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同不同意這樣的說法,愈來愈多人欣賞杭廷頓教授《文明的衝突》中對東西方文化詮釋的遠見。美國對波斯灣的戰爭,更讓人相信深層的戰爭意義實際上是文化的衝突。
文化的競爭,不僅顯現在國與國間、族群與族群間、城市與城市間,最近更有不少企業主和管理學者注意到企業的「文化競爭力」問題。
去年,世界經濟論壇(WEF)選擇「重拾信任」為年度主題,提出在企業競爭中,「品德管理」已取代「品質管理」。而品德管理的關鍵,是如何將倫理注入企業文化中。
今年6月15日,在《遠見》主辦的「品德管理研討會」中,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的演講,一開始就從企業文化角度切入,他深知,倫理和品德是企業文化的核心,是企業的價值觀、行事準則。他更直指:「倫理、品德不是口號,而是具體表現出來的行為。」
他引用西方諺語:「有好的品德,才有好的生意」,因為好品德企業可以吸引好的人才,好的客戶,和好的投資者。
三天以後,在上海舉辦的「民營企業管理研討會」上,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也強調中國民營企業要有新思惟:「發揮包容、尊重的文化」。
他指出,日本和德國的嚴謹文化,使他們易成為全球製程的強手;義大利和法國歷經文藝復興洗禮,造就他們成為世界設計的領航者;美國的自由開放文化,讓他們始終是國際技術創新的先鋒。
中國的文化特色是什麼?能夠靠學習別人而超越別人嗎?當然不可能。
項院長曾與韓國企業家交換意見,他們都同意:「中國和韓國的『文化相對封閉性』是未來全球企業競爭的大挑戰。」
他說:「中國高端企業共同面對的問題,不是『收買』外國技術,而是尊重他們的文化。」
文化是一代代養成的,擅長說「文化」的龍應台寫「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是讀胡適之、蔣夢麟、羅家倫的書長大的一代,因此有強烈回饋社會的使命感,一心要跨越台灣「窮孩子文化」的局限,踏上世界舞台。
林懷民走的路,不也正是宏碁的施振榮、鴻海的郭台銘、廣達的林百里、趨勢科技的張明正走過來的路?
他們不也是在跨越「土法煉鋼、因陋就簡、不怕碰釘子」的文化,走向世界?
然而在下一波世界級的競爭中,我們能用什麼樣的文化來發揮競爭力?這是不是大家該想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