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戀愛沒有偏方只有學習

李宛澍
user

李宛澍

1999-12-15

瀏覽數 8,200+

戀愛沒有偏方只有學習
 

愛情是大學生涯中不可或缺的色彩,從民國四十、五十年代的壓抑被動,到世紀末網路虛擬愛情遊戲的盛行,愛情關係反映了社會條件的改變,以及男人、女人的角色變遷。

對三、四十年前念大學的人而言,五四運動後的自由戀愛概念,還是個形而上的名詞。物質困乏的當時,學生的經濟來源泰半來自家庭,政治的權威關係也涵蓋在家庭關係內。

民國四十年代末期念大學的作家陳若曦提及,念大學時,男女防線嚴格,受父母之命安排婚姻的人還是占多數,結婚的目的多於戀愛的追求,大部分人的戀愛多是遲滯到出國留學、或是就業後才開始,因此,當時在大學談戀愛的比率不到一成。

從五十年代開始流行的瓊瑤小說可看出,自由戀愛是年輕人對愛情的一種夢想,劇情鮮少著墨於男、女主角溝通不良的問題,戲劇的張力來自他們的愛情遭遇家族、父母反對的種種困境。

六十年代,台灣的經濟開始起飛,愛情是個浮出檯面的冰山,但仍是隱諱而不被談的禁忌。在當時著名電影導演林清介所拍的學生電影中,充滿高中生對兩性好奇的壓抑、談戀愛的禁忌話題。

那時念大學的台大社會系教授孫中興說,當時對愛情的嚮往來自《未央歌》裡那種淡然溫婉的大時代兒女私情,「可是,《未央歌》裡並沒有分離的痛苦與三角戀愛的糾纏。」

七十年代是台灣社會巨變的年代,整個社會衝破政治戒嚴和單調的言論高壓,經濟繁榮的成果讓生活形態的選擇呈現多樣化,愛情的論述也蠢蠢欲動。

大約民國七十三年左右,《儂儂》《黛》之類的女性雜誌出現,大幅報導女人關心的愛情話題,例如:要不要有婚前性關係、不婚、女大男小的壓力、不生小孩……種種話題。雜誌大幅報導兩性話題,報紙張數的增加,家庭婦女版也隨之跟進討論這些議題,而電視開始出現的兩性談話節目更以這些話題提高收視率。

當時在女性雜誌擔任編輯的林萃芬回憶,「那是一個大量製造名詞的年代,雅痞族、頂客族、單身貴族、第三者、處女情結……都是在當時出現或開始被命名的,」許多桎梏已久的兩性觀念被衝撞出一些空隙。

第一家金石堂書店在民國七十二年出現,代表出版品大量展售販賣的年代開始。開放的展示空間和文學、非文學類的排行榜,使得書籍開始像時裝一樣,季節性的出現與消失。同時,隨著行銷概念的出現,愛情專家也開始提供各項的愛情策略。

民國七十八年,當時中視的談話性節目「女人女人」,開啟了電視兩性談話節目之始,讓作家除了寫書,還多了可以發表對愛情關係看法的空間。有人認為,電視的強大傳播效果對於破除處女情結、婚前守貞這些觀念,有加速傳播的效果。

世紀末的愛情很顯性

愛情這個課題很明顯地進駐我們的生活,除了政治之外,環繞著愛情的種種人際關係是吸引人氣的話題。

八十年代,愛情的周邊產業開始發達起來,尤其是節日氣氛和商品儀式最能表達愛情的重量,不但有西洋情人節打頭陣、七夕情人節接續、中秋節沾上邊,最後連耶誕節的浪漫氣氛也逃不過。除此之外,情人生日、相識一個月、認識周年……種種名目都可以用來表現愛情的忠貞。大學自然沒有自外於社會的圍牆外,校園裡刮起花語傳情、巧克力送情的風潮;師大的西瓜節送瓜表情意,也是校園的一大傳統。

尤其,八十年代的大學生,出生之際正享受台灣經濟起飛的果實,因此,愛情商品也就成為戀愛關係中難以缺席的調情物品。當麥當勞Kitty貓熱賣之際,揮汗排隊的年輕男子為老婆搶得一對奇蒂與丹尼爾,面對鏡頭說,「雖然辛苦,可是愛她嘛!」

世紀末的愛情很顯性,玫瑰花、巧克力和各種情人節禮物擠在你眼前,報紙促銷著一百種甜蜜過情人節的方法,百貨公司前有接吻持久賽、大聲公說我愛你的活動。即使想撇頭轉開,暫時忽略西洋情人節、七夕情人節或是耶誕節各種對於愛情宣示分量的商品,你也很難逃過便利超商報架旁甜美少女捧著紫色鬱金香的巨型海報;綁著巧克力的花束,好像正嘲諷在愛情中缺席的你。

目前念航運管理系二年級的阿康哀號般地向老師抱怨,「難道沒有女朋友就不是人嗎?」尤其在強調愛情的節日裡,感覺有種無形的壓力向全身襲來,孤單是一種有集體壓力的苦悶。

「現代的年輕人把愛情看得很重要,」作家林萃芬有感而發地提到,一次在北部某科技大學演講,本來要和他們談如何處理感情中的人際互動,她問在場大多數的男學生,如果正在做功課,女友打電話要你馬上去陪她,你會怎麼做?學生異口同聲地表示,「沒問題,那就放下功課去陪她。」林萃芬說,相較於她十幾年前念大學時,大多數人會把功課、前途置於愛情之前,現在的年輕人對愛情的看法已明顯不同。

愛情還是愛情,亙古不變地被傳頌,只是味道在改變。就像中年人看現在大學生的愛情,籠統地認為他們換伴和流行換季一樣快,翻臉像翻書一樣;而現在年輕人看待父母輩的愛情,也只是不屑地認為「遜斃了」。

出生在民國六十年代中期以後的小孩完全享受台灣經濟豐收的果實,物質生活大幅提升,也同時面對成長過程中開始攀升的離婚率,和真實暴露的惡劣婚姻品質。

根據內政部所做的「台灣地區社會指標統計」顯示,民國六十二年之後,每千對配偶有○‧三八對離婚,且這個數字每年持續攀升;到了民國七十年,每千對中有○‧八三對離婚:民國八十六年,每千對則有一‧八對離婚。家庭關係重組是新世代親身的經歷,同時也出現在周遭鄰居、同學的身上,他們實際的經驗不利於穩定的兩性關係。

研究占星學的作家韓良露指出,一九七○年代時,世代行星天王星落在天秤座,它具有離經叛道的特質,代表性別關係、婚姻和政治組織的權力重整,那是現在大學生的父母輩在他們青年時期所追求的夢想。

出生在一九七○年代的小孩不只繼承父母的鼻子、嘴巴,也繼承父母輩在年輕時的態度。「一九七○年代出生的年輕人是反抗的一代,甚至為反抗而反抗,其實,他們最想反抗的是自己,」韓良露指出這一代年輕人的世代精神,「追求自由是他們的生命本質,當他們不作怪、不前衛的時候,在同儕間就會顯得很不上道,」她說。

反抗的一代既虛無又重視實際。上一代視改革為使命,下一代卻已對信念失望,對改革背後的理想產生懷疑;不需要性解放的口號,他們的身體界限本來就自由。因為虛無,這個世代更要抓住實際的物質,他們重視理財,強調消費,商品化活動盛行。

世代性格同樣反映在愛情關係上。我們看到民國六十年代以後的年輕人對於愛情有著自己的想法,比他們的父母在性和愛情上更自由、更百無禁忌,卻也更容易虛無,更容易挫折輕生;面對愛情更實際,更清楚地計算戀愛與婚姻的不同,以物質消費裝飾愛情,無論是燭光晚餐、玫瑰花、巧克力或Kitty貓。

愛情醞釀期與年齡成正比

二十年前,男女之防嚴格,大學以前談戀愛被師長視為「敗德」;現在,各類交友聯誼、網路、打工讓男女認識的機會變得更多。「高中生談戀愛很常見,」一位家長無奈地說。

作家廖輝英就說,二十幾年前大學生談戀愛,暗戀一、兩年是很平常的事。

現在,感情的醞釀期與世紀末來臨的速度一樣快,單刀直入地詢問,肢體語言暗示,醞釀期的時間也縮短很多。台北諮商輔導中心「張老師」副總幹事郭N灩表示,「愛情的醞釀期和年齡成正比,愈年輕的孩子交往速度愈快。」

電腦和網際網路是本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發明,也為新世代愛情帶來虛擬的快感和哀愁。

民國八十年代後,網際網路在校園興起,從七十年代末期只供特定小圈圈玩的BBS,到八十年代各校的BBS、ICQ(線上即時對談軟體)熱潮,網路成了聯誼交友的新管道,網路戀情隨之而起。可以輕易地個人化,虛擬一個身分、年齡和性別,隨時變身為網路情人。

現實生活中的愛情情境在網路上轉了一個樣,照常演出。自稱「加菲貓」的男生在網路上惡意公布某個女生的名字和身分,說他被可怕的母恐龍纏住;「像酒精一樣的女子」在網路上投訴初見面的網友對她的猴急舉動;或是在網路上可以情投意合,現實生活中卻相見無語;或者是透過網路結識砲友、一夜情的對象。

網路戀情讓從事輔導工作的前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輔導中心主任曹中瑋擔心。網路是一個虛擬、可以冒名的交往空間,當學生放感情下去時,若發現對方是假身分,會受到傷害。

曹中瑋認為,網路有個人化的效果,可以變換不同角色,而且在網路交友過程中因為見不到面,增加許多幻想空間,不但不能增進雙方的瞭解,有時還會有混淆的情況。

諮商輔導中心「張老師」有時與一些網路上技術純熟的求助諮商者碰面晤談,發現不少在網路上打字快、能言善道的年輕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卻沈默、無法與人真實地互動,只有遁入虛擬世界才又生龍活虎。「網路中可以虛擬,不想談可以逃掉,真實相處卻不能這樣,」郭N灩擔心地說。

網路交友讓真情顯得脆弱難得。一位大學輔導老師說,學生知道網路戀情的不真實,而有真情難得的喟嘆,對愛情產生很大的恐懼。學生告訴她,「誰先放感情下去,誰就是大傻瓜。」但是,真情與遊戲之間的拿捏才是真正困難的技巧。

這個世代又虛無、又精明,因為很難相信真情而陷入虛無,精神上的虛無使得他們在面對物質世界時又要表現出精明的樣子。這年頭「愛情與麵包」並不是難以選擇的習題;在國立成功大學教「婚姻與家庭」課程的副教授饒夢霞拿出學生在學期初填的上課問卷說,「現在的孩子分得很清楚,找男友要風趣、找老公要有經濟基礎。」

精明的同時,愛情的「道德感」也是比較低的。民國七十年代,蕭颯發表「給前夫的一封信」讓事件的另外兩位主角承受極大壓力,甚至淡出影壇,外遇的第三者還是得背負某種程度的輿論壓力。

現在的年輕人少了先來後到的包袱,六年前大學畢業的作家李冠蓉說,男朋友和別的女生在一起,不甘心也只能自動退讓,清大情殺事件的主角小她三屆,「差三屆的世代就不一樣了,對於愛情理直氣壯。」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愛情是需要經營的

雖然,戀愛的情節和十年前不一樣,可是,愛情的煩惱還是一樣多。

四年前開了「愛情社會學」課程的孫中興發現,傳道、授業是不夠的,學生經常要找他解惑,課業問題容易,感情問題卻常惱人。

下午四點五十分,有一位學生跑來敲他研究室的門,要討論功課的事,五分鐘討論完功課,學生開始講述面臨男友要求分手的情形。

「老師,為什麼他要和我分手?」

「你不是已經說了六遍。」

「什麼?」學生不解。

「你說了六遍,他說對你已經沒有感覺了。」

孫中興認為不負責任是整個社會的病態,上至高官,下至老百姓,反映在愛情關係上也是如此。「我們習慣逃避責任,任何行動都要負責任,要愛一個人,或是離開一個人,無法挽回,就只有接受,」他說,「我們的社會不是一個承擔責任的社會,事情做了,卻不願意負起責任,接受自己的決定。」

在他的觀察裡,男女生處理感情的基本態度還是存在著差距。愛情社會學的課堂上有九成是女生,工學院的男生來修課,回去會被同學取笑說,「某某某,你就是想交女朋友嘛!」

愛看電視的孫中興說,男女處理感情問題的模式就是三得利威士忌廣告和可伶可俐廣告。男生壓抑對愛情的不解,就像三利力威士忌廣告裡面,兒子想當畫家而與父親決裂,後來開了畫展,父子共飲表示和解。「這兩個男人從沒有正面注視對方,只有望著遠方呢喃,真壓抑,」至於另一個可伶可俐的粉餅廣告,兩個女生又拉又扯、嘰哩呱啦講一堆,「女生面對愛情會願意討論、分享,」他說。

《張老師月刊》在去年十一月公布的分手調查中,也呈現出類似的現象。問到分手對往後戀情的影響,女性有四六‧六%認為「認清對感情真正的需要」,男性只有二九‧三%;男性選項最高的是「一切隨緣」,占了四○‧一%。女性想瞭解感情的動機強,而男性卻以消極態度應之的比率為高。

愛情不光是會築夢,還要會經營。郭N灩觀察,現在的孩子或許因為生長在小家庭制度,被保護得太好,凡事有人代勞,光會想卻不知該如何實現;可以去設想美好的愛情關係,卻不知道該如何經營。當世代的挫折忍受力降低,又沒有透過愛情瞭解自己,只是一次一次透過分手,尋找新關係。

孫中興的「愛情社會學」課程中有一項「愛情記事簿」的作業,要學生記錄一段愛情的痕跡,寫下原因和過程,結果發現真是一個精采的萬花筒。

「以為那次戀愛就這樣過去了,沒想到有這麼多回憶,也讓我重新整理這一次經驗,」一個修課的學生謝謝他。

「學生們原來以為愛情只有一種樣子、一種思考,上課討論、作業的過程讓他們從各個面向思考他們的愛情事件,」孫中興說,有人還因此讓愛情大復活呢!

相戀靠機會,分手要智慧

愛情裡充滿著各式各樣的問題。去哪裡吃飯、怎麼相處、要考試又要約會,該怎麼辦?相處久了,是愛還是習慣?我們到底是朋友,還是戀人呢?

瞭解自己的性格和需求,才知道自己追尋什麼樣的感情關係。曹中瑋提供四種成熟指標,有助於瞭解自我,讓自己具備處理感情的能力,分別是:自我成熟,對自己有充分的瞭解和信心;社會成熟,處理人際關係和親密關係的能力;智能成熟,包含對日常事物的判斷力;情緒成熟,區辨自己情緒的來源,掌握自己的情緒。

在升學壓力下,學生人格全面的成熟程度是延遲的,「在還不瞭解自己的性格與還不夠成熟時,戀愛、結婚……排山倒海而來,後續引發的問題更多,」曹中瑋指出自己從輔導經驗中所看到的現象。

但是,成熟度是一個相對的指標;當愛情來臨時,阻擋是沒有意義的。曹中瑋更主張要談一場有品質的戀愛,「學習溝通、協調、達成共識,以及培養共同興趣,這就是從戀愛中成長的過程,」曹中瑋說。

戀愛是獵人與獵物的關係,還是蹺蹺板一上、一下的較勁呢?

饒夢霞強調,戀愛要奠基在平等關係上。尤其,在男生比率高的學校,常見被視為「稀有動物」的女生利用對方的好感達成自己的目的,在男生間流傳的一句順口溜「呼來喚去買宵夜,載來載去搬東西」就傳神地形容出這種互動關係。

「倫理還是很重要的,」曹中瑋指出,她並不反對「死會活標」,可是,誠實還是很重要的交往前提,用欺騙的方法獲得愛情是「不倫」的。

根據《張老師月刊》對分手所做的調查中指出,在分手後最難處理的問題中,比率最高的是「失去與自我相處的能力」,其次是「歉疚」,第三是「影響自我存在的價值」,每一項都有兩成以上的比率。

曾經研究忌妒心理的曹中瑋指出,「沒有自信就談感情,非常容易有困境,」因為自己沒有自信,面對分手,常常容易陷入激烈的情緒反應,或者自傷、或者傷人。

陽明大學的學生輔導中心有一個別號「山腰上的家」,位在半山腰的白色小屋有四個可愛的小陽台,其中一個陽台被稱為「情人陽台」。輔導中心主任黃素菲說,「學生常說要一個地方表白、分手,才有這個情人陽台。」擺著盆栽、洋傘和休閒椅的小小角落,有著苦戀表白的尷尬,有著感情轉淡要告別的無奈,也有著難以釋懷的眼淚。

即使從一而終不再是永恆的美德,離婚、分手也漸漸脫離污名的包袱,在人際關係緊密的校園裡,分手其實還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壓力。

林萃芬認為,因為不甘心分手而傷害別人,是愛情關係中極度自我的最高級表現;只有自我,沒有尊重。

戀愛沒有偏方,只有學習

「要談一個有品質的戀愛,若兩個人見面時只有吃飯、玩樂,很少談論心裡的想法,即使談了很久的戀愛還是不能相互瞭解,」曹中瑋說。

為了讓學生有切身感,在成功大學開「婚姻與家庭」課程的饒夢霞要求學生以實習夫妻方式,完成四樣功課。兩人共同閱讀一本有關兩性關係的書;採訪一對婚齡七年的夫妻,瞭解他們的幸福之道;評估愛情驗貨單,對方是否符合你的要求;最後模擬結婚計畫,討論兩個人的婚姻協議、婚禮細節。

經過這些溝通過程後,有的學生告訴她,「老師,我和男友交往數年,多虧這個作業,讓我知道彼此的交友觀、金錢觀不合,決定分手,請老師見證。」饒夢霞舉這個例子說明溝通的重要。

世紀末的愛情的確容易輕易地發生,也容易輕鬆地結束。戀愛難有規則,也沒有秘訣,只有抱著學習的心,認真看待你在愛情中的思考和體驗。

愛情學分要修得好,不是臨時抱佛腳,也不是毫無準備就一頭栽入,其實在生活中隨時都可以準備。

首先,要瞭解自己;人際關係像一面鏡子,照出自己的性格和執著,尤其是愈親密的關係,愈可以看到自己的內在。

「我以為我愛的是你,結果發現我愛的是我自己,」這是郭N灩從諮商者的檢視中感觸深刻的一句話。

其次,要思考自己的戀愛價值觀:我喜歡什麼樣的人?我能不能接受他的金錢觀念?我們吃飯要各付各的嗎?戀愛中會遭遇的問題,都可以透過身邊可見的例子,問問自己的想法。

進入愛情後,別把愛情當成唯一的重心,倚賴的同時也失去自己讓自己快樂的能力。給與雙方成長空間,是保持愛情品質的關鍵。

兩性之間不只有情人和路人兩種關係,也可以有其他不同層次的朋友關係。

碰到問題的時候,不要鑽牛角尖。透過與同儕傾訴,倒掉情緒的垃圾,以及專業諮商機構的協助,看到愛情的其他面貌。張老師一年中所處理的五萬件諮商案,幾乎一天就有一百三十七個人求助,所以請相信自己的處境絕不是最悲慘的。

就像教人捕魚勝於釣魚給他吃,愛情路上的跌跌撞撞難免,如何從失敗中學到經驗,才是修習愛情學分的目的。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