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修練經營知識的基本功

劉鳳珍
user

劉鳳珍

1999-05-15

瀏覽數 8,400+

修練經營知識的基本功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如果你是老闆,想把公司經營得有聲有色,你會需要哪方面的管理知識?或是學有專精的員工?

至少有五種管理你缺不了。它們分別是「人力資源管理」「生產與作業管理」「行銷管理」「資訊管理」以及「財務管理」,簡稱「人生行資財」。在這個講究專業與高度分工的時代裡,想同時對這「五管」有基本概念,目前只有念企管系最有可能。

有些學系雖然也教這五管,但在名稱上不用企管的字眼。例如大同工學院以「事業經營學系」稱之,長庚大學與台灣大學則以定義較廣的「工商管理學系」為名,以理工起家的交通大學則以「管理科學系」有別於其他學校。

許多人都好奇,在大學科系中,像資訊管理、財務管理等都已經是獨立的學系,企管系卻還是「包山包海」地念,在專精度上怎麼和這些獨立科系的學生比?畢業後又要怎麼和別人競爭?

培養具備宏觀視野的經理人

事實上,企管系念的五管課程正是在修練企業經營知識的「基本功」,目標以培養具備宏觀視野的經理人為主。因為一個企業的CEO(最高執行長)往往要有擔任不同部門主管的歷練,才能有更周延的判斷力。

以一項新產品的開發為例,往往需要跨部門的合作與決策。從一開始的產品規劃需要「行銷」部門進行市場分析;「生產」部門則將生產線重新排定流程;接著「人事」部門可能必須從以往的考績資料中,選出合適的人員加入新的生產線,必要時還要安排訓練課程;這些都是要花錢的工作,因此需要「財務」部門在資金上妥善規劃,有時甚至必須以辦理增資或發行公司債的方式來募集資金。在這些活動的背後,資源整合的流暢度就賴有效率的「資訊」管理。

試想,一個公司的總經理如果只懂得財務槓桿的操作,能以最小的成本借來最多的資金,卻不懂生產線的合理化流程,不知道如何用人事制度來激勵員工的表現,也看不懂行銷人員所做的市場分析,那麼即使資金再充裕,也可能事倍功半,導致新產品失敗。

因此,企管系畢業生或許不見得是個別管理領域中最頂尖的專業人才,卻絕對是能夠整合這五個管理領域、不同知識的不二人選。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工作了幾年後,當肩負的職務責任愈來愈重、需要更宏觀的管理能力時,因為過去所學的限制而紛紛報考企管研究所,或是參與各大學為在職人士所辦的「EMBA」(高階經理人企研所)。

對企管系的畢業生來說,面對未來的生涯規劃,大學四年所學其實正提供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優勢。「進可攻」是指可以在五管中就自己的興趣繼續專精,選擇要念更專門的研究所,或是在就業時擇定某一領域累積經驗;「退可守」則是因為彈性大、選擇也大。目前所有商學相關科系中,仍以企管系數目最多,就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

近幾年許多學校企管系在課程上做了不小的調整。首創不分系的元智大學,去年開始又推出「學系學程化、學程模組化」的課程設計,讓學生在選課時更有重點與方向。

特別是在選修課部分,元智大學企管系系主任湯玲郎解釋,由於企管所學涵蓋面廣,若無適當的引導,學生在選課時可能雜亂無章,因此元智以「模組」的概念來貫穿學程。

例如對人力資源有興趣的人,必須一次修完各由三門課所構成的「組織管理」與「人力資源管理」兩個模組,才算修完人力資源學程。更重要的是,模組可與不同系所提供的學程模組搭配,讓學習更有層次與彈性。

理論實務的結合度是重要指標

由於企管所學具有濃厚的應用特性,因此理論與實務的結合程度也被當做檢驗一個企管系的重要指標。

緊臨中壢工業區的中原大學占地利之便,老師不僅和業界互動頻繁,學生見習機會也很多。同樣位在中壢的元智則以實習、製作專題二擇一的方式,要求學生理論與實務並重。實習學生大多利用大三暑假由學校安排至各企業做短期工讀,表現優異的學生甚至從大四起就開始有兼職的工作。

目前在有企管課程的眾多學校中,只有交大「管理科學系」同時招收第一與第二類組學生,並以混合編班的方式上課。

交大在課程安排上和其他企管系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最大的特色是重視「數量方法」與「資訊管理」。前者強調以數量的方式進行企業管理,例如以數學公式建立財務預測模式、品質管制等,像線性代數、機率都被列為必修課。這個領域研究取向比較濃厚,也以自然組學生較感興趣。

至於對資訊管理的重視,當然與交大在這方面已有相當好的基礎有關,學生從大一開始必修微積分、計算機概論、微電腦應用軟體等課。系上提供的選修課甚至比其他管理領域多,如程式設計方法、資料庫系統、分散式系統、網際網路的商業應用等,系上還有四十部電腦供學生使用。交大管理科學系系主任黃仁宏表示,系上每年畢業生走資訊業或是從事資訊工作的比例頗高。

近幾年研究所考試競爭愈來愈激烈,屬於當紅炸子雞的企研所更是只能用「慘烈」兩個字形容,很多人從大三就開始準備考試或補習。

黃仁宏提醒,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他發覺許多人從大三起,就只把重點擺在研究所要考的科目上,對其他學科幾乎置之不理,進了研究所才發現基礎薄弱。他建議,每個人在大學時期「還是要好好念每一科,不要太計較考試的利益。」

就業出路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企管系所學多元,畢業後的升學或就業選擇空間,往往較商學院其他科系大,這也是企管系學生最大的優勢。從人事、財務、行銷、生產到資訊等不同部門,都有企管系學生生存的空間。翻開報紙廣告欄頁,企管系學生的選擇幾乎遍布各個行業。若想考研究所,除了最普遍的企研所外,還可以考財務管理、資訊管理等研究所。

近幾年投資理財觀念在台灣漸受重視,使得企管顧問公司以及為一般民眾服務的投資顧問公司大發利市,連帶也增加企管系學生的就業機會,有不少基金經理人就是企管系畢業的學生。

雖然有人說企管系學的不夠專精,正因為擁有較宏觀的知識基礎,彈性大、比較好訓練,在就業市場依舊「左右逢源」。

有些不想從事管理工作的人,則投入媒體工作,負責財經方面的新聞。由於財經新聞所需的專業門檻較高,一般新聞系畢業生跑起來很吃力,常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講求時效與專業的工作環境下,恰好提供對新聞工作有熱情的企管系或其他財經科系畢業生發揮的舞台。

企管﹕行銷人員、生產與作業管理人員、人事管理人員、企劃人員

財管人員、資管人員、市場分析師、金融人員、企管顧問、基金

經理人、投資顧問、駐外商務代表

其他﹕財經記者、財經新聞編輯、公務人員

訓練表達能力,

 瞭解市場脈動

張伯芳,二十八歲,大學念中原企管系,碩士學位在元智取得,大二暑假的一次打工經驗,讓她對所學有更進一步的體認。現任遠東倉儲財務管理師。

   ◆   ◆   ◆

我畢業後的第一個工作是在華邦電子做人力資源,會找到這個工作,和我大二暑假時在惠普科技的工讀經驗有很大關連。當時打工的動機純粹是想賺錢,沒想到對就業與念書態度產生深遠影響。

短短三個月讓我學到很多國際貿易方面的實務經驗,是課本上學不到的,例如應對進退、溝通能力等,也讓我對「工作」有進一步的深刻體認。考上研究所後,我又回到惠普的人事室做兼職的工作。這樣的經驗對我後來進入華邦幫助很大,有些同學很驚訝我一畢業就能找到園區的工作。

大一時,我曾經有一個學期五科拿六十分,差點被「二一」(退學)。從惠普回學校後,我變得比較用功、積極,大三時就決定考研究所。

後來轉入財務管理方面的工作,因為覺得這是個重要的市場趨勢,就決定試試看。當時自己在這方面的知識有限,論文也不是寫這方面,但動機很強烈,所以就邊做邊學。工作幾年下來漸漸發現,很多老闆用人除了考慮專業外,碰到動機強烈的年輕人,他們也滿願意給機會的。

念企管的人不論是念哪一管,表達能力很重要,因為工作時常會有presentation︵發表︶的機會,在學期間應把握各種機會訓練自己這方面的能力。這對提企劃的幫助很大,文筆好不好是其次,重要的是能分析、說理清楚。

除了課本所學外,對市場脈動的瞭解也很重要,平日要養成閱讀新聞的習慣;我還記得大學剛畢業時,根本不知道「承銷」是怎麼一回事。對於最新市場脈動的瞭解有助於你對就業或升學的選擇,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或可以投入哪些工作。

雖然有人說企管系念的東西很廣、不夠專精,但對大學生來說,我覺得念得廣反而有幫助。因為很多人畢業後的頭一、兩個工作內容,大多還在磨練階段,也無法做到很深,企管系學的五管可以在磨練過程中提供較多的選擇,若要專精,可以等進研究所再說。不過,現在念企管研究所有一個趨勢:工作了兩、三年後再念,如此可以讓理論與實務間密切結合。畢竟企管還是要拿來應用的。

(劉鳳珍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