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大考中心不再公布各系錄取的高低標準後,再也沒有各類組的排行榜單;但事實上,第一類組的龍頭依舊由連續七年蟬聯第一的台大法律系取得。
法律系成為考生選填志願時的「紅不讓」,在推薦甄選或是申請入學時更是炙手可熱,競爭激烈的程度有時比大學聯考還難。以東吳法律系來說,推甄錄取名額只有十名,報名人數卻高達三百五十二人,錄取率只有三五%。
不少學系辦推甄或申請入學,常常出現報名人數低於率取人數的尷尬場面;對法律系來說卻是「不用搖旗吶喊,就可以等著學生上門挑」的自信滿懷。
法律系熱門的原因,不外乎律師、法官的社會地位與收入令許多學子心嚮往之,但如果你是因此跟風選了法律系,心態上可能需要調整一下。
一來法律系課業繁重、學習上非常注重邏輯推演能力,不擅思考的人可能不大適合;二來並不是念了法律系,就可順理成章地考上律師或司法官。即使律師錄取名額開放,但新設法律系所這幾年快速增加,在粥多僧更多的激烈競爭下,許多人寒窗苦讀三、四載都未能如願考上。因此,太過功利的選系導向,恐怕四年後將失望大過期望。
結合另一種專業的法律人
事實上,目前各大學法律系的課程,從四、五年前開始已朝培養多元化的法律人才設計,學生可以選擇的面向不再是傳統律師、法官考試的思考。
大致而言,大學四年的法律系課程主要分「法學」「司法」與「財經法」三組。不過,法學與司法組介於基礎法理與司法實務的結合,兩組所開的課同質性頗高,界限較模糊。財經法學則因與財經專業關連較強,大學四年除了一般法律知識外,經濟學、財政學、國際貿易等科目也是重要的必修課。
近年來國內外經貿活動頻繁,經濟行為所衍生出的法律糾紛使得財經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六年前,中原大學首開風氣之先,將財經法律單獨設系、成立在商學院下;隔年輔大法律系也將原來的財經法學組獨立成系;新興的淡水工商管理學院也在去年設立;中興大學法律系也預計在九○年併入台北大學時將財法組獨立出來;未來可能還有其他學校陸續跟進。
由於特別重視財經知識與相關法律的融合,中原將修業時間延長為五年,並強制學生分國貿、金融與財稅法三組學習。但從今年入學的大一新生開始,這樣的規定將有重大改變。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系系主任馮震宇指出,原來的分組將改以學程的方式替代,讓學生選課更具彈性,並將增加科技法學程,配合社會的需求。
輔大財法系的修業年限仍維持四年,並未分組開課。輔大財法系系主任李欽賢表示,不少學生雖然進了財法系,仍認為只有念法律系考律師、法官才比較容易,拚命到法律系修許多課。李欽賢無奈地說,他只好一方面灌輸學生正確觀念,一方面開放系上學生到法律系修課的彈性。
據中原與輔大校友指出,財法系畢業生從事法務工作者為數不少,但也有許多學生因為具有財經知識基礎,就業時多了項選擇,而在商界工作表現突出。
法律系中屬於老字號的台大、政大、中興目前還是維持三組開課,但選修課程上都相當多元,舉凡財經、科技、消費者保護法等新興社會問題都在開課範圍內,學生可依興趣專攻。
歷年來這三所大學畢業生考上律師、司法官的比例明顯較其他學校多。中興法律系系主任林益山說,這與典試委員不少出自這三校的教授有關,因此學生在考試時略占優勢。
同屬老字號的東吳法律系,在教學上相當重視國際法學的培養,學生除了對國內法律事務必須嫻熟外,英、美法學也列為必修,因此修業年限為五年。
老學校規模完善、校友表現傑出,近幾年才成立的新學校則嘗試以不同特色來吸引有志趣的優秀學生。
心存正義與誠實自律是基本要求
成立不滿三年的世新法律系便直接以「實務家」定位,不走傳統三組教學路線。主持一家律師事務所的世新法律系系主任李甸復以「培養學生扎實的訴訟能力」做為課程設計方針,學生從大一到畢業都必須修沒有學分數的民法、刑法個案研究,為的是加強學生面對國家考試時的解題技巧。學生若有興趣,平日也可到其事務所觀摩或瞭解狀書撰寫技巧。
對有志於法律工作的學子來說,「心存正義」與「誠實自律」的訴求或許陳義過高;但從職業道德的角度看,這卻是最根本的要求。在其他系可以容忍的錯誤,對法律系學生來說必須有一套更嚴格的標準。例如,一位法律系學生因為偷竊東窗事發,系主任知道後二話不說請他「走路」(轉系或退學擇一)。而其他學系考試須有監考老師,法律系學生則須以良心和榮譽來自我審查。
莘莘學子因為律師的社會地位、收入不錯,而選擇進入法律系不是件壞事,但絕不能把「目的」和「工具」混淆。多位系主任提醒,捍衛公理、維護正義才是法律人的終極目的,名利只是附帶的虛榮,沒有這種體認的人,「請你不要來法律系,」各系主任異口同聲地說。
就業出路
對醫療糾紛,只懂法律卻沒有醫學知識加以判斷,怎麼辦?該如何打官司?台灣最熱門的高科技產業,動不動就被控告侵權,如果只懂智慧財產權法卻不瞭解整個資訊產業的特色,面對競爭,當然只有處於挨打的份。
在資訊快速變動的社會中,法律專業的分工愈來愈細緻,相對的也大大增加法律人可揮灑的空間,傳統對法律系畢業生的角色定義已受到挑戰。
「法律專業和另一專業結合是一個大趨勢,」負責當年中原財法系設置、現任資策會科技法律中心主任的周天指出。
因此在就業趨勢上,法律人要求的專業門檻愈來愈高,而一般私人企業也愈來愈重視內部法務人員的編制與培訓。過去似乎只有法院才是法律人縱情揮灑的舞台,如今這個舞台不僅擴大,而且更具挑戰性。對法律系學生來說,不管就業或升學,大學四年的學習應該可以更多元化。
國會助理目前是法律系畢業生的重要就業選擇。立法院每逢新會期開始,貼在布告欄上密密麻麻的徵人條件中幾乎都會提到「法律系畢業生優先考慮」,主要原因就在於法律系畢業生對法令規章的嫻熟度較強。
另外,當台灣社會對法治愈來愈重視,未來的法律人更是學校法治教育的靈魂。一位系主任便大膽預測,法律教育可能繼外語教學後在中等學校掀起熱潮。
司法體系﹕律師、法官、檢察官、書記官、律師事務所助理
法務行政﹕金融法務人員、公職行政人員、法務部調查員、
代書業、私人企業法務人員
其他﹕外交及涉外人員、司法記者、國會助理、教師
別讓功利的想法
浪費了美好的四年
林臻嫻,台大法律系財經法學組畢業,去年通過司法官考試,目前在板橋地方法院實習,預計今年六月結業分發。她建議,不要一進法律系就只想到K書、補習考律師,而放棄了四年美好的大學生活。
◆ ◆ ◆
或許和很多人一樣,父母的期盼是我念法律系的原因。本來我是對文史比較感興趣的,但因為對很多學系並不是那麼瞭解,只好按照分數高低填志願。念了以後,想轉系的念頭一直沒斷過,卻因為成績平平而無法轉成。
後來我參加了台語文社,這是一個強調批判與思考能力的社團,我的大學生活自此有了波濤起伏的變化。它讓我從一個耽於享樂的人,變成一個有思考能力、願意關心周遭社會的熱情青年,「社運人士」還曾經是我的「職業」選擇。現在想起來,我很感謝這一段經驗,讓我在四年平平的課業外,還有火花與成長。
開始嘗到學習法律的趣味,其實是到大四時修了一門「台灣法制史」的課,啟發了我對法理學的興趣。
對許多人來說,我算是一畢業就考上法官特考的幸運兒;但對我來說,卻花了好多時間調適自己。走入司法工作或許是很多法律系畢業生順理成章的選擇,但專業知識外,對人事的言詮與歷練在我這個年齡其實都還不夠,一個判決會決定一個人的一生,這是個很可怕的責任。畢竟我太年輕了,有時甚至想拔腿就跑,在受訓與實習的這段期間,我一直嘗試找平衡點。
我的大學成績平平,沒有上補習班,考上司法官令許多人跌破眼鏡,我自己也在思考為什麼會考上。想了許久,發現三年社團經驗培養的獨立思考、判斷能力,以及大四那年對法理學的豁然開朗對我影響重大。在準備考試時,我比較少以記憶或背誦的方式來準備,因為實在太多了,要背也背不完;加上準備時間很短,我就想,先把自己最感興趣的法理學搞通了再說吧。因為對法理、原則的認識,是影響你能不能正確引用法條的關鍵。
我很幸運擁有完整的大學生活。很多同學大一就開始補習了,每學期開學時,補習班來學校辦團報優惠的攤子前,常常大排長龍。到大四時更嚴重,同學在補習班見面的機會要比在學校多,大學可以有的更多可能與美好,就這樣錯過了。
大學四年,我一直在摸索。不管在興趣或是就業上,有機會就去嘗試,不要給自己設限;或以功利的想法將社會焦慮加諸在四年的學習上,白白浪費了四年的美好。學法律的人應該讓自己的視野更開闊。
(劉鳳珍採訪整理)