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醫院剛被評鑑,做總評時,多位評鑑委員想知道為什麼我們的醫師領固定薪水,但工作士氣卻相當高昂,好像沒有吃大鍋飯的心態。其實,我們所謂的固定薪水並不是不論工作量多少、工作品質好不好,一律領一樣的薪水。我們雖然以年資決定起薪,但決定加薪最重要的因素是醫師專業的表現(professionalism)。所謂專業的表現包括醫術與醫德,缺一不可。我們不但要看他的專業是否維持必要的水準,他的醫療成果是否良好,還要看他是否有自省能力、有責任感、樂於溝通、願與同事分工合作。
在醫院裡,每日晨會檢討病例時,就是在看醫師的判斷是否正確,治療過程是否有瑕疵?檢驗或治療是否過當?或有不足?至於醫師的態度,則可以從工作伙伴的互評中一窺究竟。譬如,麻醉科醫師及開刀房護士最瞭解外科醫師的決斷力、技術與脾氣;門診護士最瞭解醫師對待病人與同事的態度;病房護士最容易看到醫師的責任感;臨床醫師最容易判斷檢驗科(包括病理、X光、核醫)醫師的專業能力和配合度;相對的,檢驗科醫師也最容易看到臨床醫師的功力和敬業精神;藥師最瞭解醫師的用藥習慣與正當性。也就是說,不同科之間的互評很容易反映雙方的專業水準與為人處事態度。我們把專業和人格的成長擺第一,而不是去算計醫師為醫院賺到多少利潤。我們心中的好醫師不但深得病人的愛戴,也必定得到同事的尊敬。心裡踏實,工作就起勁。
我一直認為醫師應具備獨立自主的人格。而醫院主管的責任就是要營造一個讓同事們肯定自己價值的環境。如果一個人缺乏內在的動力,而必須藉著外在的獎賞和名位來肯定自己的話,顯示的是不成熟的人格。曾有位主任要求我比照台灣的其他醫院,給主治醫師值班費。我回應,因為夜間與週末病人病情也可能有變化,需要主治醫師的照顧,輪流值班是醫師職責的一部分。如果我用錢去買,就矮化了醫師的人格,我不願侮辱我的同事。
在一次評鑑某醫學院時,院長很驕傲地表示,該校教師撰寫研究論文可以得到很高的獎金,因此,這些年來論文篇數倍增。我心想這豈不是最要不得的負面教育,在這樣的環境下,到底做研究是追求真理還是獎金就混淆不清了。況且,為了獎金或升等而拼湊出來的論文可能找到真理嗎?難怪台灣近年來論文篇數雖然成長不少,對醫學的進步卻少有貢獻,反而製造出更多有錢才會動的醫師。這種醫學院有存在的價值嗎?
當前國內就是存在太多制度與目標自相矛盾的問題,令人無所適從,導致社會充滿著躁鬱與衝突。(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