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晶華酒店三樓宴會廳燈光十射,穿著華麗的舞群在台上熱歌勁舞,緊接著藝人陳美鳳出場,以一句台灣俗語「肯做,不怕沒田可犛;肯拚,不怕沒錢可賺」揭開序幕。這是泛亞銀行更名為寶華銀行所舉辦的企業識別系統發表會,現場聚集了國內多位金融界的重量級人士,彷彿是一場金融界的嘉年華會。
對中國人來說,有時為了改變命運或悅耳好聽,改名字似乎是稀鬆平常的事,但一般企業經營要長長久久,招牌可是企業一大資產,尤其對特別講究好聲譽、形象的金融機構而言,改名字更是一件大事,取得客戶信賴視為銀行業的第一要務,因此,好不容易建立的企業品牌自然不能說改就改。
近兩年銀行更名動作不斷
今年除了泛亞銀行改名為寶華銀行外,其實,這兩年以來,銀行更名動作不斷,包括現在的日盛銀行就是過去的寶島銀行,建華銀行前身名為華信銀行,而由第一信託改制成的匯通銀行,歷經三度改名,更名為國泰銀行後,又在去年底,掛上國泰世華銀行的嶄新招牌。
這些金融機構不僅是改名而已,為了符合現代市場及時代潮流需要,甚至企業識別標誌(CIS)也全部換上新裝,徹底「改頭換面」、重塑企業品牌形象。奧美公關副總經理王馥蓓總結她的觀察,「國內金融業正吹起一波打造新品牌的風潮」。
探究其因,主要是業主發現金融產品本身容易被抄襲,最大的差異化就是銀行的品牌。根據奧美公關的調查,金融業的產品廣告預算已在逐年增加,並主打產品品牌形象。
因應大環境轉變
這一股金融業重製CIS熱潮,主要是因應國內整體金融環境大轉變,配合金融控股公司誕生,多家銀行陸續納入金控旗下子公司,為了讓旗下子公司對外形象一致,對內集體認同,因此統一更名並採用新的CIS,如日盛銀行、國泰世華銀行,以及亞太銀行因併入復華金控,更名為復華銀行。
另一個金融業改名的理由則是基於「開運」,泛亞銀行在取得美國通用GMAC金融集團加入投資後,為了象徵新的啟元,同時擺脫過去「後段班」的刻板印象而決定改名。過去的寶島銀行,也因為經營績效不佳,曾被解讀為「保倒(保證會倒)」,隨著加入金控改名為日盛銀行,也是希望能沾沾日盛集團在證券領域老字號招牌的影響力,帶動銀行業務蒸蒸日上。
金融業「變、變、變」,這些新的品牌形象、新的名字,再搭配新的LOGO,是否也會同步改變消費者的觀感呢?寶華銀行董事長劉維琪表示,不但舊有的客戶沒有流失,因為更名的行動,代表銀行脫胎換骨的決心,反而吸引了更多的客源。
另外,企業品牌改變後,公司內部人的認同也跟著改變。劉維琪說,改名意味丟掉舊有包袱,給顧客、股東新的形象,也給內部員工一個打拚新的招牌,大幅降低員工跳槽率,前年與去年寶華的員工流動率始終維持在16%~20%,但今年截至4月底流動率已降了三分之一。
變身第1招:雙品牌疊疊樂
國泰世華銀行副總經理饒世湛表示,國泰銀與世華銀原本隸屬於國泰金控旗下雙品牌,由於兩家銀行產品相似,難免會出現「自己人打自己人」的窘境,合併成國泰世華銀行後,不但市場競爭力提升,對客戶提供的服務也更加多元。國泰世華銀行的跨業銷售成績由合併前的一.三提升到目前的二.○九,等於平均每個客戶購用二.○九樣的銀行產品,顯示採用新的CIS後,客戶對於國泰世華銀行偏好度往上升。
銀行取什麼名字,就是一大學問。國泰銀行與世華銀行合併時,直接將各自原有品牌形象延伸,主要就是為了避免客源因更名而流失;至於誰先、誰後,則是依循國際慣例,規模較小的銀行的名字置先,存續銀行的世華銀行擺在後。
合併後的國泰世華銀行沿用了國泰人壽的「大樹」標誌,並採用極為搶眼的黃底、紅字的企業識別標誌。饒世湛表示,「大樹底下好乘涼」,新的CIS傳達國泰世華銀行集結一整棵大樹的力量,為顧客豐富人生,樹立新價值。
變身第2招:新形象天蠶變
以交銀金控與中國國際商銀合組的兆豐金控,當初在更名過程可是讓幕僚煞費苦心。原本的方案是以「交通」與「中國」各取一字為主軸,但不論如何排列組合都無法滿意,加上「交」字的名稱也不夠文雅,因此決定採取全新的名字,一度考慮「台灣金控」,只是已經被台灣銀行註冊捷足先登。
命名為「兆豐金控」,主要是考量金融產業與數字最有關聯,而所有數字中以「兆」為最大值,故以「兆」為首,而「豐」字則有盈滿豐收的意涵,取名「兆豐」代表財源廣進之意,因此英文名字也以「Mega」為名,以凸顯金融版圖擴張的企圖心。
只不過兆豐金控旗下子公司交銀、中銀、興票都維持原有名字,即使交銀、中銀和大陸國有銀行同名,但董事長鄭深池在與內部員工溝通更名的大方向是金控,而子公司是業務單位,不宜隨便改名,以免客戶流失。
變身第3招:1加1小整容
「建華」金控的名字則是從「華」信銀行與「建」弘證券各取一個字而來,但銀行更名策略上與兆豐金旗下子公司維持原有品牌大相逕庭。為了統一旗下事業品牌,華信銀行更名為建華銀行,當時金融界還一度惋惜新銀行最好的品牌消失,不過建華金控總經理室主任彭康雄認為,採用單一名牌是最後要走的路,更名的時間愈短,消費者的混淆程度愈小,因此,建華在成立金控兩個月後,立即統一旗下子公司名稱。
當時建華金控委請設計公司先設計出四十種圖樣,再找來證券與銀行兩邊一級主管參與評選,有趣的是,建華銀行在更置新的企業識別標誌時,比一般金融機構更換招牌時多了一道「試掛」的手續,測試民眾反應,以及白天與夜晚的不同效果。
在英文名稱上也是別有用心。當時華信銀行已擁有國際知名度,外資持股比重高達40%,在更名為建華銀行後,英文名稱特地將「Bank」置前,名為「Bank SinoPac」。經常到歐美做「海外說明會(roadshow)」的彭康雄表示,以「B」開頭的英文字母可以使排名前面點,好方便外資選取建華銀行的數據報告。
「巧的是,建華的日語發音是『搏擊』的意思,很符合我們的精神,」彭康雄笑著說。
變身第4招:本土味好采頭
最近更名的「寶華」銀行,也是因為音似「包發」而雀屏中選。為了擺脫長億集團的陰影,早在四年前泛亞銀行便開始思考如何「改名轉運」,考慮的名字創意十足,數字、水果全部入列,一度考慮改名「666」「777」「168」「番茄」「蘋果」等,主要是因為美國有蘋果銀行、日本也有番茄銀行。
不過最後「寶華」因筆劃飽滿,有一步一腳印、實實在在經營的意涵,並符合立足台灣「寶」島、放眼大中「華」的發展遠景,加上寶華的英文拼音為「Bowa Bank」,簡稱叫雙B,如同轎車中頂級雙B名車,也相當討喜。
寶華銀行也是國內首家以本土動物做為吉祥物,強化客戶印象的金融機構。劉維琪透露,原本是要以「台灣之寶——台灣黑熊」為LOGO,不過,考量股市空頭時多以「熊市」為代表,為了避免外界不當聯想,靈機一動,改以台灣水牛為吉祥物,除了凸顯寶華銀行願意深耕本土的服務特質,並營造「牛勢多利納財寶」的財富境界。
變身第5招:砸重金換設計
金融業新的招牌設計與顏色搶眼,吸引不少消費者目光,不過各業主可都是砸下重金打形象。當初建華金控請專業設計公司設計CIS費用、換營業據點招牌、內部主牆在內的製作費用等,第一年就要2000萬、3000萬元,兆豐金控因為旗下子公司眾多,花費更高達6000萬元。這次寶華銀行也斥資3000多萬元包裝全新的企業形象,還邀請藝人陳美鳳做代言人,金融業打新品牌花招百出。
剛由泛亞銀行更名為寶華銀行時,還發生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有位銀行忠實客戶,在銀行改名後到臨櫃辦理服務,發現銀行的名字不同了、招牌也換了,但走進櫃台怎麼還是同一批的行員,老伯緊張的問說,「是不是泛亞銀行被寶華銀行給併了?」讓行員哭笑不得,連忙向客戶解釋。相信這是每家銀行在更名的過程中,曾發生過的共同趣聞。
王馥蓓分析,在這波金融業塑造企業品牌形象中,由於建華銀舊名的華信銀,本身的品牌資產佳,因此在更名過程中,不但要延續原有優質的品牌形象,還要同步創造一個新的品牌資產,堪稱是最困難的一部分。
變身第6招:多亮相勤曝光
為了讓民眾熟悉新的名字與識別標誌,建華銀行在更名初期,除了透過傳媒告知國人外,還特別製作印有公司的LOGO的環保袋與可拖在地上走的手提袋,當作當年股東大會的紀念品,彭康雄認為,「只要其中一萬人,帶著有建華LOGO的袋子在街上走,就是免費的活廣告。」
至於國泰世華銀行的作法,則在更名初期三個月內,上自董事長,下至分行櫃台行員,連業務員拜訪客戶,一律須配戴印有國泰世華銀行LOGO的瓶蓋胸章。「這個瓶蓋胸章直徑四.五公分,加上企業識別標誌用黃底顏色,相當顯眼,當時參加主管會議都必須配戴,還有副總級的主管擔心一時忘記,硬是將放在辦公室內的每套西裝外套全部別上這枚瓶蓋胸章,」一位國泰世華銀行主管笑著說。
重新塑造企業形象的寶華銀行,為了將新的CIS深植消費者心中,每週五營業櫃台人員會以「休閒服」穿著登場,白色POLO衫,搭配卡其色的褲子,直接將「寶華銀行」穿在身上,讓前來服務的顧客與來往的路人,不得不注意這個綠色底、藍色字,帶有黑色台灣水牛的企業品牌。
實質仍重於外表
不過在證券分析師眼中,僅僅更名是無法吸引投資人,最重要是內部改造,否則只是換湯不換藥。劉維琪也贊同此一說法,「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內行人看的是業績,在公司治理上有沒有改善、增進,根本之道端視業務改造的功夫。
一位銀行業主管以日盛集團為例,該集團的證券業務相當強勢,但金控成立兩年多以來,旗下的日盛銀行如今是否已同步提升,在金控的核心地位仍待持續觀察,不是單靠改名就能發揮效益,此可視為一項指標。
饒世湛道出金融業真正的決勝關鍵,他說,一家銀行的企業形象建立,需要經過長時間淬鍊,更名、換LOGO只是第一步,最終要從組織改造著手,才能發揮綜效,若只是在銀行名字上作文章,卻未見服務品質改善,這樣的銀行一樣無法獲得消費者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