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認區域的不同,因為台灣雖小,各有不同特產,北斗的肉圓跟彰化的肉圓長相就不一樣,這種地方差距在農業社會是最強烈;而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地方的特色會被消弭掉。
我很好奇,地方的歧異、特色,是我這種人為了強化地方特色努力做的事,因為已經快被弭平,怎麼這幾年地方的差異愈來愈被強調。
資本主義的最大特色,就是把地方主義的特色消失,都跟台北一樣,台灣的土特產愈來愈沒有意義,因為都可以在百貨公司的地下室裡買到。
我認為localize這個東西,是我們的感情之所繫,是我們的鄉愁;因為它很脆弱,但是過分去強化它,它絕對不是天堂。
本土化不是一個可以努力以赴的政治理想。深究本土化,就會發現它是不能寄託理想,因為這裡面有很落後的東西,舉個例子說,性別歧視,你不能將它本質化。
我們需要開放我們自己,去學外來的新東西。不能把台灣本質化,不能什麼東西都要台灣的才好,這都變成了政治操弄的結果。
本土認同過了頭,很危險。因為裡面沒有哪些東西是可以讓我們改善生活。
我認為台灣是有區域差距,但一直不是很嚴重,過去政策重北輕南,可是那不是政府有意圖的,應該是重都市輕鄉村、重工業輕農業。
但我要說的是民進黨執政了四年,台灣的區域差距是愈來愈嚴重,主要是因為兩岸關係沒有突破,導致高雄轉型沒成功。
過去,高雄基本上是南部的中心、重工業港,在十大建設中以加工出口區,進入新國際分工,高雄都是扮演重要角色。
在1970年代時,高雄市都還是南部七縣市的移民中心,當時高雄最痛苦的事,就是如何讓南部的人不要蜂擁進來高雄市。空間結構上是台北市、高雄市兩頭大,我們稱之為兩個首要城市。
但在1980年,台灣要在全球經濟潮流中轉型,高雄卻沒有跟上。而南部也因此經濟沒有起來。
高雄在近十年,經濟發展才往下走。在這樣情況下,以高雄為代表的「下港人」,就相對感受到被忽視,相對被剝奪感就加強,高雄人這十年因為轉型不成,很鬱卒。
未來台灣的區域差距,當然會更加大。因為兩岸之間的關係沒有辦法改善,台灣的經濟應該上不來。這是全球化的年代,不是在一個國族內部努力生產,就可以解決經濟問題,今天企業都是全球布局越界流動,流得愈快,經濟表現愈好。
城市是個節點,知識、人口、貨幣都要在這個地方流動,所以全球經濟辨認的地標,已經不是國界,是大型都會區。
假如台灣經濟不轉好的話,高雄轉型不過去,南部經濟就很難起來,台灣的區域差距會愈來愈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