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多年歷史的《富比士》雜誌(Forbes)全球富豪排行榜,除了讓人看到豪門更迭之外,更可見識產業興衰。
翻開近十年的《富比士》排行榜,1995年至1997年時,亞洲經濟正熱,世界前十大富豪中,即有五人是亞洲人,其中包括因為房地產或是工業致富的大亨,例如香港的恆基地產李兆基及長江實業李嘉誠、日本「西武鐵道集團」老闆堤義明、台灣亞世集團負責人鄭周敏、韓國現代集團鄭周永,除此之外,國泰集團蔡萬霖也曾晉身第五名。
在此同時,科技產業勃興,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及其伙伴艾倫(Paul Allen)開始成為前十名排行榜上的常客,網路夢也造就不少科技新貴,例如軟體銀行創辦人孫正義名次節節攀升,甚至一度威脅蓋茲首富地位。
不過經濟大浪襲來,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房地產狂跌不休;2000年科技泡沫、股價大幅縮水,一瞬間將不少富豪從天堂打入地獄。曾經笑傲歐美的亞洲富豪,到了1998年只剩李嘉誠一人仍在十名榜內獨撐大局。2000年孫正義硬是靠著軟體銀行的佳績打入第八名,爾後科技業逐步走向谷底,2001年孫正義的資產更從194億美元銳減至56億美元,退至第五十五名。
富豪榜上代有英雄出
就如紅樓夢所描述:「你唱罷來我登場」,終究不愁沒人坐上世界富豪的寶座。2001年以來,富豪排行榜前十名進入比較穩定的局勢,至2004年為止,蓋茲已經蟬聯十年世界首富地位,雖然前不久瑞典一家雜誌聲稱宜家家居(IKEA)的創辦人坎普拉(Ingvar Kamprad)已經擠下蓋茲,但事後證明是烏龍一場。
真正要讓蓋茲擔心的是投資大師巴菲特(Warren Buffet)。2004年巴菲特的身價為429億美元,與蓋茲財富的差距更從2003年的102億美元,縮至2004年的43億美元。除此之外,零售業也在榜內攻占不少領地,美國零售業巨人沃爾瑪(Wal-Mart)創辦人沃爾頓(Sam Walton)家族每年大約包辦前十名榜單的一半;德國阿迪(Aldi)超市連鎖大亨艾伯雷西特(Karl Albrecht)也是熟面孔。
《富比士》富豪十名榜外的起落也很熱鬧。今年資產在10億美元以上的富豪共有五百八十七位,六十四位是新面孔,其中二十二位來自歐洲,主要是拜歐元飆漲之賜,身價也水漲船高。國際原油價格攀升,也使八名俄羅斯大亨得以加入富豪榜。另外讓人矚目的是,娛樂、文化界人士也漸漸在此「億萬富翁俱樂部」中,掙得一席之地。
在一般人印象中,影視名流日進斗金,但在《富比士》富豪排行榜中,很少有娛樂界人士入列。《富比士》指出,以「外星人」一片揚名國際的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以及執導「印第安那瓊斯」「星際大戰」系列的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是少數能建立財富霸業的藝能界名人。2003年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Oprah Winfrey),藉著電視節目建立10億美元身價,晉身排行榜,名列第四百二十七名。
不過《富比士》富豪俱樂部裡的文化人愈來愈不寂寞。知名奇幻小說《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羅琳(J.K. Rowling),以及吸引三千多萬人次的「太陽馬戲團」(Cirque du Soleil)創辦人拉利博蒂(Guy Laliberte),也躋身2004年排行榜中。
羅琳的哈利波特傳奇
羅琳與《哈利波特》的崛起,向來被人譽為「傳奇」。一名靠著失業救濟金過活的單親媽媽在咖啡館中消磨時間,為愛女創造足以逃避殘酷現實的童話世界,卻無心插柳柳成蔭,建立超越英國女王財富的「哈利波特王國」。
《哈利波特》系列以六十種文字行銷全世界,大約已賣出兩億五千萬本,但是光靠賣書構不成羅琳10億美元身價。將文字轉化成商品,藉電影、品牌取得授權金,更是「哈利波特王國」重要歲收來源。
英國《經濟學人》形容,這種哈利波特商業模式,使得各項產品都有推波助瀾、互相加乘的行銷效果,讓利潤源源而來:《哈利波特》系列書籍創造了人們對於電影的期待、電影再次刺激書籍的銷售量,更讓其他相關產品炙手可熱。
根據統計,已上檔的兩檔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已經創造20億美元票房,相關錄影帶、DVD產品也為華納與羅琳帶進5億美元收入。目前市面上約有七十五種哈利波特系列商品,包括哈利波特全套裝扮、上面印有主人翁畫像的文具、背包、魔法學校的零嘴,甚至是魔法課本。當然,電動玩具更是哈迷少不了的蒐集品。
縱使哈利波特商品為羅琳創造10億美元的財富,羅琳也面對了作家固有的「文化」與「商品化」矛盾。她一直堅持「不可太過商業化」的底線,希望哈利波特終能維持文學原貌,而非市儈產物。
縱然現在市面上有七十多種商品以哈利波特之名大行其道,但相關的合作企業說,「我們已經很克制了!」《經濟學人》指出,世界頂級的商品授權代理商The Beanstalk估計,真要授權的話,大概可創造出兩百至三百種哈利波特系列商品。
拉利博蒂擘造馬戲團王國
無獨有偶,太陽馬戲團的拉利博蒂同樣也從一無所有起步,藉著藝術商品化,創造不菲身價。1984年,太陽馬戲團從街頭起家,到目前為止,已成為佛羅里達迪士尼樂園以及賭城拉斯維加斯的招牌節目,並且巡迴世界一百三十多個城市演出,二十年來已吸引了三千多萬人次觀賞。
現在太陽馬戲團共有三千名來自四十個國家的員工,周邊產品包括DVD、VCD、授權的電視節目,接下來還要將周邊事業擴張至旅館、SPA、Pub。目前拉利博蒂持有太陽馬戲團95%的股權,根據《富比士》統計,其身價約為12億美元。
現年四十四歲的拉利博蒂是加拿大魁北克人,青少年時期即志不在書本,而想浪跡天涯。某天他從父親的衣櫥中挖出一架老舊手風琴,從此開始街頭賣藝的生活,最後居然也賺到歐洲旅行的旅費。拉利博蒂在旅途中認識不少街頭賣藝者,跟著他們學會馬戲雜耍、甚至是吞火球之類的功夫。
回到魁北克後,拉利博蒂的工作是為一些機構規劃街頭藝術表演活動,名聲漸起,1984年更向魁北克政府爭取到100萬美元的經費,籌辦表演活動,太陽馬戲團由此成立。不過一開始太陽馬戲團的起步並不順利,首演當天,馬戲團的棚幕甚至還塌了下來,工作人員費了好多勁才說服民眾進場欣賞表演。經過不斷努力改進,太陽馬戲團終於受到加拿大民眾肯定。
拉利博蒂推廣太陽馬戲團的雄心繼續向美國擴張。1987年他將全部的賭注下在洛杉磯藝術節,爭取成為開幕秀,果然大受歡迎,成為洛杉磯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十幾年來,還有美國總統柯林頓、名導演史蒂芬史匹柏、伊麗莎白泰勒等演員,為太陽馬戲團宣傳「掛保證」。
為了維持高水準的演出,太陽馬戲團的加拿大總部扮演研發、行銷角色,支援在各地巡迴的藝人。拉利博蒂除了從全球各地甄選好手之外,也設立了專門訓練學校,保持演出水準。為了確保團員們營養的均衡,隨團還有營養師,照顧成員三餐。此外,太陽馬戲團甚至還自行創設工廠,設計產製戲服。
拉利博蒂在接受美國《BusinessWeek》訪問時指出,未來太陽馬戲團可能會經營餐廳、SPA等行業。不過就如《哈利波特》作者羅琳希望維持文學作品藝術性一樣,拉利博蒂強調,太陽馬戲團並不想成為第二個迪士尼,未來他的事業重心,仍繫於藝術表演。推陳出新,繼續創造讓觀眾讚歎的戲碼,才是他的最愛。畢竟,文化若要成為「產業」,原創才是活水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