技人真正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生命尊嚴在哪裡?

在25億根本沒有馬桶的地方,單單是印度就有6.3億。而全世界每年有150萬名5歲以下的孩子,死於沒有乾淨的水源、沒有馬桶等。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比爾.蓋茲要投資650萬美元來設計1775年之後的另外一種馬桶。

這讓我開始對比爾.蓋茲有新的尊敬,他不只是成功的企業家,也是成功的大慈善家,他也不是說,有很多錢,捐出來就是,他還是個很有思想的大慈善家。這是不同的境界。

重新賦予荒蕪的房子生命力

接下來我回來談台灣。在我自己做公務員很短的工作經驗中,我要分享四個跟企業家接觸的故事和我所做出來的小小的事情。

8/17賴佩霞新書分享會 | 在基隆塔來一場心靈對話,立即報名!

第一個故事是2000年,我當台北市文化局長時,台北市中山北路老爺飯店的對面一棟老房子,原來是歷屆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的官邸,歷史上很重要的中美決策,都在那裡做的,非常具歷史意義。

但當年,這棟房子已荒蕪22年,很像鬼屋,我要進去,還得穿長靴,因為裡面有很多蛇。那時候台積電前財務長陳國慈覺得很可惜,透過她,我拜訪了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他給了我6000萬,2002年打造成台北.光點,成為今日台北人文沁潤的地點。包括侯孝賢藝術電影院、可以喝咖啡、買書,可以看到伊朗、土耳其、日本等國,一般商業電影院不會放的電影。

第二個小故事是,台灣許多小巷子裡面,藏有許多殘破的日式建築。例如在台北市濟南路25號,本來也是一個破落的日式建築,要如何改變它的命運?

請問最冷的東西是什麼?文學。文學中最安靜的是什麼?是詩。因為房子不大,我就想把這裡打造成詩的記憶。

當時我就想到我曾經結識一名喜歡詩的企業家。他很愛詩,到世界各地出差時,包包裡一定有詩集。我就找到他,問他願不願意花5000萬支持我「詩的復興」三年計畫。他說,當然,現在這裡已是許多人進進出出玩詩,年輕人認識詩的地方。

有心,就可以做很多事

第三個故事是尹衍樑。我跟他第一次見面時跟他說,台灣在國際上處境很困難,外交政治到處碰壁。如果能用民間力量,到世界各地去開文化沙龍的話 ,就可以跟世界交朋友。我提了一個四年4000萬美元的台灣文化沙龍計畫。他說,當然支持。

我們讓國外單位提計畫,當我們的伙伴,他們得負擔50%經費,尹衍樑的基金負擔50%。兩年間已經在國際間開了31個台灣文化沙龍。我們就以這樣安靜的、溫柔的、不誇張方式,與世界做朋友,在世界各地分享台灣的音樂、文學、電影等。

第四個故事是打造藝術銀行。我們走在機場、酒店,隨處可見世界畫家的複製品,我不懂,為什麼總是看外國、往生畫家的複製品,難道自己土地上沒有還活著的當代藝術家嗎?為什麼我們的年輕人說不出當代台灣年輕藝術家的名字呢?

所以我們就效仿國外藝術銀行的概念。由企業家捐錢買畫(1人200萬元),組成「藝術銀行俱樂部」,買藝術家的畫作,但畫只租不賣,讓更多藝術家被看見,讓台灣藝術有更大的揮灑舞台。

這些小故事說明了,企業家如果對社會有心的話,可以做很多事情。一個人如果願意在你所看到的表面,多走三里路,就會看到這社會很深的角落,發現一輩子沒發現的東西。

企業家的三種境界

企業家有三種境界。

第一種,只是賺錢。沒什麼不好,但我覺得一輩子只有賺錢,好無聊。

第二種是很成功賺了很多錢,也捐款了,有點名聲。

第三種是有願景的、有胸懷企業家,把錢用在社會所需的地方,這種境界最高,但不代表不容易達到,主要是有沒有動念和有沒有心。

期許台下各位企業家,賺錢也要觀察社會。我相信,比爾.蓋茲不是突發奇想研發馬桶,而是長久以來的思考。

台灣現在最流行的詞是「小確幸」。這是個人內在的、非常主觀的,跟別人無關的小小幸福。這好像成為天底下最理所當然的追求目標。也是好幾代人被過去的家國大夢壓得太久了的一種反彈與釋放。

但總要有人從小確幸中走出來。就像去一個狂歡的舞會,大部分人都喝得太開心,但總要有一個人清醒著,在結束時,能負責把爛醉、幸福的好朋友們,一個個安全送回家。

又如在大海的船上開舞會,很多人都很盡興,但一定要有一定比例的人,非常清醒、不睡覺。這少部分人不是看那杯酒,不聽音樂或跳舞,而可能是在船底處理引擎。不能以當下的小確幸做為一輩子的志願,否則那艘船不知道要開到哪裡去!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