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著一頭短髮、現任誠品畫廊經理的趙琍,在她充滿藝術家氣質的臉上,似乎還殘存著對地震的驚魂未定。不過當她一瞭解這回談的主題是充滿銅臭味的理財,而不是畫時,她馬上大笑,「談理財我一定是個失敗的例子。」
趙琍對金錢沒什麼概念,也沒有規劃;連房子也是在因緣際會下買的。除了銀行存款之外,趙琍從來沒有接觸過其他的理財工具;連一般女性最常使用的標會,她也一概不參與。「我很討厭為了一點利息,每個月找人要錢,」趙琍解釋。
為理想房子拮据度日
只有一次例外。
十多年前,趙琍看中了桃園一間四百萬元的房子。白色的牆壁,挑高的建築,看起來就像畫廊。她當時只有一個念頭,「我要這棟房子。」那時,趙琍的薪水每個月只有一萬多元,也沒有任何存款,兒子又剛出生,她和先生兩個人的薪水加起來,也不夠付每個月的房貸。
雖然如此,趙琍心想:「又不是四千萬,四百萬應該難不倒我。」
但趙琍仍為了房子的頭期款而失眠。繳頭期款之前,趙琍打電話給父母親,緊急地告訴他們,「趕快去當會頭,幫我標個會。」此外,她跟身邊所有人都借了十萬元,最後腦筋還動到朋友的前夫身上,終於把所有的錢都借到了。之後,她將所有的負債轉到銀行。
每個月四萬元的貸款,對趙琍其實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她記得,每到該繳貸款時,銀行就會打電話告訴她戶頭裡的錢不足,問她什麼時候要存,她則會沒好氣地回答,「我怎麼知道,我有錢就會存進去。」而且她常常連出門坐公車的錢都得跟朋友借。就這樣過了三、四年。
現在貸款還是趙琍支出的大宗,相較剛開始幾年,日子輕鬆多了。但是,即使再有錢,趙琍卻再也不想買房子。「如果我有幾千萬,我會拿去全部花掉,譬如去旅遊,」對金錢看得很淡薄的趙琍說。
除了房貸、生活費、小孩的教育費及保費之外,剩下來的錢,趙琍一半用來存款,另一半用來享受。她從來沒有計畫過要存多少錢;「我只會去看存摺還有多少錢,錢少時就知道要拮据,」趙琍說。
趙琍的消費慾望很低,她認為這也和年齡有很大的關係。二十多歲時的趙琍錢花得最兇,現在消費就會比較節制
藝術不能用來投資
身為畫廊的經理,收藏畫也是趙琍的消費之一;但是,她非常反對將藝術品視為一種投資工具。抱著投資心態到畫廊買畫的人不少,但是「除了大收藏家之外,我還沒有看過幾個人投資藝術品賺到錢,」趙琍表示。這與希望買股票賺錢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賺到錢的人很少是同樣的道理。她建議最好打消用藝術品賺錢的念頭,因為一旦你的目的是這張畫會不會賺錢,就會失去物色一張好畫的慧眼。
「你買的不是股票畫,或是畫股票,」趙琍認真地表情說,「買畫要很純粹。」
除了對抱著投資的心態收藏藝術品的人大聲說三聲NO之外,趙琍建議想收藏藝術品的年輕人,也要量力而為,而且要有閒錢再買,切忌負債或是超支,「好的藝術品留在心中就可以了,」她說。
對金錢豁達、自認不通理財的趙琍認為,她不會把一塊錢變成兩塊錢,但是她的一塊錢就是一塊錢。不只是自己不會理財,她的先生、兒子也都不會理財。「我先生比我還不通,我兒子不會理財應該是天生的,」趙琍笑道。「錢,會扭曲生活的重心,」她如此批判,「而且錢已經主宰了我們的生活。」
趙琍十分嚮往以物易物的時代。她認為,現代人花一生的時間賺錢,再把錢花掉,這種資本主義的荒謬她無法理解。
錢和人的關係就如同身體之於人,趙琍如此形容。當一個人沒有金錢的困擾,就是他的價值觀和錢最平衡的時候。就像一個人在沒有病痛時,不會感覺到身體不舒服;相反的,當一個人感覺到金錢會困擾他時,價值觀和錢之間便出了問題。
也許是常和藝術家接觸的緣故,趙琍對錢的價值觀有別於一般人。她認為如果錢可以帶給人更多的自由,那錢愈多愈好;但事實卻不然,愈多的財富帶來的是愈多的擔心受怕。而且,當許多人愈來愈汲汲營營地賺錢時,物質生活並沒有幫助人過得更好。
對金錢的種種質疑讓趙琍下了個結論,「錢不是什麼好東西。」
趙琍小檔案:
出生:五十年次
星座:水瓶
血型:A
學歷: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美術印刷科畢業
現職:誠品畫廊經理及房地產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